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临死前说的话(谁要为同治之死负责)

同治皇帝的驾崩,在西方媒体掀起轩然大波。毕竟,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幅员最辽阔的大国。中国朝廷内的一举一动,都饱受西方世界的关注。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在获悉同治已死的消息后,立即刊登了一则名为《英国与中国》的消息。这篇文章认为,已故的同治皇帝统治者三亿之多的人口,拥有比大英帝国更广袤的土地。仅中国与英国的人口总和,便占全人类总量的二分之一,这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这个与英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国家失去了统治者,世界当然会对其报以关注。大清国对外宣称同治皇帝死于天花之后,各国媒体开始争相报道天花和种牛痘的基本知识,以此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同治临死前说的话(谁要为同治之死负责)(1)

在当时,民间有许多野史认为,同治皇帝时常寻访风月之地偷尝禁果,因私生活不够检点所以染上脏病。这些性病加上天花,彻底摧毁了同治帝的身体。世界各地的学者最热衷的问题,就是谁要为同治之死负责。在学界公认的“责任人”中,慈禧太后与恭亲王首当其冲。

之所以慈禧太后被推上风口浪尖,是因为她在同治生前过度干涉其私生活。

民间传闻慈禧十分讨厌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禁止同治皇帝与其行房。由于当时慈禧的政治地位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即便是身为皇帝的同治也不敢忤逆老佛爷。无法与心上人同房的同治苦愁不已,苦愁的他只能微服出巡,在花街柳巷发泄积郁。由于清朝官员嫖娼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治帝生怕在高档场所撞见朝臣,所以他尽可能挑选那些档次较低且官员们出入频率不高的暗娼。正因如此,同治才沾染了一身脏病。

学界认为,同治之死恭亲王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治寻花问柳之际,恭亲王的儿子载澂充当了皇帝的向导。某次,恭亲王从儿子口中偶然得知此事后,竟以此作为向同治进谏的筹码。恭亲王的要挟,使其与同治的关系迅速恶化。在同治死前,曾以“无君臣礼”的罪名革除了恭亲王的爵位和公职。有野史认为,绵里藏针的恭亲王自此对同治怀恨在心,所以他导演了同治之死,将其暗害。

不论如何,同治帝之死已成定局。即便外界对同治的死因报以怀疑的眼光,可毕竟没人能拿出证据,所以无人会为同治帝的死亡负责。

同治临死前说的话(谁要为同治之死负责)(2)

对于满清宗室来说,当务之急是挑选一位继承大统的人选,结束群龙无首的现状。

在同治帝弥留之际,曾委任自己的老师李鸿藻代批奏章。李鸿藻是个谨慎入微的人,他从不会做得罪人的蠢事,所以在批阅奏章的过程中,他每次都以“知道了”或“交该部议”这样的客套话作回复。没过几天,李鸿藻的敷衍态度便招致朝臣非议。亲王们联名请求同治改换代批的人选,于是,同治帝将满文奏章交由恭亲王代批,李鸿藻照旧批阅汉文奏章。

随着同治帝的身体越来越糟,满朝文武都意识到皇帝驾崩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慈禧太后为了稳定时局,召见了包括各亲王在内的群臣,与一众大臣谈了半个时辰。慈禧表示,如今同治帝已无法亲自批阅奏章,希望诸臣集思广益。恭亲王当即站出来支持慈禧秉政,希望西太后再次主持大局。对此,慈禧认为“此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帝”。

第二天,同治在病床前召见了恭亲王,与他商讨了太后秉政一事。同治吩咐恭亲王:“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拟求太后代阅折报。”,“语简而厉”。在同治颁布了谕旨后,仅批阅了五天奏章的恭亲王失去了短暂的审批权。

同治临死前说的话(谁要为同治之死负责)(3)

同治驾崩过后,慈禧和恭亲王等人是如何选定接班人选的呢?

对此,正史中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不过,诸多野史中对于该细节的记载层出不穷,演绎出数个版本。

版本一:

当时身为皇后的阿鲁特氏已身怀六甲。按照祖制,需等到阿鲁特氏临盆,倘若诞下的是个男孩,那便可直接解决继承问题。若阿鲁特氏腹中胎儿是女孩,宗室需另行选择继承人。后来时有史家引用这样一段“野史”,称当时慈禧反对立阿鲁特氏的孩子为嗣,不论其是男是女。慈禧给出的理由为:“皇后虽已有孕,不知何日诞生,皇位不能久悬,宜即议立嗣君。”

对此,恭亲王表示异议:“皇后诞生之期已不久,应暂秘不发表,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也。”除了恭亲王之外,在场的所有大臣都赞同这一观点。然而,慈禧太后却大搞“一言堂”,一票否决了恭亲王的建议:“现在南方尚未平定,如知朝廷无主,其事极险,恐致动摇国本。”正因慈禧的自作主张,宗室只得从别处另寻接班人。

该版本说得有板有眼,但却连“野史”都算不上。

这种说法源自两名英国人创作的《慈禧外纪》,该书是一部出版于二十世纪初的“史学著作”,后已被学界证伪。这本有鼻子有眼的《慈禧外纪》,被证实只是有心人创作的历史小说罢了,许多内容都不符实。类似的历史小说,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屡见不鲜。

这两名记录了清室秘闻的英国人,多半是像《纽约时报》的驻华记者一样,通过道听途说获得了阿鲁特氏怀孕的灵感,以此大书特书。

同治临死前说的话(谁要为同治之死负责)(4)

版本二:

同治皇帝打算让孚郡王的儿子贝勒载澍接自己的班。

相传,同治在病入膏肓之际,与自己的老师在病榻前共同起草了传位诏书,准备将大位传于贝勒载澍。

那么,这种说法又源于何处呢?

经考证,这同样是《慈禧外纪》中的内容,仍是那两名英国人的手笔。一段出自外国人手中的秘史,又被中国人大量引进,在此期间又进行了画蛇添足般的二次创作。

在《慈禧外纪》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一种说法,说是同治皇帝与李鸿藻在草拟诏书时,李鸿藻生怕这份诏书会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告退后立即找上慈禧,向老佛爷打了小报告。慈禧见同治自作主张钦定继承人,火冒三丈,命令宫人“尽断医药饮膳”,将自己的亲儿子同治饿死了。

同治临死前说的话(谁要为同治之死负责)(5)

版本三:

同治皇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钦定好哥们载澂为继承人。

载澂其人我们前面稍有提及,他便是恭亲王的儿子,带同治外出嫖娼的混小子。

据说,因为同治决定将载澂定为接班人后,慈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同治后事时,恭亲王先知先觉地说了一句:“一会我要回避,所以就不露面了。”

这种说法煞有介事,却并非史实。该说虽出自直隶总督陈夔龙的《梦蕉亭杂记》,但同治驾崩时陈夔龙还只是个未曾参加科举的学生,此中细节亦是道听途说,没有确凿证据。

同治临死前说的话(谁要为同治之死负责)(6)

版本四:

同治想要从下一辈(也就是溥字辈)中挑选接班人,他最看好的是溥字辈中年龄最长的溥伦。不过,因为溥伦的父亲载治并非奕纬的亲生子,而是从远房国际而来的,所以溥伦并不是近支亲室,没有资格继承大统。该说法的出处,同为《慈禧外纪》,可信度极低。

虽说,上面这四种说法都不符实,但也为我们大体划定了当时可能继承大统的人选。

综合考量下来,载湉继承皇位还是合情合理的。从血缘关系来看,载湉的血统非常纯正,他的父亲醇亲王可谓标准的天潢贵胄。而载湉的母亲,亦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有这两层血缘加身,载湉的血统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

同治临死前说的话(谁要为同治之死负责)(7)

除了继承人问题之外,同治之死的背后还有不少扑朔迷离的细节。

例如:皇后阿鲁特氏暴毙的原因,素来被学界视作满清的未解之谜。

根据清官史的记载,阿鲁特皇后的死因是“毁伤过甚,遂抱沉疴”。在正史中,这位皇后得到的评价颇高,“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从外界传闻的阿鲁特氏与同治的夫妻关系来看,同治死后阿鲁特氏会悲痛是可以想见的。

但是,一个正值芳龄的女子,因悲痛过度郁郁而终,这样的情况无疑有些离奇。无怪乎野史中出现了许多阿鲁特氏死于非命的说法。

同治临死前说的话(谁要为同治之死负责)(8)

那么,阿鲁特氏之死,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呢?

野史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同治死后阿鲁特氏被慈禧逼死。这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却又经不起推敲。追溯其源,发现又是《慈禧外纪》的“功劳”。

看来这部英国人撰写的史料着实误人匪浅,道听途说的东西竟能演变成一种定论和共识,足见人言之可畏。

参考资料:

【《梦蕉亭杂记》、《慈禧外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