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1)

二十三、文昌风盛

邢少山

宣州区的文昌镇是曾是一亇文化昌盛的地方,一族文脉惊万代,千秋江水照流年。

我们市诗会去那里采风,包含发掘历史、涉源文脉、品读经典,聚焦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多项内容,以传承文脉、推动文昌的振兴与进步。

文昌镇的“文昌”什么意思,大家肯定都知道:文,引申为文化、文饰等;昌,引申为兴盛、繁荣等。这里的文昌,是指的“文化繁荣昌盛”之意。有人要问,宣州区的文昌镇文化繁荣昌盛吗?现在的宣城人对这一说法比较怀疑,因为文昌镇有一段历史已被一些人遗忘了。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2)

众所周知,清朝雍正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曾说:“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之旧族首梅氏。匪特仕科名甲于遐迩,而文章经济理学名儒,自宋以来,彬彬郁郁绵互辉映。”宣州区文昌镇和洲村,最早是宣城千年宛陵梅氏聚族而居的地方。北宋元丰庚申(1080年),宋“开山诗祖”著名诗人梅尧臣四弟、宋寺中丞梅禹臣之子梅晓(字及中,号旦渠,俗称“晓公”),由宣城梅氏故居遗址城南柏山(又称“双羊山”),迁居于清弋江章务里,即现今文昌镇和洲村一带,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晓公为宣城宛陵梅章务望族迁始祖,其子孙遍布全国,名人辈出。现以和洲村(即东梅自然村)为中心,沿青弋江两岸上下数十里,约七、八千梅姓人口即为宣城宛陵梅章务望的直系后裔。章务望梅氏故里素有“十里沿河梅,九甲十三村”之称,这里民风淳厚,崇尚忠义,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是现代融通中西的著名教育家梅光迪、中国民主促进会元老梅达君、当代科技创新专家梅国培等宣城历史文化名人的家乡。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3)

说文昌镇和洲村是海内外梅氏家族,目前仅存的文脉延续千年、谱牒完备宣城千年梅氏的故里,有碑文可证。章务望始祖晓公的墓地就在和洲村,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章务始祖及中梅公墓碑讳晓》碑文、《迁章务望及中公墓记事诗》及残碑,这些都是有力的佐证,并不是笔者牵强附会。此墓已被宣城市文物局定为宣城市宣州区不可移动的文物。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4)

文昌到清朝中期,人们于贾公村境内修建了砖木结构的文昌阁,正房三间,附房一间,堂中有文昌菩萨雕像(文昌帝君),此君又称“更生永命天尊”,专管士人功名禄位之事。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文昌四乡八邻的群众都要来绕香朝拜,并放灯火庆祝,此风俗一直延迟到六十年代初。文昌后作为区划,其公社、乡、镇,一直以“文昌”冠名。

文昌镇地处宣州区西部,素有“宣州西大门”之称。黄山明珠太平湖飘出的绫带青戈江从她的西翼缓缓流过,汇入浩瀚的长江。它西临青弋江,使之与南陵县隔江相望,走过弋江大桥是。青弋江的支流周寒河、高文河与其三大河流呈“川”字型,从文昌流过。其中高文河自福川村南入境,由南而北,入江,境内河道长18千米;东又河自福川村由南而北,入贾公村油墩组汇流入江,境内河道长11千米。它的东面与寒亭镇接壤。北紧靠行廊山,与芜湖县相接,南与泾县相界,是一个一脚踏三县和一市的交汇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当年,日本人占领青弋江流域,敢进弋江镇,不敢进入文昌,因为文昌的村庄完全掩隐于竹林之中,村与村之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相连,纵横交错的林道以及呼啸的竹涛声,令鬼子胆寒,望而怯步。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5)

  文昌镇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现在发展起来旧苏浙沪等许多大中城市,把它视为华东的中心。318国道从它那里穿境而过,它距宣杭铁路仅25千米。2011公共交通2011年末,开通镇区客运站,日发客运汽车96班次,日均客运量1000余人次。交通便利,客源通畅。他把它真正与外界连接起来。正是凭依着这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商品集散地,现在更是皖南至苏沪等地区重要的通商口。

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耕地面积1.7万亩。再加上雨量充沛,有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适宜水稻、绵花、烟草、竹木、花卉及其它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与生长。它有环绕蜿蜒的圩堤、河道、深潭与浅流,有宽阔的河床、荒野,连绵的石滩、草地,成片的竹林、树木,更有繁多的动植物种类。畜技牧业有猪、羊、家畜等。这一切,可为乡村旅游开发,打造各种意趣盎然的度假休闲方式提供便利。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6)

这里由于土质含沙较多,加之特有的气候,文昌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雨量集中,四季分明。这里盛产的各种小元竹水竹、淡竹、节竹、桂竹等,竹簧厚实,竹皮青薄,竹质软绵,而带竹香,用它编织的竹篮、烧箕、行筐,轻巧秀气,倍受人的喜爱,我们这次许多人买了竹篮等。其中陡门村产贡篮,成为宋清时的贡品。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此非常喜爱,予以嘉赏。更奇妙的是,许多渔民到这里来买花篮张鱼。这篮子在水中发出清香味,“鱼游十里篮花香”,鱼闻此味,争先恐后钻进花篮的鱼笼里。这里享有“竹编、制绳之乡”的美誉,竹编、制绳品种多达百余种,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7)

工业上,这里2011年有工业企业15家,职工425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并以镇精密铸造厂为依托,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精密铸造的基础十分雄厚了,这里已成为皖东南的铸造基地。服装加工业也较为发达。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23亿元。商业上。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有17个。商业网点布遍,社会商品销售畅通。全镇财政收入连年增长。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8)

特别可喜的,他们始终把文化的传承抓在手中。文昌各中小学将诗词诵读纳入学校的诵读课程。走进文昌初中,学校的走廊及教室的墙壁上都有着诗词与名句,流淌着绵绵的诗韵。驻足校园,诗词长廊飘逸出阵阵诗香。学校倡导师生共同诵诗、品诗,让诗歌陶冶学生的心灵。文昌小学还开展过“致远方——我爱文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大赛,吸引全校师生与家长前来参加,传承文脉。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9)

进入新的时代,文昌镇的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小城镇建设及乡村振兴推进日新月异,这里已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街道宽敞整洁美现的新型集镇。

现在,农村环境得到进一步整治,文昌镇辖5个行政村:贾公村、和洲村、福川村、施田村、沿河村。文昌自古以来,村庄都有古落遗风,村民受传统文化浸染,讲礼仪、重诚信、善待人。宣城市、区诗词学会及市散文学会的诗人及作家曾多次到这里采风,人们有“人在诗文中乐、文明在诗文中行”的体验。诗文意飞扬,闪文明之光。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10)

我们诗会行走在诗意的村庄里。村庄干干净净,如同最简洁的素描。村民的房子在斜坡上韵味十足地分布着,上下错开,左右挪动,就像诗的长短句。梅氏的文化把文昌的一片沃土自然撩开,像一个空空的段落把诗分成两阙。村内阡陌纵横,堤坎参差,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让人们想起这不愧为宣城梅花遍地开的梅氏产生的地方。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11)

在我们诗会与文昌镇联谊的诗歌吟唱会上,包括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党政领导的机关干部们,用饱满的热情、高昂的语调,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李白的《将进酒》及现代的诗舒婷《致橡树》,席慕蓉的《雨后》,给人一种干部带头传承文昌之风、文昌风盛浓浓的文化氛围。他们的吟诵,获得了人们阵阵的掌声与发自内心的赞誉。 2020年6月文昌镇还举办了“江南韵风园”的文化活动,拉开了与南陵县的文化活动,两县的书法,绘画爱好者进行行了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并互赠作品。活动结束后,把这里设为“江南韵风园”诗书画创作基地,有力推动文艺的后续发展,让文昌风在这里刮得更猛烈。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12)

啊,“诗从弋江来,文自梅氏栽。宝阁向天宇,望族印苍台。矢志仰俊杰,清澜一起回。但有凝香梦,盛世梅又开。”文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崇儒重教兴文的传统积淀,润物无声、潜移黙化的人文精神,形成文昌人善良温和、坚轫不拔的品格,在新时代绽放出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在建设自己的家乡中结出累累硕果。文昌人对文化的热爱,已融入血脉之中。文昌这方沃土,是诗意的信仰、精神的滋养,我们在文昌感到这块神奇的土地给了文昌人民带来了生活的富足、精神的快乐及继续奋斗的决心与勇气。

大风歌诗词赏析(宣州大风歌之二十三)(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