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伤感的故事(有一种江湖叫上海滩)
张爱玲上海生活的秋千荡漾在南京西路和陕西北路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她的文学生涯是在上海起步,她的电影创作是在上海发端,她的初恋也是在上海开始和结束的。随着脚下的步伐,你能或许更能体会她的文字作品。
如果把上海的南京西路当成一个绳索,那么,以张爱玲居住地为主脉,最东边的一头扣在黄河路路口的长江公寓,最西边的一头扣在常德公寓,而中间的一个点,则落脚于重华新村。
张爱玲的创作,就像是坐在这个绳索上,荡着秋千,秋千之下的南京西路和陕西北路,被她一一地摄入她的文字之中,成为她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地。
张爱玲的秋千也是荡漾在我的记忆中,这也是我在上海生活。
一、文化之路陕西北路上海最有情怀的一条马路
陕西北路,南北向,横跨静安、普陀两区,这条马路初建于1899年。1905年,陕西北路新闸路以南段完工,租界当局以英国将军西摩的名字命名,称之为“西摩路”(Seymour Road)。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遂更改租界内道路名称,以示去殖民化。“西摩路”更名为“祁门路”。1946年,上海市政府再度统一全市道路名,以陕西省名来命名祁门路和咸阳路,原北段即祁门路,于是定名为“陕西北路”。
古有诗云“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条马路历经百年风云曾见证蒋宋联姻、“上海辛德勒”传奇。
作为上海最有情怀的一条马路,静安区域内的陕西北路上曾经拥有二十多处名人名居和旧址。这些洋房、公寓、大宅、旧址分布在陕西北路两侧,形成一道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城市印迹。
这些名人名居和旧址包括陕西北路、南阳路路口西北角、现为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宋家老宅,当年香港首富何东的老房子、现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何东公馆,沪上众多文艺界知名人士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华业大楼,中国近现代史上同为外交家、法学家的伍廷芳、伍朝枢父子所建的太平花园,远东地区现存最大犹太教会堂的西摩会堂等。
如今陕西北路与“多伦路”、“武康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而今天的它独具一格带着独特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现着上海人百年精致生活的缩影。已经成为阿拉心中对从前生活的一种寄托。
1、优秀历史文化建筑《Building 173》西班牙城堡式建筑华业大楼304室——外公的家
陕西北路上的一座西班牙城堡式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这就是陕西北路175弄173号的华业公寓(现华业大楼)。建成于1934年的华业大楼,风格独特,是折衷主义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代表作。1989年华业大楼入选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59处优秀近代建筑)。
这座拔地而起的10层楼建筑在周围三四层的楼房中间,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20世纪30年代,海营造巨商、谭同兴营造厂厂主谭干臣,其子谭敬以及亲家杜月笙,以巨资在今陕西北路、南京西路口购得大块基地,建造华业公寓及东向的陕西北路175弄楼连式新式里弄住宅数十幢。这些住宅始建于1928年,1934年建成。
当时,高层公寓大楼的设计者几乎都是外国人,而华业大楼却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制造,设计者为中国近代传奇的设计师李锦沛。
李锦沛,190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华人家庭。1920年,他毕业于普赖特学院,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建筑师证书,后来受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派到上海工作,著名的作品除了华业公寓,还有国人熟悉的南京中山陵园和广州中山纪念堂。
上图中左图为建造中的华业公寓。右图中站着的是谭干臣的儿子谭敬,另一位是设计师李锦沛。
华业大楼为三合院型局,坐西朝东,由1幢十层的主楼和南北两侧2幢四层的配楼,以及连接它们的拱廊组成。公寓前有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草坪及园地,草坪四周植有树木和绿篱。中间辟有儿童游乐场。锅炉房、配电间和水泵房置于公寓后面。
华业大楼底层为公共服务层,布置有门厅、访客厅、儿童游戏室和图书室等。第2至第8层为居住层,标准层平面设置三室户和四室户套房各两组。配楼为混合结构,标准层设二室户、三室户各一套,四室户2套。
所有套房均分门人户,室内有起居室、卧室、餐室厨房间、浴厕间和佣人用的卫生间。第9层及顶部的10层为电梯机房与蓄水箱房。大楼外墙与天棚镶玻璃砖,可得天然采光。
主楼底层入口有凸出之单层门厅,前面有雨棚,底层公共通道铺设地砖,楼梯为水泥磨石子,每户室内均为柳安木打蜡地板,门楣、窗楣的装饰则明显为西班牙风格。
华业大楼许许多多的住户,都有着不凡的故事。最初,华业公寓大楼里住都是中国的大官、富商和洋人。抗战胜利后,一度也住过一些文艺界的人士,如作家戏剧家李建吾,电影话剧演员金山、张瑞芳夫妇、王丹凤,京剧名家俞振飞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在此居住生活过。
2009年,瑞典电影人Peter Eldin和英国记者Charlott Mikkelborg组成一支摄制组,用九个月的时间在华业公寓拍摄了纪录片《Building 173》。
《Building 173》采访了公寓的旧住户、电梯管理员等等,细数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在这幢大楼里发生的生死离别喜怒哀乐的往事。本片在英国、波兰、法国等电影节上得到高度评价,这部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目前只能看到一个预告片。
关于当时公寓里的生活,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里有生动的描绘:“夏天家家户户都大敞着门,搬一把藤椅坐在风口里。这边的人在打电话,对过一家的仆欧一面熨衣裳,一面便将电话上的对白译成德文说给他的小主人听。楼底下有个俄国人在那里响亮地教日文。二楼的那位女太太和贝多芬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捶十八敲,咬牙切齿打了他一上午;钢琴上倚着一辆脚踏车。不知道哪一家在煨牛肉汤,又有哪一家泡了焦三仙。”
外公的家在华业大楼304室。地板、抽水马桶、浴缸、电梯、管道煤气等等现在看起来很普通的装饰,在50年前应该是稀罕的。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304室住进了三户人家。
童年的我在304室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50年前的夏天,5岁的我会有一个长长的午睡,然后吃西瓜,有一次半个大西瓜都被我吃光;在浴缸里玩水,站在藤椅上乘凉(见上图)。
上海外婆程素林关心我的胃口,我对她讲:小朋友吃点萝卜青菜就可以啦。然而,有时候我会表现出胃口不佳的状况,外婆很着急,于是直接带我去附近的陕北菜场。
2、张爱玲的陕北菜场和进口对虾
在1947年的纪实性散文《中国的日夜》中,张爱玲写到:“去年秋冬之交我天天去买菜。有两趟买菜回来竟做出一首诗--”,后面又说到:“又一次我到小菜场去,已经是冬天了。”“从菜场回来的一个女佣,菜篮里一团银白的粉丝,像个蓬头老妇人的髻。”
张爱玲可能光顾的菜场还有以卖西式食品出名,为满足居住在静安寺路西端“上只角”居民区需要的西摩路(陕西北路)菜场和乌鲁木齐北路(当时的地丰路)菜场(出现时间待考)。这两个菜场或是较高档或是较远,张爱玲不太可能天天去。
陕西北路286号的陕北菜场(见上图)。始建于1928年,共三层楼。1946年前名为西摩路小菜场。菜场当时以供应西式菜闻名,主要经营牛肉、沙生治、培根、西式火腿及各种蔬菜,并兼营水果、鲜花等,是老上海开设时间较早且规模较大的一家室内菜场,仅次于虹口三角地菜场。
1993年,为了对南京西路地区综合开发,菜场被拆除。如今的金鹰国际购物广场,就是在陕北菜场旧址上建造起来的。
50年前,程素林外婆带我来陕北菜场买菜,我点了价格昂贵的进口对虾,当然我并不知道价格的高低,只是喜欢想吃,外婆毫不犹豫满足了5岁小孩心愿,做了油焖大虾,好香香啊!
3、张爱玲的平民食物和陕西北路的美食老字号“美新点心店”——汤圆、冷面、冷馄饨
上海小吃是张爱玲美食生活与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爱玲笔下的食物,通常都很平易。张爱玲喜欢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平民食物,胡萝卜、腌菜、烧鸭、油条、大饼、面包……最可爱的当属臭豆腐。
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张爱玲提到一个小吃“大饼油条”,说“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有人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是油条压扁了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又提到面包,“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皮,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有长风万里之势,而又是最软性的闹钟,无如闹得不是时候,白吵醒了人,像恼人春色一样使人没奈何。
臭豆腐干是张爱玲最喜欢吃的小吃之一,读到她描写自己追着买豆干的滑稽情形,不得不为她的吃货精神献上膝盖。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张爱玲写到:“无论如何,听见门口卖臭豆腐干的过来了,便抓起一只碗来,噔噔奔下六层楼梯,跟踪往前,在远远的一条街上访到了臭豆腐干担子的下落,买到了之后,再乘电梯上来,似乎总有点可笑。 ”
陕西北路上的美新点心店,专注做宁波汤圆95年,每年春节前后,店门口排起络绎不绝的长龙,风里雨里就为了等一盒子生汤圆。(上图是2018年春节上海电视台的新闻)
一碗汤圆,能有多少花头精?老派上海人会告诉你:要吃到老底子的味道不容易了。一口咬下,糯米润而不粘,黑洋酥流淌化开,嘴角沾满芝麻合着猪油的香气。这般手工汤圆,如今只有美新依旧坚守着。
每到夏天上海人必吃两样东西:冷面、冷馄饨。而在上海,最正宗卖冷面的店中创始于1925年陕西北路105号的“美新点心店”绝对排在前5位,专属上海人的夏日记忆。
他家冷面改良了先蒸后煮的工艺,生面直接下水煮。还有一台有点历史的定制鼓风机,一次可以吹8斤面。面条要根根分明又必须保持有点湿润,这样浇头和酱汁刚好裹在面条上。
美新的冷面浇酱料也很讲究,是将花生酱和芝麻酱调和起来,再加上些许酱油香醋与浇头。一盘看似凌乱的面条,仿佛瞬间有了灵魂。除了酱料,美新的冷面浇头,也是很多老食客津津乐道的,种类虽不多,但味道一点不含糊。
“美新点心店”紧挨着华业大楼,汤圆、冷面、冷馄饨都是外公的最爱。我在上海工作时,经常陪外公去品尝,味道老好的,每一口都是小辰光咪道!
二、南京西路与张爱玲的《色戒》
《色戒》可以称得上是张爱玲摘取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南京西路这个大布景创作出来的一部谍战小说。
《色戒》里的故事发生地,与张爱玲生活区间高度重合,小说里的一些人物感受,都可以说是直接移用了张爱玲的个人体验,这都意味着,借助于小说里的视觉与感觉描写,我们能够复原小说的写作者的观察目光与内心回音,这或许就是我们在真实的南京西路上寻找虚拟的小说里的地理方位有其必要的原因吧。
《色戒》关于南京西路靠近陕西北路的场景描述:她一扭身伏在车窗上往外看,免得又开过了。车到下一个十字路口方才大转弯折回。又一个U形大转弯,从义利饼干行过街到平安戏院,全市唯一的一个清洁的二轮电影院,灰红暗黄二色砖砌的门面,有一种针织粗呢的温暖感,整个建筑圆圆的朝里凹,成为一钩新月切过路角,门前十分宽敞。对面就是刚才那家凯司令咖啡馆,然后西伯利亚皮货店,绿屋夫人时装店,并排两家四个大橱窗,华贵的木制模特儿在霓虹灯后摆出各种姿态。隔壁一家小店一比更不起眼,橱窗里空无一物,招牌上虽有英文“珠宝商”字样,也看不出是珠宝店。
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感到非常亲切,这些场景也是我在上海生活。
1、平安电影院的电影和绸缎唐装
陕西北路203号的平安大楼建于1925年,属西班牙式公寓。大楼主层为七层,朝陕西北路与南京西路对称延展的两侧为三层,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多层带电梯公寓,楼内一梯四户,分别由二套一室半和二套三室户组成。每个卧室里都有一个卫生间,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平安大楼底层正中曾经是平安电影院。
其实,“平安电影院”只占这幢半圆建筑底层平安大楼的一小部分,而就是这一小部分竟然让庞大的平安大楼出了名!
平安大楼底层前身为“安凯第商场”,三十年代是西班牙驻沪领事馆所在。
1939年,美商雷电华影片公司葛安农、勃力登投资将大楼底层“安凯第商场”改建为“平安大戏院”,是一家小型的二轮影院,设座位504只,小巧而别具风格。
当时,住在附近常德公寓的张爱玲 就是“平安大戏院”的忠实观众。她在《色戒》中描述 “平安大戏院”:“全市唯一的一个清洁的二轮电影院,灰红暗黄二色砖砌的门面,有一种针织粗呢的温暖感,整个建筑圆圆地朝里凹,成为一钩新月切过路角,门前十分宽敞……” 。坊间也有传闻,张爱玲的著名小说《色戒》的创作灵感,就是在这里萌发……
解放后,“平安大戏院”更名为“平安电影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当精彩电影放映前,陕西北路南京西路转弯处的"平安电影院"门口站满了人堆,对经过的人问:“票有伐、票有伐”。售票窗口上方贴着的:早早场、中午场、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夜夜场。
1978年9月上海举办“朝鲜电影周”,放映《高压线》、《扎根大地》、《战友重逢》、《在阴谋者中间》等4部影片,我在“平安电影院”观看了其中的一部,记得电影中有“为了金将军前进”的场景。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年,电影院一度改名为“平安迷你电影院”,后又变成了“平安动感电影院”。成了“平安动感电影院”后经营开始惨淡,先是门口有卖廉价服装的摊位,后来变成专卖绸布的商场,后来这个“平安电影院”彻底的消失了,成为西班牙ZARA品牌专卖店。连原来“平安电影院”的门都变成了橱窗!
听附近居民说,原“平安电影院”老板的女儿今天还健在,已八十岁了,居住在旧金山,是旧金山十分著名的律师。她若知祖辈创下的“平安大戏院”现在已旧"影"难在,不知是否更为感概呢 !
在“平安电影院”改成专卖绸布的商场时,外公曾经光临,2006年,外公有意在此商场做绸缎唐装,没有想到2007年元旦过后,外公不幸离世,我的母亲和舅舅阿姨为外公定做了绸缎唐装作为外公的寿衣,实现了外公的愿望。
2、凯司令咖啡馆——美味的咖啡和蛋糕
从平安大戏院往东走不了多远,便是凯司令咖啡馆。
凯司令创始于 1928 年。上海名媛作家程乃珊回忆,它最初是由三位上海西点师花费八根金条合伙开办的,三位合伙人中包括有当时上海知名的德国总会西点师淩阿毛、以及天津起士林西饼店的领班。由于一位下野的军阀协助三人选定了店面,为了感谢这位军阀而取名“凯司令”(Commander K)。
电影《色戒》中女主角打电话报告信息的戏,就是发生在凯司令咖啡馆里。电话打过了。王佳芝转来这里等易先生。面前一杯咖啡已经冰凉,车还没有来。“等最难熬”,“虚飘飘空捞捞的,简直不知道身在何所”——心里清楚是在等“上场”。
上的是个什么“场”,上场以后又如何?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场”,来去匆匆啊。
张爱玲笔下的凯司令,“……大概主要靠门市外卖,只有寥寥几个卡位,虽然阴暗,情调毫无”。
今天这家咖啡馆仍坐落在南京西路原址,却与小说中的清冷黯淡大相径庭:门面扩大了好几倍,上下三层楼,一楼做堂卖,二楼租赁给别家餐馆,高高在上的三楼才是咖啡座,临街一整面都装了摩登味十足的落地大玻璃。
我的记忆就是这家的蛋糕和面包老好吃,没有咖啡的感觉。
3、第一西伯利亚皮货店与我的第一件皮夹克
《色戒》取材自女大学生间谍郑苹如谋刺汪伪特工头目丁默村的“谍对谍”故事,一个同样以败露和香消玉殒收场的旧上海哀艳传奇。
当年惊心动魄的一幕不是发生在珠宝店,而是在第一西伯利亚皮货店。
1939年岁末,郑临时拉他去西伯利亚皮货店买皮衣,算是送她圣诞礼物。就在郑对着镜子左顾右盼的当儿,丁突将一叠钞票掷在柜台上,撂下一句“你挑吧,我有事先走”,旋即从另一道门冲出店外,飞身跃进防弹车,司机马上猛踩油门疾驰而去。
埋伏在外的刺客没想到丁这么快就出来。他们更没想到,精心布设的局,被老谋深算的特工头子从佳人的试衣镜里识破。
“帮帮忙,打得准一点,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这是20出头的郑苹如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如今,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里,为国捐躯的美女间谍郑苹如占据着其中一隅的寂静。
1935年开张的西伯利亚皮货店旧址在静安寺路(即南京西路)1135-1137号,现迁至878号。从顶天立地的一排老式大写字母“THE SIBERIAN FUR STORE”,到今日白得近乎空荡荡的招牌底子上,纤瘦简洁的黑色字体,个中变迁被概括成悬挂在店堂上的几帧老照片。
李安想必曾走进来,细细端详这些黑白映像,然后在电影里准确地复制出当年的西伯利亚皮货店:经典的招牌,橱窗里罕人问津的昂贵皮草,和模特同样落寞的神情——虽然只是短暂的镜头,将易先生放走后、王佳芝坐在黄包车上的一瞥。
30年前我即将出国留学,我的母亲杨老师在上海第一西伯利亚皮货店给我买了皮夹克,这是我的第一件皮夹克。
三、有一种江湖叫《上海滩》,有一首歌叫《上海滩》
短短两万字的《色戒》这部小说深得张爱玲的喜爱,她虽然在1950年就完成书稿,但是却经过近30年不断修改,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出版。
从1950年动笔到1978年发表,张爱玲写了近30年。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卷首语中淡淡一语道尽:“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
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
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
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