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谈王阳明四句教(南怀瑾批判王阳明)

南怀瑾谈王阳明四句教(南怀瑾批判王阳明)(1)

王阳明心学近些年来非常火爆,崇拜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然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却见解独特,以至让人“匪夷所思”。

南怀瑾作为中国文化的顶梁柱,他的言论自然会受到重视。我一向对南老敬仰有加,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说明谁对谁错,只是给大家另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王阳明。

南怀瑾先生曾在讲课过程中这样评价王阳明:“我说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见道。他参禅破了第六意识,分别心不起了;第七识影子都没摸到;第八识更谈不上。换句话说,参禅他破了初关了,什么是重关也不懂,更谈不上破末后牢关。”

南怀瑾谈王阳明四句教(南怀瑾批判王阳明)(2)

以上观点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的,毕竟王阳明作为儒家学者,更偏向于入世,道行不够究竟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南怀瑾对王阳明的以下三点评价,不知是否还有待商榷:

王阳明死于服食丹药?

众所周知,王阳明只活了57岁。学界大都认为是死于肺病,然而南怀瑾先生却认为王阳明死于服食丹药(郦波教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中亦有提及)。其实这种说法,的确也不是空穴来风。

据史料记载:王阳明大半生都信奉道家思想,后来只是在思想层面上与道家划清界线。私下里也结交过不少道家朋友,这其中就不乏修炼外丹的道教术士。

南怀瑾谈王阳明四句教(南怀瑾批判王阳明)(3)

王阳明在发配龙场之前,就已经开始服用这些道家朋友赠予的丹药,以及其他药方,目的是治疗相伴其终生的肺病。因为在当时,肺病几乎就是不治之症。

为了消除痛苦,王阳明只好“病急乱投医”。当然,道家朋友赠予王阳明丹药,也是出于友情,并无恶意。

再说,不是什么丹药都能把人吃死的。只是丹药中大都含有“汞”和“铅”等有毒化学成分。偶尔服用或许能够“以毒攻毒”,可长期服用便会积累毒性。

我们知道,历史上很多皇帝都因服食丹药中毒身亡。然而并没有明确资料显示王阳明是服用丹药致死,但可以肯定的是王阳明确实服用过丹药。

南怀瑾谈王阳明四句教(南怀瑾批判王阳明)(4)

王阳明临终遗言是弟子虚构的?

王阳明人生中的最后一年,被朝廷派到广西剿匪。完成使命后,拖着病入膏肓的身躯准备返程。船行驶到江西南安大余县青龙铺码头时,王阳明感觉自己快不行了。

临终前,王阳明微微睁开眼睛对弟子周积说:“吾去矣!”周积伤心地问老师有什么遗言,王阳明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这八字遗言,几乎成了中国哲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所有阳明粉丝毕生追求的人生境界。

南怀瑾谈王阳明四句教(南怀瑾批判王阳明)(5)

而南怀瑾先生却认为王阳明不可能死得如此坦然,盖因其见道未明,又疾病缠身(南老与拜访者聊天提及)。因此,这句遗言八成是王阳明弟子,为了彰显老师的“高大上”而伪造的。

实际上,王阳明临终遗言的确有三种版本。一者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自《王文成公全书.年谱三》);二者为“他无所念,平生学问方才见得数分,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出自《王阳明先生行状》);三者为“渠能是念邪”(出自《遇丧于贵溪书哀感》)。如此,则南老之疑亦在情理之中。

南怀瑾谈王阳明四句教(南怀瑾批判王阳明)(6)

“四句教”实乃大误?

王阳明的“四句教”可谓是其一生学说之完美总结,也是大家公认的心性修养之精辟见解。这脍炙人口的“四句教”即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然而南怀瑾先生又发颠覆性言论了,我们先看看南老在《禅海蠡测》的原话怎么说。若没有一定文学功底,估计会被一堆绕来绕去的名词整得眼花缭乱:

明儒王阳明,远绍陆象山心法,世称其已近于禅,其著名之四句教,为毕生学术思想中心,至有以之与禅宗心法并提者,实则大误。

四句教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若心之体,本无善恶,则此体为一废物。意动而忽生善恶,此善恶之来,纯出无根,而其于心体两不相关,何须为善去恶?为善去恶又与心之体有何关系?纵不为善去恶,心之体亦自无善无恶也,此其误一。

心既有体,在善恶之意未动以前,非绝无善恶,为潜伏于体中耳。此心可称之曰性善,亦可称之曰性恶,因善恶两俱潜伏。如心之体,在意未动前,是净明无过,则应准《大学》之义称之曰“至善”;否则当用《荀子》之意,称之曰“本恶”;何得言无善无恶?

无与有乃相对意义,各代表绝对之词。天下之无,何能生有,既认有心之体,而云无善无恶,于辩正名辞上,不免过失。不若以“无”易“非”之为有当矣,此其误二。

四句教中,为学得力处,只是一“知”字。“良知”得辨其善恶,是以用为善去恶工夫,返此动意之初。如返之于无,则终成一个废物,明此心性何用?最不解者,此“知”之一字,又从何处生起?“良知”若从心体自生,心体绝非无物;“良知”若从外来,于心体绝无交涉。

况此一“知”者,为是意动,为非意动?若为意动,落在善恶中矣;若非意动,“知”之一字,即为心之体,何云无善无恶为心之体,此其误三。

阳明以一代儒宗,其四句教纲领,大误如此,世不之察,推为心性理学之极则,殊为识者所惜!

南怀瑾谈王阳明四句教(南怀瑾批判王阳明)(7)

实际上,南老对“四句教”的疑问有点像王阳明弟子王汝中的见解:“四句教的主张恐怕不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无善无恶,意应该也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也是无善无恶的物。若说意有善恶,心体必定也有善恶存在。”

然而另一个弟子钱德洪则认为“四句教”没毛病:“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而人有习气,意念上自然有善恶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正是要去除私意,复归那无善无恶的本体。若意原无善恶,就用不着下功夫修行了。”

南怀瑾谈王阳明四句教(南怀瑾批判王阳明)(8)

王阳明对此已经有过解释:“你们两个的见解都有道理,只是需要相互借鉴,不可各执一边。汝中所言,仅针对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一悟本体,则内外俱透,自然皆无善恶。而德洪之见,是接次等之人。普通人难免有习气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其在意念上为善去恶。待功夫纯熟,渣滓去尽,本体自然显现。”

至于南老那一番高论,到底是吹毛求疵,还是确实见解更胜一筹?不管怎么样,二者都是大家,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实质上,南老也只是就事论事,并未否定王阳明的超凡造诣,诸位仅作参考,切勿“意气用事”。

南怀瑾谈王阳明四句教(南怀瑾批判王阳明)(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