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

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原名“皖剧”,皖剧的命名时间是1926年,当时安徽省文化界人士把流行于安庆地区的安庆府调、府腔、怀腔(怀宁腔)命名为“皖剧”(皖是安庆的简称),同时皖剧剧团纷纷在当时省城安庆成立。皖剧名称的出现、皖剧剧团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戏曲剧种“皖剧”在当时安徽省会安庆地方诞生。如图: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1)

1926年安庆府调怀腔更名为皖剧

1931年1月30日,安徽省城安庆钱牌楼华林剧场在报纸上登出“皖剧(皖戏)”广告,剧目为《上竹山》、《游苏州》、《劝姑讨嫁》等。与此同时,新舞台(安徽大舞台,今黄梅戏会馆)、爱仁戏院、国民大戏院等,也分别有多个职业班社挂牌皖戏、皖剧演出。相继涌现出查文艳、潘孝慈、蔡天赐等一批优秀的皖剧(黄梅戏)演员。1933年前后,查振卿、丁永泉、潘孝慈等演员,相继东下,将皖剧(黄梅戏)唱到了上海滩。继徽班进京,安庆人又唱响一个形成于安庆地方本土的新剧种“皖剧”。 皖剧在安庆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因为安庆地方各县民间自古都有各自的地方戏曲、采茶调、民歌,而且传承至今,如今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比如:桐城的桐城歌、枞阳的胡琴书大鼓书枞阳民歌(2016年枞阳划归铜陵管辖)、怀宁的怀腔、潜山的弹腔和高腔(岳西)、望江的龙腔、太湖的曲子戏、宿松的文南词。民国宿松县志记载:邑西南与黄梅交界,梅俗好采茶戏——宿松位于安庆西南方向且与黄梅交界,黄梅季节唱采茶戏。正是安庆属县本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古老的非遗文化采茶调和民歌,怀宁采茶调怀腔在安庆地区水运物流中转站之一石牌吸取了安庆各县以及其他地方采茶调、民歌优秀元素,逐渐形成发展成为越来越具有安庆地方魅力特色的戏曲,石牌也从而成为“无石不成班”的戏曲之乡。 正是安庆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徽班进京,安庆人唱响戏剧界。早期孕育出不少安庆籍京剧大师,比如:京剧鼻祖程长庚、杨月楼 、杨小楼、郝兰田、高朗亭、王洪寿、赵荣琛等京剧大师。如图: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2)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3)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4)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5)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6)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7)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8)

“同光十三绝”作品是晚清画师沈容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其中画作里程长庚、杨月楼、郝兰田三位都是安庆人。众所周知,由于太平天国施行禁戏制度,凡是被太平天国占领的地方一段时间内戏曲、采茶戏、民歌都没有得到发展以及形成新的剧种。太平天国灭亡后,各地戏曲、采茶戏和民歌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当时民国安徽省会安庆地方本土戏曲、采茶调、民歌更是得到空前发展。继徽班进京,安庆人又凭借着地方深厚的戏曲文化和省会地位创造出以安庆地方方言念白和声腔为载体集众家所长的安庆府调怀腔为表现形式的新的剧种皖剧。同时 涌现出大量有成就的安庆籍艺人,比如:早期的有蔡仲贤、董焕文、徐雨文、朱和尚:其次是胡玉庭、龙昆五、洪海波、叶丙池、昝双印、汤怀仁,丁永泉、查文艳、郑绍周、张西发、潘泽海、程积善、严凤英、桂月娥、丁翠霞;最早的女演员则是胡普伢。艺术上对皖剧(黄梅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有不少艺术大师,仅举几人,简略介绍:

  蔡仲贤

  安庆望江人,是皖剧(黄梅戏)从小戏过渡到大戏的艺人,是目前知道最早的艺人了。

  胡普伢

  安庆太湖人,约生于清·同治年间.是皖剧(黄梅戏)最早的女艺人。应该说,皖剧(黄梅戏)有女演员,是从她开始的。

  胡玉庭

  安庆望江人,生于清·光绪年间,名剧《天仙配》便是根椐他的口述改编的。他13岁学戏,工旦行,曾拜当时著名的演员徐汉卿为师,皖剧(黄梅戏)的祖师爷蔡仲贤也传授给他许多东西,他会的戏很多,皖剧(黄梅戏)的"三十六本大戏"、 "七十二本小戏",他全会唱会演,故有"戏篓子"之称。他在望江、东至一带, 很有名气,他又名胡卯林,观众说: "卯林一到,魂被拉掉",说明他的艺术有 极强的感染魅力。1956年病逝于东至县,享年69岁。

  洪海波

  安庆潜山人,生于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他是皖剧(黄梅戏)职业班社中,文化水平最高的艺人,过去皖剧(黄梅戏)演出的剧目,大多是口授心记,还有的剧目只有幕表、提纲,说白与唱词随编、随唱、随念(俗称'水词'),他对这些'水词,,都进行了删节、整理、补充,不通的地方作了修改。这对皖剧(黄梅戏)来说,做了一件极为有益的事,实际上就是一种戏剧改革。他在皖剧(黄梅戏)界的威望很高,技艺也不凡,很多人远道来向他学戏,他的徒弟成名的不少,如叶丙池等,都是 后来很知名的艺人。他成功扮演的角色和对唱腔的改革创造,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丁永泉

  安庆怀宁人,生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因排行老六,人称丁老六。13岁拜当时著名花旦叶丙池学戏,17岁出师,18岁搭班唱戏,初唱就红。但他对自己出名并不满足,得知女艺人胡普伢艺术造诣很深,便赶去求教。经过他多年的勤学苦练,24岁就成了一名艺术水平很高的旦角,怀宁,桐城一带都知道有个丁老六旦角唱的好。他最大的贡献是,把皖剧(黄梅戏)从安庆农村地区带进安庆城内,1933年前后又和同行顺江而下将皖剧(黄梅戏)带到上海,从而唱响皖剧(黄梅戏),这是皖剧(黄梅戏)的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丁老六这个名字,在当时皖剧(黄梅戏)界是非常有威望的。 严凤英 原名严鸿六,1930年4月13日出生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中共党员,精通京剧和昆曲,黄梅戏(皖剧)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中国现代黄梅戏(皖剧)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国黄梅戏(皖剧)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

1945年春天严凤英第一次登台演出,踏上戏曲之路。代表作品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等。1954年《天仙配》获得华东区戏曲会演一等奖。1960年曾荣获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6年《天仙配》获得文化部“金质奖章”。 现代安庆籍黄梅戏(皖剧)知名艺术家家喻户晓,就不一一做介绍了。 1949年4月23日安庆城区解放,湖北省黄梅县人桂林栖担任中共皖北区安庆地委首任书记,解放当天爱好戏曲的桂书记要求次日安庆全区大联欢。次日,安庆专区各皖剧团在安庆民众剧院群演,庆祝安庆市解放。 1950年4月,国家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并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1951年,安庆专区迁并皖剧(黄梅戏)诞生地大观亭剧院(大观剧场)。 1952年、1953年全国各地进行“戏曲三改”:改人、改戏、改制,当年全国各地把已经融合到本地的戏曲、采茶调、民歌且流行于本地的以其他名称命名的老名称的戏曲、采茶调、民歌纷纷改为以地方名称冠名的戏曲、采茶调、民歌。比如庐剧、徽剧、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黄梅采茶戏等等都是1952年、1953年、1955年改名的。如图: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9)

1955年倒七戏更名为庐剧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10)

皖剧和黄梅戏(皖剧黄梅戏以老安庆地区八大非遗文化集众家之长而诞生)(11)

庐剧解放前叫倒七戏或者小倒戏,1955年改为庐剧。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三种戏都是从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演变发展而来,黄梅采茶戏改为黄梅戏等等,还有其他地方戏曲改名就不一一列举了。 任何艺术都源于当地生活,来自民间,所以一般一个地方剧种的诞生肯定也是以当地戏曲文化集众家所长而诞生,而不可能只吸取一家之长而诞生的,比如京剧、越剧等。 1952年1月批准合并皖北、皖南行署区重建安徽省,首任宣传部长为黄梅县籍人桂林栖。1952年2月安徽宣传部门正式办公,且进行“戏曲三改”(改人、改戏、改制),并决定“皖剧”正式改新名“黄梅戏”和没有历史依据且不能佐证的的黄梅戏来源于大水说,安庆各皖剧院(团)联合抵制改新名“黄梅戏”和“大水说”,最终一一做了“思想工作”。1953年,以安徽戏曲需要创新发展,“皖剧”正式更名为“黄梅戏”。 当年全国各地进行戏曲三改:改人、改戏、改制时,许多地方纷纷都把融合到地方流行于地方的非地方名称命名的戏曲、采茶调、民歌改为冠以地方名称重新命名流行于本地的戏曲、采茶调、民歌。至于以安庆府调怀腔为载体吸取老安庆地区特有的桐城歌、枞阳民歌枞阳腔胡琴书大鼓书、怀腔、潜山弹腔、岳西高腔、太湖曲子戏、望江龙腔、宿松文南词优秀元素且集众家所长形成的“皖剧”“皖剧”名称为何没有保留下来而且还改名黄梅戏,令人无法理解。安庆虽然失去省会地位,但皖剧名称完全保留下来也无可厚非,因为安庆地区有古皖国,2000多年来安庆一直简称皖,而且安徽的简称“皖”也来自安庆。退一步讲安庆的“皖剧”就是要改名也完全可以改为以安庆地名名称命名的“安庆剧”,因为这个时期的皖剧已经形成以安庆地方方言念白、声腔为载体的新的剧种了,且具有安庆地方特色的剧种;而且在当时戏曲三改:改人、改戏、改制情况下,全国各地都把融合地方特色且流行于地方的以老名称命名的戏曲、采茶戏、民歌冠以地方名称重新命名流行于本地的戏曲、采茶歌、民歌,比如泗州1952年把流行于泗州的拉魂腔改为泗州戏,合肥1955年把流行于安徽省江淮之间的皖西、皖中和江南部分地区倒七戏改为庐剧。所以说民国形成于安庆地方的皖剧当年戏曲三改时完全可以改为安庆剧,而不是不避嫌的改为与县级地名重合的以季节名称命名的黄梅戏。

1953年“皖剧”名称没有保留下来,改名为黄梅戏,而且没有改为安庆剧,使得安庆失去以安庆简称皖和安庆地区名称安庆命名的一大戏种机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