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是不被理解的勇敢(倔强的灵魂何止倒三角)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优裕舒适的家境一瞬化为乌有。
假如运气背叛了你,稳操胜券的战局屡次突遭逆转。
假如世界漠视了你,熊熊燃烧的热情频频遭受冷遇。
你是否还有勇气,躬身埋头收拾一切,重新踏上征途?
厄运和惨剧不是生活的本质,但孤独与失落却是岁月的恒常。如何面对一次次的失意?意柯那的意大利老乡阿尔法·罗密欧,也许会提供一种答案——用它坚定的倒三角格栅和顽强的眼神。
炽烈的极速火焰
亚平宁半岛上,从不缺少来自地中海的暖风,也从不缺少对于速度的执着。自从A.L.F.A.公司1910年在米兰成立(此时标志性的十字龙蛇徽章上的字样,还是ALFA MILANO),这家制造商就专注于打造高性能赛车,以满足专业买家的参赛需求,这也是那个时代许多车企的主要业务。
作为处女作,装备了4082 cc直列四缸发动机和4速手动变速箱24HP很快以100km/h的极速在各大赛事上崭露头角,而之后的40/60 HP更是在赛车的基础上,孕育了汽车空气动力学史上里程碑式的Aerodinamica。
(图注:普通版40/60 HP 和Aerodinamica,后者于1914年由Marco Ricotti伯爵委托车身制造商Castagna完成)
对这款近乎完美的水滴式车身来说,领先一个时代的极致“流线型”设计只是其开创性的一部分,高尔夫球式的凹坑表面和双曲面大风挡也足以载入史册。遗憾的是,由于时代和技术的局限性,它惊人的139km/h极速(同样马力下,普通的40/60 HP车速是120km/h)完全无法在赛场上施展,而与此同时,实业家Nicola Romeo的接管也正式开启了我们熟知的“阿尔法·罗密欧”品牌。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未伤及意大利,反而使一众参与了军工制造的企业得到了锻炼和积累。顺应时代潮流的阿尔法·罗密欧也在战后推出了面向“平民”市场的高端车型Torpedo 20-30HP,性能出众但售价高昂。
(图注:定位高端的Torpedo售价超过了T型车的三倍,总销量只有124辆)
市场折戟,赛场得意。20世纪20~30年代,一群执着于速度的梦想家和实干家聚集于阿尔法·罗密欧,性能强大的P2、P3赛车陆续登场,凭借“小而高效的直列8缸发动机、平衡的重量分布、轻量化和精确的操控性”统治了世界汽车锦标赛Grand Prix(F1前身)等一系列高端赛事,拿到了11次Mille Miglia胜利,10个Targa Florio冠军,4座勒芒24小时耐力赛金杯。
(图注:首次采用直列8缸发动机的P2赛车)
欧洲赛场第一次刮起了来自意大利的红色旋风——之后还会有很多次名为“法拉利”的红色旋风,但其缔造者恩佐·法拉利,也是阿尔法·罗密欧车队辉煌时代的一员。
唯有棱角磨不平
然而辉煌的背后,早埋下了坎坷的前因。
沉迷于赛事的阿尔法·罗密欧在民用车市场接连折戟,难以盈利。他们打造的高性能车型赢得了一座又一座金杯,却无法赚来消费者的真金白银。早在30年代,公司就因财务危机而被意大利政府收购,此后也被迫向豪华舒适的民用高端车方向探索,8C系列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图注:8C 2300 Monza)
如果说早期的8C 2300还靠着“高性能赛车民用版”的名头赚来回头率,那么后续的8C 2900B就具备了无可置疑的“豪华车”资格,尤其是Touring公司打造的车身,简直是一件精致华丽的艺术品:初具雏形的盾形格栅、修长优雅的比例和顺滑的流线型车身(还记得Aerodinamica吗),甚至让人难以联想到赛道上的那个红色精灵。
即便是在赛道,阿尔法·罗密欧也并非一帆风顺。
1925赛季,冠军车手Antonio Ascari在比赛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随后恩佐·法拉利也离开车手岗位,自创车队;1938年,正当他们准备凭借8C 2900B赛车版再创辉煌时,二战的来袭又让阿尔法·罗密欧再次成为军备工厂。这次的意大利不再有一战的“好运”,百废待兴的制造业和作为战败国受到的制裁,又让他们在赛道上的复兴充满挑战。
在工程师们的不懈努力下,Tipo 158赛车成为战后的赛场明星,但还没等它大展神威,1948和1949年的两次车祸直接导致两名车手的死亡。
还要继续吗?
阿尔法·罗密欧又一次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们在第一届F1大奖赛中夺得了全部7场比赛中6场的冠军,毫无悬念地将总冠军收入囊中。随后又使用升级后的Tipo 159赛车再夺一冠。但紧接着,赛事规则的巨大变化让阿尔法·罗密欧有些无所适从,暂时离开了这片无限热爱的赛场。
这次,赛场失意的阿尔法·罗密欧却迎来了民用车市场的机遇。由于二战后小型民用车市场的需求激增,汽车行业各大巨头都瞄准了这个细分市场,推出了自己的“国民车”。
国民车可以做,但赛车基因不能丢。阿尔法·罗密欧选择基于战前的赛车6C 2500来打造一款家庭用车1900 Berlina,核心思想是“能够赢得比赛的家用车”,大致可以理解为 “秋名山王者”。赛车底盘的家用车,这听起来就像是给Espresso加了点奶泡和牛奶,看上去颜色淡了很多,但一入口,那股浓烈的咖啡香气丝毫不改——毕竟,卡布奇诺也是意大利人的发明。
说回1900 Berlina,相比前作,它最大的变化来自车身造型:由于工厂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要求,阿尔法·罗密欧第一次完全放弃了“车身和底盘分开设计”的套壳模式,而将统一的车身组装在底盘上——这对阿尔法·罗密欧品牌和一众车身公司都有着重要意义。
对这些车身公司而言,原来习惯的“车企造底盘,我们按需定制外壳”模式逐渐成为历史,小批量、定制化车身制造的业务将逐渐萎缩,那么“大批量的车身造型设计”就成了新的增长点。因此,意大利的大批车身制造商开始与车企合作,负责“量产车造型设计”业务,这种转变促成了意大利设计公司的辉煌,以意柯那为代表的新创设计公司,其快速发展也有赖于这片肥沃土壤。
(图注:百花齐放的6C 2500和统一的1900 Berlina)
另一个角度上,对阿尔法·罗密欧而言,统一的车身意味着一致的外观,公司终于从之前的思维转向整车制造,而且外观造型也承载了品牌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公司必须选定一些有识别度的特征作为品牌DNA。
熟悉阿尔法·罗密欧的读者大概能猜到,倒三角格栅要来了。
倒三角?远不是全部
“Trilobo”倒三角盾形进气格栅的雏形出现于6C 2500的几个版本(当时的模式是:阿尔法·罗密欧这种车企制造发动机底盘,多家车身制造商都可以匹配自己设计的车身外壳),最初也只是6C 2500若干前脸风格的一种。但阿尔法·罗密欧最终选定了这种有特色、有腔调的特征来作为统一的视觉符号,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基因。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倒三角格栅确实是一着妙棋,兼具识别度和灵活性:
- 识别度之高自不必提,即使是入门级车迷也知道,前脸有个倒三角形的就是阿尔法·罗密欧,就像“有双肾就是宝马”一样;
- 倒三角的视觉结构上宽下窄,将视觉主特征的重心牢牢留在高处,设定了侵略性的基调和昂扬的精神姿态,利于表达夸张的情感,即便是在尺寸平庸的家用车上,也能给人以强烈刺激,符合品牌内涵中的“激情”因素;
- 倒三角格栅,再宽也不会超过水平格栅和一般的直瀑格栅。这样一来,倒三角上部的左右两侧就腾出了巨大的空间,可以在车灯上大刀阔斧地发挥;
- 在电气化的新时代,倒三角还有另一个优势:它在竖直方向有很大的延伸空间。对于底盘装有电池的电动车而言,车身一般会整体加厚,为了避免水平元素的分层,此时正需要一个元素来贯通前脸的上下板块——是的,相信你已经联想到了宝马双肾的变化。宝马的变化招致了粉丝的不适应,而阿尔法·罗密欧就没有这种顾虑:倒三角作为品牌基因,正可以无缝衔接。
当然,阿尔法·罗密欧的设计基因绝不止于此。事实上,它像是“过关打怪”一样,以品牌精神为索引,在各款经典车型中收集有特色、有价值的设计特征或风格,在日后的车型上闪光:
- 1952年的Disco Volante,环绕全车的水平全景线,营造出有如飞碟的科幻感和恍若残影的速度感,也定义了整车曲面的明暗分界线;
- 1963年的Giulia TZ,干脆利落的切断式尾部,提升了空气动力学性能,也成了特色鲜明的品牌遗产;
- 1967年的Tipo 33,流畅圆润而又富有肌肉感的形态,配上阿尔法·罗密欧特色的“惊讶大眼”,即便在那个E-Type和300SL的时代,也不落下风。它把“优雅的肌肉感”写进了阿尔法·罗密欧的血脉,也让圆洞轮毂成为品牌的“接头暗号”
顺便说一句,Tipo 33还拥有极具想象力的蝶翼门,曲率极大的双曲面侧窗玻璃与车顶相接(还记得Aerodinamica吗);
- 当然不能忘了这株四叶草,在火一样炽热的红色车身上,这一朵绿色的点缀既是对“好运”的期待,也是对取胜的渴望。
这些特征固然重要,但请记得,阿尔法·罗密欧的品牌核心,仍然是对于速度的追寻、对胜利的追求,以及让更多人享受赛车体验的初心。
四叶草会磨损,红色车漆会黯淡,倒三角格栅也许会在某一天改变,而有些东西不会消亡。相信在每一辆阿尔法·罗密欧上,我们都能看到狂野的速度感和倔强的求胜欲。
哦对了,就在2019年,阿尔法·罗密欧回到了F1赛场。就在2022年,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周冠宇成为了这个赛场的第一位中国正式车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运气背叛了你,假如世界漠视了你……
也许你可以端上一杯卡布奇诺,坚定地横起眉毛,瞪起眼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