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提出的千载难题(历史长河中的个体)

金庸著作《神雕侠侣》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很多人以为是他写的,其实那是宋元之际的著名诗人元好问所作。词曰: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别苦,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

这首词,非常凄美地描绘了李莫愁的爱情,描绘了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爱情便是这样,生死相许,雁儿双双飞过,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不会独活。

元好问作这首词时,心境也是凄凉的。他的半生顺意,半生颠沛流离,在几大民族的互相征伐之中夹缝求生。像那个时期的许多文人一样,元好问即使再有才华,也不能有一个稳定的和平的时代给他施展抱负。

朱东润先生的这部《元好问传》,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开始,将他的一生娓娓道来,这个在当时地位尴尬的"异族"文人的一生,就这样被抽丝剥茧,摊开在读者面前。

元好问提出的千载难题(历史长河中的个体)(1)

01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所以被称为"遗山诗人",太原秀容人。他是个神童,据说七岁能诗。他的先祖是鲜卑拓跋族,唐朝的李氏家族就是鲜卑拓跋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王朝之一。拓跋魏在宋末时对中国北方进行掠夺、破坏,做过不少坏事,而自从迁居洛阳后,他们开始逐渐汉化。

元好问尽管是个神童,但是因为时代背景的特殊性,求学和入仕之途并不容易。因而,朱东润先生在正式描写元好问的生平之前,花了大量篇幅,帮助读者厘清宋辽、宋金、宋元之间的政权关系。

十三世纪的华夏大地,并存着三个大政权:开禧二年(1206),蒙古铁木真称帝,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于是中国出现了三个皇帝——北面的铁木真,中间的金章宗,以及南方的宋宁宗。

这一年,南宋群臣,包括韓侂胄、陸游、辛棄疾等人,发动了一次南北战争,这一次大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全面展开。但是由于吴曦的叛变,战局改变,宫廷政变之后杨皇后掌握政权,杀掉了韓侂胄,向金人求和。在和北方民族的战争中,宋王朝再一次败下阵来。

这一年元好问十六岁,还在求学的好年纪,至21岁学成归陇城,23岁时到燕都参加考试,但是失败了。这时他有一首诗名《出京》:"春風不剪垂楊斷,繫盡行人北望心。"就写了当时的心境。春风不锋利,垂杨却断了,向往燕都的心也被打击到了。可见当时这个年轻人,落第之后绝望的心境。

后来,成吉思汗攻打金,金的领地俱无完土,只余燕京。元好问的仕途生涯起步便遭遇困境,政权之间互相倾轧,受苦的便是这些渴望实现抱负的年轻人。

元好问有一首诗曰:

"歸來明堂見天子,黄金横帶冠峨峨。人生只作張騫傅介子,遠勝僵死空山阿。君不見,并州少年夜枕戈,破屋耿耿天垂河,欲眠不眠淚滂沱。著鞭忽記劉越石,拔劍起舞雞鳴歌,東方未明兮奈夜何。"(《并州少年行》)

很明显,他化用了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抒发了年少不得志的心情。天子坐高堂,而自己却只能躲避战祸,艰难求生。写这首诗的这一年是贞祐四年(1216年),那年他26岁。

在乱世之中,元好问也只是艰难求生而已,同当时的许多民众一样,不安定的生活,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但作为文人的他,至少还可以以诗自娱自乐。大多数有成就之人,都曾经历过一番不得意。李白潇洒的背后,是不被重视的失落,杜甫痛苦的背后,是乱离世界带来的苦难营生,元好问的境遇同这两位也很像,但是元好问所处的时代早已物换星移。

作为"少数民族"的元好问,并没有遭受太多歧视和压迫,元代的汉人,是所有人种等级中最低等的,元好问幸运地逃过了更大的压迫。从他的诗歌中,也可以看出,尽管他吐露仕途不顺,揭露民生疾苦,但并未触及民族融合过程所遭遇的不平等和压迫。

元好问提出的千载难题(历史长河中的个体)(2)

02

朱先生在提到元好问编订《中州集》的时候,疑问到:为什么他一再提出刘豫,而且要把南宋称为亡宋?

刘豫是什么人?他是南宋著名的"叛徒"。南宋初年,宋高宗派他去山东担任济南知府,他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会投降金朝。高宗相信他的为人,相信他不会走上一条自绝于人民的道路,但谁知他真的这样做了。

自立门户的刘豫,在山东一带"圈地自萌",还把不肯向他投降的关胜和李逵杀了,这两位都是《水浒传》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样一个"叛徒"的作品,却被元好问编进了《中州集》中,加以赞扬。如果非要给个理由,那就是元好问当时已经倾向于金朝的。那时的宋,在武力上实在很弱,从北到南,一路被打的节节败退,打不过就逃成了宋朝的"策略"。

南宋就像是宋苟延残喘的一环,宋高宗赵构是个复杂的帝王,和北方政权的战斗中,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但跑路的时间总是多于抵抗的时间,可见这是一个惜命的帝王,他没有项羽那样视死如归的气概。于是南宋被元好问称为"亡宋"。但也是这样,宋王朝在他的一次次逃跑中,得以多延续了上百年。

不管元好问的实际政治立场如何,单从他的诗歌来看,他的诗歌是"为诗歌而作的"。"為人民而詩歌,當然會為人民所熱愛;為詩歌而詩歌,當然也會得到人民的喜悦,但是人民會把它忘却了,即使没有忘却其中的辭句,很可能忘却詩歌的命意,甚至蔑視其意義。"也即是他的诗句中充满了文学性,但却少了写反映现实问题,传达人民意愿的主旨。

好的作品,往往兼具文学性与现实意义,而少了现实意义的作品,被人记住的可能性微小。元好问或许是太陷于个人性的表达,太过于关注辞藻的运用,意境的抒发,因而忽略了现实向的考虑。

元好问提出的千载难题(历史长河中的个体)(3)

图/成吉思汗

03

元好问入仕是在正大三年(1226年),他马上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这个时期的遗山诗,除了几首《饮酒诗》记录和友人畅饮的生活,诗歌风格还不能脱离古人的影响。当然,还有一些香脂粉气的诗歌,如《芳华怨》,为国难之中的男女之情歌颂。

元好问的仕途生涯前期也是多方辗转,但总算比先前郁郁不得志时要幸福得多。但是纵观他所有的仕途经历,实际上并未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仕途同样是留有遗憾的。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他入仕的第六个年头,进入汴京。接踵而来的,却是家国不幸,他的夫人张氏病逝,第三个女儿也病逝。接着,蒙古兵破唐州,金朝政权岌岌可危。金哀宗亲率兵马应战,兵败。此时的元好问在汴京城中,因为西面元帅崔立的叛乱,而使他蒙上不世的污名。

朱先生评价道:"歷史不是没有偶然性的。但是在許多偶然性的巧合碰在一起時,那就成為必然性了。"金哀宗根据当时的决心和处境作出亲征的决定,渡河失败了,而此时元好问又恰好在汴京城中,如果他仍在邓州,情况自然就不一样了。

元好问提出的千载难题(历史长河中的个体)(4)

元好问的结局,是随着时代的陷落而落幕的。1257年,他亲眼见到蒙古灭掉大理,完成了元朝的霸业。他从东平回到秀容,卒于寓舍。因为先祖(元结)的缘故,他更多时候被当作汉人,但他是金人。朱先生幽默地说:"假使他给耶律楚才的信得到满意的结果,也可能是蒙古人"(他曾在求仕时试图加入元以展抱负)。

这个经历了宋、金、元三朝的诗人,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终于在历史长河中落下帷幕。作为诗人,作为见证者,元好问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文/当归

图/网络

2020/6/3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