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反战电影(被禁20年回归还是神作)
10月底,Netflix上映了一部德国电影《西线无战事》。
该片不仅在烂番茄获得92%新鲜度,平均分8.2(满分10分),还代表了德国角逐2023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
因为除影展外,该片并没有发行院线上映,没有票房参考。
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本片不但是值得上院线的战争片,就电影本身,也绝对有必须在大屏幕才能感受的质感。
2022版的《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裔美籍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战争小说。
它从一个德军士兵的角度,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显露无遗,触动人心。不论是战争的场面、军官们的角力、士兵的心理描写,均展现出高水平。
1928年,雷马克以德文连载《西线无战事》,其后出版单行本,1929年翻译成英文,随即畅销世界。1930年,小说随即改编电影上映,其后于1979年推出第二部电视剧。
2022年版则是第三部。
前两部是美国作品,第三部是由德国导演爱德华·贝尔格操刀,显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过往的战争片,除了对于人性的追求,就是设法做出当时战争场景的真实感出来。然而在追求“极致”的德国导演手里,做出的个人美感,特别是挑战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也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这显然是超越前2部的。
而且我觉得,Netflix将这出经典重制,虽然故事基本上一致,都是围绕主角与他身边的士兵好友展开,但相比之前的2部,少了较夸张的戏剧性与处理方法,其实更贴近现实一些。
这部电影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壕沟战”逾300万名士兵阵亡,而整场战争士兵和平民伤亡总计超过3500万人,十分惨烈。以“爱国之名”发起的战争破坏无数个幸福的家庭,也撕裂了整个社会。
时至今日,世界上依然有战争进行着。
为带出战争的残酷,《西线无战事》就以小人物的视角出发。
一战爆发3年后,在爱国主义的宣传鼓吹下,17岁的德国青年保罗与朋友们离开学校参军,他们满腔热血,期盼凯旋归国的那一天。
但战争原来并非如他想像那样。
壕沟战的情况宛如人间地狱,在前线等待他们的是老鼠、虱子、传染病,以及顽强抵抗的法国军队。
这也更让他深深明白,作为战事中的小小士兵,一切都是身不由己。加上身边的战友一个又一个牺牲,更令他与观众都反思战争的意义。
……
可以说,新版的《西线无战事》新版基本上忠于原著,也透过现代的拍片技术,企图更忠实地把观众带到可怕的战争现场。
同时也道出极端爱国主义下的无奈。
两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最惨痛的战争,也因此成为许多战争电影的题材,例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珍珠港》等皆是经典之作,带来热闹无比的大场面震撼,更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
在这些战争影视作品中,大多数是英美视角,主角们为了捍卫正义、打倒恶势力而战。
却也往往沦为歌颂爱国情操、英雄主义的作品,忽略忠实呈现战争的残酷面。
但我可以拍着胸脯告诉你,这部以德国视角切入的《西线无战事》真的很不同!
首先是它的反战色彩鲜明。
新版的《西线无战事》主要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暴力与无情摧残,也因此不是一部能轻松观赏的电影。
故事的主角保罗不是英雄人物,仅是大战中的一名普通士兵,透过他的从军经历,从一开始奋勇参军,到节节败退、战友战死,最后懊悔不已……
电影将年轻小伙子的热血,透过一场军官的演说带给观众,这是德国导演笔下一场相当好的铺陈。
观众得以感受戏剧性的战局变化,特别是保罗衣服上印的“将来的人会记住你们的光荣”几个大字,格外的讽刺。
电影中一场尤其讽刺的一幕,就是在保罗领军服时,衣服上的名字是别人的。
军官告诉他,只是缝错了,并随手将它撕下。
而保罗不知道的是,这件大衣其实是从死去的士兵身上脱下,清洗修补后,再到他手上。
这个片段喻意着德国只是一批又一批地推年轻士兵上战,而他们亦是一批又一批地阵亡,连军服的寿命也比他们长……
而电影画面也忠实呈现西线“壕沟战”肮脏又血腥的惨状,大至战场上的轰炸、冲锋与拼刺枪,小至士兵的挨饿受冻、受伤哀嚎、心理挣扎,虽然只是荧幕上展现,却都极度震撼人心。
这也就是我想讲的第二个推荐点,画面还原度极其真实。
就2022版的《西线无战事》来说,这是一部令人相当惊艳的作品,甚至很难想像是21世纪的作品。
21世纪CG动画盛行,过往难以呈现在银幕上的战争画面,都透过最新的电影科技得以完成。萨姆·门德斯的《1917》,诺兰的《敦刻尔克》,都在画面呈现与场景调度上,进行一种对于战争片的革新与挑战。
《西线无战事》的背景设立在德军西迎法国的对战之间。
而当时的主要战争,都发生在战壕之中。
所谓战壕,就是在两方都在土地上挖上深坑,士兵身处深坑之中,两面长期对峙。
战壕的环境非常恶劣,充满泥泞与污水,又有大量老鼠,跳蚤和病菌。
壕沟是主场景,因为当年德法两国在此开战,互不退让,4年内最多只能推进几百米,但4年之间阵亡人数逾1700万,简直是尸横遍野。
2019年同样以这段历史为创作蓝本的《1917》,以伪一镜到底的手法,将观众带到现场,看主角怎样横跨战场之间,送上最新的战报。
新版《西线无战事》就呈现出了这种真实感。
所以饰演保罗的男主角费利克斯·卡默雷尔,时刻的样子都是满身泥泞,拍摄的非常辛苦。
但导演爱德华·贝尔格的拍摄手法较传统,但更大胆更直白的是,他几乎把新片拍成了“杀人武器大全”,机关枪如何横扫军队自不能少,但更吓人的是很多人首次见到坦克强力辗压壕沟,更拍出坦克辗过人体的画面。
而战争,不得不承认,往往是推进科技前行的最大动力。
在《西线无战事》中,观众可以看到已广泛应用的战机(1903年莱特兄弟才发明现代飞机),机枪、手榴弹、火炮,也随着美国内战掀起的工业化,与全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而生。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坦克初登场的年代,同时也是战机、手榴弹、毒气弹等现代武器初次登场。
连坦克车,都有在电影之中登场,让观众体会到一战时期的战争科技。
还有各种迂回战术,这对科技迷来说不由得过眼瘾了一回。
然而,战争场面越是真实,就越让人感受到其残酷。如上面所讲,时至今日,世界仍然不断发生战争。将领、最高指挥官的一个决策,就代表了无数前线士兵的生命。
影片在最后,纪录了超过300万名士兵死在战壕里,这不禁让人反思,战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记得在看电影时,其中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德军推进战线的行动失败,遭受敌方猛烈反攻,保罗在战场中遇上一名法国士兵,两人随即展开刀刀见血的“肉搏战”。
保罗为了活命杀红了眼,用尽全力将刺刀插进对方的胸口,直至鲜血涌出、血肉模糊,凄厉的哀号声惊醒保罗,当他良心发现试图救活对方,早已为时已晚,心中那句“对不起”也无法传达出去。
谁也不是天生的刽子手,这部电影好就好在真实刻画一战时参战国的群像,虽然导演是德国人,但他也没有将视角偏向德国。
除了保罗的从军经历,德法两国高层的谈判戏码是《西线无战事》的支线故事,让高层官员与底层士兵的对比更加鲜明。
保罗受尽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被现实教育得哭爹喊娘。与之对应的画面,则是德军高层们在大后方,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指点着江山,高呼着继续送人上去,绝不放弃、战斗到底。
面对战局恶化、严苛的停战条件,德国高层陷入意见分歧,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鸽派只能委曲求全、割地赔款。
而鹰派将领不愿投降,坚持要送更多无辜生命上战场……
政客与上流阶级玩输游戏的代价,竟然要无数士兵,甚至是整个国家陪葬,这样的场面令人不胜唏嘘,也凸显了发起战争的可笑至极。
生活是无意义的,追名逐利可以掩盖这种无意义,给人“充实”的幻觉。
《西线无战事》的故事则编织了一张虚无主义的巨大之网,网里装满了为“虚无”献身而最终为之吞噬的人。
新版节奏很长,差不多有150分钟。
但它并非时时刻刻都在讲打仗,反而其对士兵们的生活趣事作为侧写展开,更让观众感受到主角们的人性与简单愿望。
战火都有停顿之时,当一众士兵吃下偷来的肥鹅,边吃边唱歌,那大概是他军旅生涯中最快乐的事光,而并非在战场上杀了几多敌人、立了几多军功。
去到战事的展段,每一个士兵都只是想保存生命,平安回家。
当初“几周之后,你们就要在巴黎行军了!”的爱国豪言,已早就被磨灭得一干二净。
我特别喜欢新版里加插了不少军官与士兵们的心态对比。
当士兵们只想回家,军官们却明显恋战,不惜无谓地牺牲前线士兵生命,为的只是立下军功,甚至只是单纯的心有不甘。
当前线士兵饿得要偷东西吃,军官却在嫌被端上的牛角包不新鲜!
这种强烈的对比,更深化了军官们的可笑之处。
片中不间断的出现嗷嚎声四起,用喷火枪直射敌人,看对方怎样被火焰吞食,痛苦挣扎,其他像近距离使刀使枪,用石头等各种杀人方式,层出不穷不在话下。
甚至可以看出,新版在人物刻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其中一名军人躺在泥中喘息,像条半死不活的鱼,有气出没气进,几乎已不能呼吸。
其实导演要拍的不是战争武器的厉害,或甚至不是人性的丑恶,他要拍的是上层人怎利用少年的爱国情绪和无知,替他们洗脑,要他们出卖自己的肉体和性命。
所谓“西线无战事”,一是当年德国报章的报道,一直欺骗人民没有死伤,同时它也是一句反讽。
故事来到最后,当德军高层知道双方快将停战,还要再发动一次进攻,让更多年轻人付上生命。
当年纳粹可以将这本小说查禁,如今网络时代,要禁本片相信没那么容易了。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还远非如此,愿世界和平以待,无烟火战争……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