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自己种菜的句子(种一畦自己的园地)

编者按:夏日和暑假一起谢幕,又一个新学期携秋天登场漫漫长夏,或读书充电,或行路观景,相信老师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收获暑假期间,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的“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因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主题报告以及“新课程与名著阅读”的主题公开课、工作坊等精彩内容,研讨会吸引了全国近1500位语文教师、教研员亲临会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赞美自己种菜的句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赞美自己种菜的句子(种一畦自己的园地)

赞美自己种菜的句子

编者按:

夏日和暑假一起谢幕,又一个新学期携秋天登场。漫漫长夏,或读书充电,或行路观景,相信老师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收获。暑假期间,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的“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因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主题报告以及“新课程与名著阅读”的主题公开课、工作坊等精彩内容,研讨会吸引了全国近1500位语文教师、教研员亲临会场。

新学期,包括语文在内的三科统编教材开始在部分省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此时,我们刊发由本报记者根据温儒敏教授在本次研讨会上所作《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主题报告编辑整理的文章,既是对暑期读书生活的回味,也是对新学期阅读教育的期许。

课程改革“倒逼”老师读书

语文老师当“读书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是当下课程改革的形势所迫。“四件大事”在催促课改,强调读书。一是未来两三年,各省市全部进入“新高考”;二是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也启动修订;三是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在全国投入使用;四是中央与国务院发文,指导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小学初中的课程改革。

国家紧锣密鼓地颁布政策性文件,为“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助阵,这必然给教师提出更高的业务要求。这种形势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就成了一个硬指标。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的阅读量会成倍增加。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作为老师,自己的阅读量能否跟上这个“节奏”。新教材的读书量大增,我们罗列一下就知道了,初中三年要求学生读36种书,其中12种是必读的。这36种书中老师们读过的有多少种?恐怕不会特别乐观。我做过小范围的调查,有些老师连1/3都没有读过。

再说阅读的范围。以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为例,中外文化论著单元中的4篇课文,节选自4部科学专著,包括: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刘大椿的《科学哲学》,关增建的《天文学十五讲》。很多老师说:“这是自然科学的,我们怎么讲啊?没法讲。”高二实施“专题研习”教学,一个专题,三五篇课文,围绕某个专题研习,要顺藤摸瓜,读更多的书,找很多资料,涉及许多相关知识。要指导这样的课,老师必须具备比学生宽广得多的知识面。虽然我们是语文老师,但对自然科学也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还要有阅读的广度,这样才能站在一个高位上,设计出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随时与学生互动。

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后,估计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自己读书太少,跟不上,适应不了。新教材要求学生读的书,老师必须自己先读,这是倒逼我们去读书。靠以前那点儿“库存”,看来是不行了。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有点儿吓人,说2019年高考语文,考的都是没有读过的,读过的全都没有考。这也可以说是部分事实,体现了一种改革和变动。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表面看,高考语文考的是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阅读速度,实际上考的是学生读书习惯与阅读质量。高考当然是在考学生,同时也是考老师——如果我们当老师的还是不读书或者少读书,就很难应对未来的高考!

备课先做“浸沉式”阅读

现在老师备课都有“教师用书”,很多教案都是现成的,明天要上课,今天准备就来得及,不读书也可以应付。但是,老师不读书,课怎么可能有温度?我听过很多这样的课,乏味、没有感觉。为什么?老师备课太容易了,网上都有,甚至连PPT都是现成的,这样上课怎么有温度?例如,叶圣陶的儿歌《小小的船》,一共才4句,谁都背得下来。那就不用备课了?直接讲就完了?我以为每个老师讲这一课之前,都应该把自己当作儿童去想象,进入一种状态。老师备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浸沉式”阅读,即使是自己熟悉的作品,也要再次“赤手空拳”去读,进入其氛围境界,获取鲜活的感受。还要把自己也当作孩子,设想他们阅读这篇作品可能生发的想象与感觉。这是教学的“底子”,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这个“底子”。老师自己先被课文感动了,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动。

所以读书太重要了。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校长的角度说,应该给老师留有读书的空间。明智的领导不会什么都管,不会干预太多,不会搞无休止的评比检查,学校若无自由的空气,也就谈不上书香校园。再说教师培训,方式与内容也应更新,重视激发老师的读书兴趣、指导读书思考,要有措施鼓励和支持建立读书研修小组,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培训进修重要的是在整体素质提升方面下功夫,在志向和事业心方面下功夫,在读书方面下功夫,要培养专业兴趣与专业敏感,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不要全都“直奔主题”,免得老师自己也卷入“应试教育”。

30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种状况至今仍未有根本的改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很多语文课仍然是老师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不多。还是那句话,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

少看微信多读书

每个人都说忙,难于沉下心来读书做事,“忙”似乎是所有人的普遍状态。但教书是要有心境的,尤其是教语文,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格外重要,而读书就是提升学养的主要途径。再忙,也得挤出时间来读书。

时间总还是有的,只不过如何合理分配使用就是了。虽然大家很忙,但许多时间还是浪费了,自媒体捆绑了我们,这方面花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很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一些媒体素养。现在高中语文也都开始让学生学习媒体素养了。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我们应当怎么看待信息时代的阅读呢?

首先,对信息时代带来的传播渠道、阅读方式的变化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被它裹挟。具体说就是尽量选择相对良性的信息渠道,适当减少信息量;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自己要有过滤分析的能力。其次,时间是挤出来的,不要等待有空当才去读书。人生有限,时间宝贵,努力做到不被卷入流俗文化,尽可能有所超越,让我们的生活多一点儿书香气,这和语文老师的身份也比较契合。

在浮躁的“大气候”中,尽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办法就是沉下心来用传统的方式读书,读书可以让你适当超越过量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定力和眼光。在浮躁的信息时代培养起良好的阅读品位和习惯,对于建构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最需要的是安静一点儿,让大家静下心来读书。

制定一份“私人书单”

读书要挤时间,还要有目标、计划和毅力,有适合自己的书单。我发现许多老师虽然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自由的、个性化的阅读相对较少。关于读什么,如何读,我在此给诸位提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读书计划可以设计为三个圈,也就是三个部分。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凡是上过大学的人,都应当读过的基本的书。很可能是那种耳熟能详却未曾读过的书,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量不一定很多,比如在二三年内能通读十来种就可以。对一些人来说,大学四年,真正完整阅读的书可能并不多,大都是为了考试的应对式的阅读。现在当老师了,应当把大学期间该读而没有好好读的那些书重读一遍——这是自我“回炉”,比很多培训管用。第二个“圈”,是与所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学文科的,也要读点儿其他专业的书,包括自然科学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老师更宽。第二个“圈”的阅读是为了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发现的那些专业的书。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指向。要有培养保持兴趣的课题或者领域。

读书计划要有些系统,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时段内读完一些基本的书。书目不要定得太多太满,一定要保证能读完大部分。顺藤摸瓜,以概论带读基本的书。进入状态后,可以读一些深一点儿、不是很容易懂的书。有了读书计划并开始行动,就好比耕种一畦自己的园地,哪怕只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有追求的老师都不会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而读书无疑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特别是青年教师,经过三年、五年或者十年的读书充电,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专业爱好,持之以恒,必将“成正果”。在这种状态中,老师自己也会体会到成就感,同时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抵制职业倦怠。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02日第9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