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拍过的三大战役电视剧(电视剧大决战精写)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艾修煜
图/剧照、资料图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决战》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热播,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同步上线。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2021年6月26日至7月2日期间,《大决战》在CCTV1播出第二周,每集平均收视率1.707%,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第2,较播出首周上涨24.2%,且数据呈整体上扬态势,收视竞争力突出。该剧有望成为《觉醒年代》《渡过鸭绿江》《叛逆者》之后,央视播出的又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大戏。
该剧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鹿鸣影业有限公司承制,东阳三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制。
题材
延续同名经典,荧屏全景展现
历史上,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142天内,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以三大战役为题材的系列电影《大决战》横空出世,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3部总时长约11个小时的鸿篇巨制,书写了解放战争雄浑壮丽的史诗。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明振江回忆,其时,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动员全厂近千人参加摄制工作,仅剧本创作便历时3年半,其间更八易其稿,由徐怀中、史超、王军、李平分等人组成创作组,查阅各类资料达6000万字之多,多次邀请党史军史专家专题授课,实地走访当年的战场和相关旧址,登门拜访亲历三大战役的老同志后才最终定稿。
电影自1991年7月开始上映以来,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据1991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计,在当时电影票价一两元的情况下,《大决战》当年上映的全国票房就突破1亿元。
历时多年,《大决战》仍久映不衰,且受到年轻人的喜欢。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大决战》专场连续放映的上座率仍然达到80%以上。至今,电影版《大决战》三部曲的豆瓣平均分仍高达8.5分。
此次,电视剧《大决战》登上小荧屏。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多方携手,全景式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说是“经典宝藏题材”的再创作。题材厚度和深度,再加上电影经典前作积累的拍摄经验,为电视剧《大决战》的创作积累了成功前提,也奠定了良好的观众基础。
阵容
实力演员云集,打造鲜活群像
演员阵容方面,电视剧《大决战》集结了唐国强、王劲松、刘涛、苏青、于和伟、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王健、邵兵、刘之冰等老中青三代、超百位实力派演员,共同构筑厚重亦鲜活的历史群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饰演“五大书记”的特型演员都是观众熟悉的老面孔——从1996年第一次出演毛泽东时的《长征》,到《建国大业》,再到此次电视剧版《大决战》,唐国强饰演毛泽东已有四五十次,他也是古月之后,最深入人心的毛泽东特型演员之一。而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刘劲,20多年来已在70多部影视作品中出演周恩来。
另外,王伍福饰演的朱德、郭连文饰演的刘少奇、王健饰演的任弼时,也都是观众再熟悉不过的荧幕形象。多年的特型表演经验,让他们对自己所饰角色,有了更为精准的解读。举手投足间,尽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
苏青、张云龙、陈都灵等年轻演员的加盟,则让年轻观众感到亲切。主创团队透露,《大决战》创作伊始,主创团队就明确了一个问题——应对这场发生在70多年前的伟大战役进行创新化表达和年轻态呈现,对接2021年观众的审美品位。在导演高希希看来,这也是近年来一批主旋律作品的共同追求,他表示:“用一些比较受欢迎的年轻演员来拉近剧集和年轻观众的距离,这是一种方法,我们也用了。”
剧情
台词暗藏机锋,表演细腻真实
相比观众熟悉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电视剧《大决战》以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为背景。开篇就在二战后重塑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视野下,把历史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晰明了。首集便出现了历史上的名场面——重庆谈判。其时,蒋介石一面与毛泽东在重庆进行着关于“和平建国”的谈判,一面调兵遣将秘密备战。与毛泽东见面后,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表面盛情宴客,实则话语中暗藏机锋,以“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暗示了对合作的拒绝。对此,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回应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说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就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这次重庆之行,是充满信心的。”一番话,不仅化解了蒋介石的刁难,也再次表达了对重庆谈判的诚意和态度。
另外,欢迎宴席上,蒋介石对于一罐毛泽东喜爱的地道湖南土辣椒,先是断然拒绝后又勉强接受的态度,也呈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其后,二人更就“孙中山喜爱的巴拿马盔式帽”“不保护脑袋的帽子有何用”又展开讨论,看似随意的对话中,实际上体现了两党之间的博弈。这段台词把语言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唐国强与王劲松两位实力演员表情处理非常细腻,观众在投入剧情的同时,更能细品出人物的心态和格局。
质感
技术手段加持,再现决战征程
30年前,电影版《大决战》为展现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在没有数字特效合成技术,只能靠真人实景拍摄的情况下,通过直升机航拍等手段,呈现了多处震撼人心、万人以上的战争大场面。
此次,电视剧《大决战》也在画面和视觉效果上,颇下了一番工夫。以著名导演高希希为核心的幕后团队,集结了资深编剧黄剑东,摄影指导于学军,飞天奖、金鸡奖美术指导张国月、王刚,造型指导杨树栋等一众金牌主创,并特邀军史顾问参与创作,在美术置景、服装道具、后期特效等细节方面精益求精,剧中毫厘细节均可见拳拳匠心。
据了解,该剧拍摄期间挖掘战壕总长度超40000米,子弹超10万发,搭建场景超700个,高还原度的战争场面让观众沉浸在“历史的现场”回望三大战役。
导演高希希表示:“如今以电视剧的形式再现大决战场景,许多过去创作者想呈现而无法呈现的场面,这次借助技术手段的大规模运用得以实现。”比如电影着重表现两党高层的决策和谋略,而电视剧《大决战》既有相对“静态”的谋略,又有气壮山河的战争大戏;既有局部重点,也有气势恢宏的战场全景。
在不输于电影级的镜头语言中,观众可跟随战士们奋勇冲锋的身影,穿越枪林弹雨,在一次次视觉冲击中,感受胜利的来之不易。
细节
细节处理生动,小人物也动人
高希希强调:“拉近剧集和年轻观众的距离,最关键的是要让历史人物在今天年轻观众的视野中表现出一种真实性。”因此,电视剧《大决战》不仅呈现了“大决战”中的伟人,还以艺术化的手法对“小人物”进行关注,通过“小人物”的角度体现出民心所向、人民的选择。
剧中的武雄关、王翠云、乔三木等革命战争中的小人物,往往成为剧中的泪点和记忆点,让观众过目难忘。
“山东兵”武雄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普通战士的缩影。在保卫四平的一场战斗中,武雄关成为连队唯一的幸存者,但他坚持从医院“逃”回战斗第一线,最终壮烈牺牲,激励了小房子、王福民等一些意志脆弱的“逃兵”,让其明白共产党人的信仰。
王翠云则是剧中革命女性的代表。身为武雄关未婚妻的她,为了寻找未婚夫、支持其革命事业,带着一群妇女雨夜渡海“闯关东”,九死一生来到东北战场,成了一名医疗队担架队员。面对未婚夫的牺牲,王翠云悲痛之余,革命的决心毫不动摇。国共两党在东北战事陷入胶着之时,王翠云担任土改队员,带领同志下乡进行土改运动,成功将梁家大小子等朴素农民,从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有敌意,发展为立志要“帮天下所有的爹看好地”的革命战士。
另外,国民党士兵的视角在电视剧中也没有缺席——因为家里困苦、为给母亲治病而选择当兵的乔三木,身上有底层小人物善良正义的底色——他阻拦国民党长官大肆掠夺百姓的财产时遭遇毒打和训诫,唱讥讽国民党贪腐风气的二人转更险些丧命。
这样生动真实的小人物形象,在《大决战》中还有不少。高希希总结:“人物的真实性,能从剧本创作、演员选择、内心塑造、细节雕琢、拍摄制作等多维度实现。而一旦人物真实了、鲜活了,荧屏前的年轻人就会相信,当年那群‘为了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去革命、去奋斗的人,是活生生的,是能触摸得到历史温度的。”
编辑:小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