乡村建设感人故事(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建设富美家园)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济源的经济发展由弱到强,人均生产总值从55元增加到87683元,增长了1594倍;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业增加值从不足90万元增加到381.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618元增长至33307元,累计增长48.7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2元增加到18446元,累计增长439.2倍,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乡村建设感人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乡村建设感人故事(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建设富美家园)

乡村建设感人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济源的经济发展由弱到强,人均生产总值从55元增加到87683元,增长了1594倍;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业增加值从不足90万元增加到381.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618元增长至33307元,累计增长48.7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2元增加到18446元,累计增长439.2倍。

10月9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发布会济源专场,中共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中共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回顾了70年来济源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激励下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了新时代建设又富又美济源的美好明天。

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居太行王屋之奇、得黄河济水之利,地处大河之北、名山之南,是得天独厚的“双阳福地”。夏朝曾在这里建都称“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称济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济源积淀了“一山一水一精神”的深厚文化底蕴:愚公移山的故事源自太行王屋山下,成为中华文化千古传诵的经典,愚公移山精神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薪火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近年来,济源把产城融合示范区作为战略平台,把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作为发展路径,把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2018年,济源生产总值完成641.84亿元,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24.1%。在2018年河南省辖市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中,济源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济源多项经济指标创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多年来,济源坚持发挥优势、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坚持全域一体、城乡融合,秀灵宜居美丽幸福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发展动力和活力有效激发;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济源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要学愚公担担子、莫学智叟撂挑子”;树立选人用人导向,“让愚公干事有平台、智叟耍滑无市场”;强化正向激励与容错纠错“双管齐下”,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济源的改革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丁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