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怎么解释(巴山夜雨之巴山楚水)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吟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似乎巴山和楚水是永远分不开的一体。事实上,从历史留给我们的种种证据表明,巴国和楚国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比如说考古学家从巴国遗址中出土的楚式鬲就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和巴人有着密切的交流。
楚国和巴国的关系可以用今天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早在我国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原汉人就开始称呼南方部族的人为南蛮。因此楚国,巴国等国在历史学界还有一个专用的称呼叫做南蛮联盟。虽然同属南蛮联盟的成员,但是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楚人是周人的后裔,两者生在同一个南方,但是思想却完全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两国时战时和的关系。
前文我们讲到,楚文王就是死于巴军和楚军因文化不同造成的冲突。因为这个原因,巴国与楚国结下了不解的死结。自此之后,楚国和巴国之间就开始不停地发生战争。当然了,楚文王的死只是造成巴楚争端的导火索,两国互斗的根源实际上在于两国的不断扩张。两国虽然会出于共同利益,偶尔会握手言和,但是一旦有机会还是会亮出招子来。那么,既然楚国和巴国有这样深的仇怨,为什么楚王们不彻底灭掉巴国呢?其实还是因为条件不够。
第一,楚国不屑于灭巴。和巴国相比,楚国身处南方,在农业生产上还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尤其是粮食生产上,在南方绝对称得上位居前列。这导致其对南方的其他小国都是以吞为主,而不是武力镇压。更何况,楚国的目标是逐鹿中原,对一个南方小国下重手,有点背离自己的大政方针。
第二,楚国不敢灭巴。巴国虽然是小国,但是也有自己的军事实力。《华阳国志》曾经这样称赞巴国的军队十分勇锐,可见巴国的军队战斗力还是不能小看的。当然楚国要想灭了巴国也不是不可能,关键是要学会山地作战的方法。不幸的是,至今军队在山地运送物资也是一大难题。真的要灭巴国,要么让巴国人自己修道,张开大门迎接;要么就狠狠心,采用围剿战术,然后放火烧山。不过,这样的战斗成本太大了,楚王们只是想要一个听话的附属国罢了,而不是一座死国。
第三,楚国不能灭巴。虽然巴国和楚国之间有积怨,但是两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却息息相关。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巴国国力日盛,抢夺了巫咸国的盐泉,导致巫咸国逐渐灭亡。之后巴国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相当大的盐商国,楚人甚至带头向巴国商人买食盐,因此食盐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盐巴。不要小看小小食盐,就是因为它,楚国才不能完全灭掉巴国。再加上,楚国和巴国的文化联系也很密切,楚国文学家宋玉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成语叫下里巴人。这个词其实不是辱骂巴人粗俗,而是说巴国的民间文化通俗耐听,很受楚国大众欢迎。对于一个和自己经济文化这么密切的国家,如果能够兵不血刃就吞并了它,取其财富民,那是再好不过了。
有了上述三条原因,历代楚王们对巴国采取的军事行动,多半是以弱化巴国为目标。只要巴国不做的太过分,楚王们不会大动肝火,动用重兵。然而,巴国的死刑并没有因为楚国的忍让而逐渐强大,相反它开始逐渐衰落。这一切离不开楚国历代国君的努力。
随着楚国的国力逐渐大增,后来的楚王们对巴国的态度也不再友好了。楚庄王伪装成昏君,吸引巴国等国进攻,欲擒故纵。楚惠王成功大败巴国人,一血祖先耻辱。楚肃王即位时期,巴国和蜀国攻打楚国,使楚国进入到了防御阶段。到了楚宣王和楚威王父子统治时期,楚国奉行开拓巴蜀的战略方针,意图彻底打败巴国。终于到了公元前377年,楚国夺走了巴国的食盐资源,巴国因此逐渐走向了衰落,直到彻底后来被秦国所灭。
然而,楚国并不是胜利者。它并没有真的得到巴国,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巴国成为了秦惠文王的囊中之物,后来更是因为秦军攻下郢都而一蹶不振,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秦国为什么能灭掉巴国呢?它占据巴国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我们要留到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章来讲。在下一章,我们要讲一讲巴国和庸国之间的争斗以及秦国的一位大臣庸芮的故事,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我们本系列的下一章《巴山夜雨之庸氏传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