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怎么建立和灭亡的(三国为何人才鼎盛)
说起三国,每个中国人都能侃侃而谈:要枭雄,有曹操、刘备、孙权;要战略家,有诸葛亮、荀彧、鲁肃、沮授、刘晔;要谋士,有荀攸、郭嘉、法正、贾诩、程昱;要武将,有关张马黄赵,有五子良将,有江东十二虎臣还有周瑜、陆逊、羊祜、陆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三国时期是怎么建立和灭亡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三国时期是怎么建立和灭亡的
说起三国,每个中国人都能侃侃而谈:要枭雄,有曹操、刘备、孙权;要战略家,有诸葛亮、荀彧、鲁肃、沮授、刘晔;要谋士,有荀攸、郭嘉、法正、贾诩、程昱;要武将,有关张马黄赵,有五子良将,有江东十二虎臣。还有周瑜、陆逊、羊祜、陆抗……
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风云际会的时代,“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几乎超过后世任何一个朝代。比如秦末,我们能想起刘邦、项羽、萧何、张良、韩信;隋末,我们想起李世民、秦叔宝、李靖、李勣(徐茂公);元末,朱元璋、刘基、徐达、常遇春。
不论是争夺天下的英雄,还是英雄麾下的谋臣、武将们,三国时期似乎是中国历史上人才最为鼎盛的时代,这是为何呢?小编绞尽脑汁,想到以下几个原因,不足之处,希望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乱世——一个好的平台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个人认为,三国之所以人才鼎盛的第一个原因,自然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假如没有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最多也就做一个好官,刘备继续卖草鞋,孙坚只能当个小县丞,诸葛亮还得继续躬耕陇亩。
自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董,到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一统,三国乱世前后持续了90年的时间。如此长的时间,给了各方阵营中人才充分展露自己才能的机会,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大剧。而且,三国是三足鼎立,并非中国历史上更容易出现的南北对立,三足最稳定。
士族崛起——阶层变动有人说,一部三国史,就是一部士族崛起的历史。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两汉养士四百年”,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对于士人的优待自此开始。而且东西两汉的儒生,并不和明清那种酸秀才一样,他们气魄宏大,志向高远,能文能武,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陆逊。之所以不说诸葛亮,是因为在我看来说起士族,陆逊比诸葛亮更有代表性。陆逊出身江东大族陆氏,陆。逊前后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治国理政我们不需多说,只说军事成就,夷陵之战、石亭之战都是经典的战役。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最早奴隶社会是由贵族掌权,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开始崛起,所以有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爆炸,那真是一个天才打架的时代: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当时这些先贤的思想,对于每个中国人的一生都影响深刻,那是第一次人文荟萃的时代。
三国时代是第二个阶层变动的时代——士族阶级要成为统治者!两汉养士四百年,却没有如后世那样给他们灌输“死忠于刘家”的思想,这些士族崛起,为了整个国家,把刘汉王朝给推翻了。最终,作为士族的司马家成功上位,代表士族站到了前台,成为统治者。曹魏开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思想开放——没有太多束缚两汉实行的是察举制,以孝治天下,所以做官的渠道是举孝廉、茂才。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非常活跃的,都是以家学传世,有治经学的,有治律法的,没有太多的限制。隋唐以后开始实行科举制,一步一步地发展,到明清以后,逐渐形成了八股取士的制度。
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的情形下,读书人的思想被严重地束缚起来,超出朝廷规定的范围,被视为离经叛道,因此绝大多数读书人只知道循规蹈矩,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求能够取得功名,迈入仕途,不再关心家国天下的大事。所谓“读的圣贤书,卖与帝王家”,就是这种情况。
总而言之,三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时代。正因如此,三国历史成了每个中国人最耳熟能详,最喜欢的历史时代。三国时代的人们,不管是曹孙刘,还是诸葛亮、荀彧,他们身上有一种不认命、不甘于现状的奋斗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所学习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