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打拼到中年(从农村到城市三十而立)

文/怀左

从小打拼到中年(从农村到城市三十而立)(1)

01

今天整理手机相册时,我看到了小时候在村里住过的房子。

照片中的老房子,木梁破败,杂草丛生,看起来摇摇欲塌,随时都有倒掉的可能。突然就觉得有点心酸,感觉房子像人一样老去,孤零零地待在那里,也许每一个生命体,终将会退场吧。

那时候,我家还开着小卖部。

打通了两间瓦房,用来卖货。晚上我和我弟,还有我爷爷,就住在院子后面的窑洞里。不得不说,窑洞真的是冬暖夏凉,尤其我们那个南窑,终日不进阳光,夏天冰冰凉。不过也有点潮,一般人扛不住。

南窑很大,木窗、高门槛、进去后左手边是床,右手边有大铁炉。再往里走,有桌子、柜子、电视,还有早已经做好的棺材。在农村,老人的棺材会早一些做好,放在家中,提前作准备。因为我家房子有限,没有单独放棺材的地方,所以棺材在屋里,放了十几年。

我还记得制作棺材的过程。木匠把木材一点点刨成型,用传统工艺拼接,用颜料涂色,然后慢慢晾干。前后用了多长时间我记得不清了,只依稀记得我当时也想当木匠,不过不是去做棺材,而是给自己造小车、小船以及一大堆想到的和没想到的玩具。

家门口有石滑梯,那是我儿时的最爱。

我会正着滑、躺着滑、盘着腿滑、趴着滑、甚至还敢倒着往下滑。算起来,倒滑的技术难度最高,需要胆量,也需要用手扶边,控制技术,因为下面是石地, 如果速度太快的话,后脑可能会开瓢。每次倒滑,我都希望周围站一圈裁判,我下去后他们给我鼓掌,然后打个满分。

大人们并不懂我们的乐趣,说最多的话就是:别玩了,刚买新的新裤子,别给弄破了。写到这里,我突然就想起了《小王子》,里面也有类似的句子。为什么能想到?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成了大人之后,也说出了类似的话。不让小孩乱拿东西,怕他们吃坏肚子,反复叮嘱他们……

其实小孩根本听不进去,他们能想到的,就是大人为什么都那么烦。

回头想成长的过程, 感觉就像在爬山,每一步都在推翻之前的预想,而且越往上走,看到的东西越多。当然,早晚会到顶,只是我目前还在路上。刚开始跟着我爷爷种地,跟着我妈卖货时,我想的就是开一辈子小卖部,然后多分几亩地,有的吃有的喝,日子也挺美。

现在我还挺爱看直播卖货,不过很多时候我就看,并不买。爱的理由也很简单,直播卖货像极了村里办庙会时我见到的场景:汇集了许多摆摊的人,他们在各自吆喝着自己的产品。我那时候就喜欢看人家卖的东西,但是兜里没钱,习惯保留到现在,还是喜欢看。

因为生日小,七岁我才上学,读的学前班,八岁读一年级,全年级一共两个班,两个老师,每个老师教所有科目(还包括音乐、美术和体育)。我们老师那会还小,应该也就20左右,教得很好,非常严厉,真的是狠抓细节,有时候也会打我们。我自幼胆小,为了少挨打,学习很认真,也算打下了比较不错的基础。

最清晰的感受,是听不懂大人们的话

他们说好好学习以后就能走出去,能上大学,还能找到一份工作。可事实是,在没有概念的环境里,我完全不知道“走出去”是什么意思,想象中的大学,也就是比村里的小学再大一圈,至于工作,我只知道种地和在小卖部里卖货。

人的理解力,和父母的行走半径,和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小学和初中,我是在村里上的。其实当时也谈不上有什么想法,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作业不想写就抄其他同学的。我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认认真真听课,按时背诵课本上的内容,不轻视课堂,不放弃学业。初三时,我们一个年级加起来一百多人,其中就有至少三四十人提前放弃,平时见不到他们的面,有事的时候大家才能聚一下。

知道的,说这是初三的孩子,在备考;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小型的武林大会。

高中,我在市里读,高考成绩一般,回县城里补习了一年,然后考到山东,读了大学,几年后,在武汉读了研究生。这段我之所以简写,是因为学习比我努力的人,实在太多。回过头我才发现学习对我的重要性,那个阶段我也只会上课学习、下课抄作业,要说爱不爱学习,其实就那样,另外不学习的话,好像也没其他事情可以做。

非要找动力的吧,还有一个,就是想走出我们那个山村。童年时我确实认为那就是全世界,可走出去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后,我就再也不想一辈子待在那里了。可以这样说,对于农村的大多数孩子来讲,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的路。四下再看看,我们可以选择的路,真的不多。

当然,这个改变,也是有限的,和社会大环境一结合,只能算大江大河中的一点流动性。人说白了,是社会与文化的产物,社会变动大的时候,人改变的幅度就大一些;社会变动小,人改变的幅度自然也就小。

19年的9月,我坐车到西安,从此定居了下来。

02

昨晚和朋友聊天时,我说咱们的成长,很像打牌,最关键的不是赢几把和输几把,而是打牌的过程中,能不能稳住局面。

经常打牌的人,肯定理解我说的意思。有的人喜形于色,有的人轻率冒进,有的人唉声叹气,但厉害的,是那些沉稳老辣、即使拿起烂牌也能打出王炸气势的人。

这些年我早早认清的,其实就是我自己的普通,这个普通包括很多方面,有我自身特质的普通,也有经济条件的普通,还有我可以选择的面上的普通。刚上大学时,我和舍友聊了一圈,发现大家的家庭条件好像也一般,但就在这样的普遍一般中,我属于最一般的。

这是最扎心的,因为人都有比较的心理。不过放眼望去看到自己是最差的时候,我反而也就释然了。

然后我就给自己找了一条座右铭,就是那句——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我当时给自己定义的快乐,就是能做喜欢的事情,未来能一直做下去,安安稳稳过小日子。后来有人还问我,为什么要做普通人,感觉那句话一点气势也没有。我没有回复,也不想解释,有些人不想当普通人,我也不关心他有多少实力,我只想认真过好我的普通生活。

普通,对我来讲,也很不容易。

早一些认清,挺好。我发现很多人的烦恼,其实来源于认不清自己。想要的太多,会的又太少,整天活在虚妄中唉声叹气,也是挺累的。

正是因为选择少,所以我认真对待落在手里的还不错的事情。不得不说,我最擅长的好像就是坚持,只要是我认定的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从2011年到现在,我一直都在坚持的就是读书写作。运气不错,我又赶上了在网上写作的红利的小尾巴,研究生毕业前攒下了一些钱,毕业后靠自己在西安买了房子。

别人问我时,我就说这是运气,而且这样想,也让我轻松许多。互联网时代,各路“大神”在网上横行,我想的也简单,安安静静读书写作,发一些微小的声音,认真工作,吃喝够用,就可以了。我还培养了一个低欲望的好习惯,坚持下来,收益颇丰。具体来讲就是对身边人零期待,不奢求别人对我有多好;对物质低欲望,吃饱喝足就行,东西能用就可以。

所以些许亮光,就能让我快乐许久。

上周我在商场打了一个小时的游戏,别说,真的和小时候去村里网吧玩游戏一样快乐。我坐着用手柄玩,后面有人站着看,那场面,差不多就相当于在天桥卖艺。咱耍耍把式,您后面给吆喝一下,我们一同快乐。回家把这个事和我媳妇说时,她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你三十了,在那里玩也不怕丢人。

可在我看来,正因为我是个三十岁的人,所以在商场,应该丢不了。

有时候我觉得生活就是角色扮演,我们都是演员,在演各种角色。为什么越长大会觉得越累呢?因为你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如果你演技和精力都一般的话,难免应付不过来。小时候演孩子,就行,后来又加上了学生的角色,再接着,丈夫/妻子、爸爸/妈妈、同事、领导等一大堆角色涌来时,心力交瘁,也很正常。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以前我觉得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没想到开玩笑的话,原来全是大实话

想想人类刚开始的时候,是不是一片混沌,啥也没有,啥也不是。然后我们硬生生给自己制定了各种秩序和角色,一代代就这么演化与扮演,为世间立法。我们从小长大,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是无数前人积累下来的,传到我们这里,我们再去听话照做,去老老实实扮演角色。

周而复始,基本如此。

这世间,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玩法,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认真玩。

看明白这个事情之后,我还拥有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思考方式:可以把控的事情,认真做;不可把控的,扔一边。结果就是吃得好、爱谁谁、每天沾枕头三秒入睡,一觉到天明。承认自己能力的有限性,承认很多事情我都管不了,再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无限去接近“无欲则刚”的状态。

但对我自己喜欢的事情,我非常上心。虽然我离开学校都三年多了,但我现在看书的时候,比在学校时还认真。我还买了笔袋、各种笔、笔芯、尺子……你能想象一个三旬老汉这么认真吗?哈哈。看书的时候我还会做笔记,标明关键词,画关系图,完了再拍拍照,发给好朋友。朋友说,你是真有兴致,而我,觉得很开心。

让自己开心,是一种能力。我的方法就是坚持做喜欢的事情,看清自己,降低欲望。

03

从农村走出来,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不是说我有多努力,真的,全靠运气。任何结果都是各种综合因素造成的,我个人发挥的作用,其实很小很小。

我爸妈一直都很支持我学习,这一点,我得感谢他们。

现在大家看,好像觉得没有什么,但当时在农村里,有些父母确实不支持孩子上学,觉得家里没啥钱,你就不用上了,或者是你想上就上,不上就拉倒。我妈小学都没读完,不识字,但她每次知道我考了不错的成绩,都很开心。记得我作业本上第一次得了一个甲,我当时也不认识,回家给我爸妈看,他们说这应该是很不错的意思。我们相视一笑,都很开心。

说一个词——偶然性。

偶然性对人生境遇的影响非常大。我的一些小时候的同学,他们刚开始学习也挺好,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偶然,让他们早早放弃了学业,去外地打工。有的是家庭不和,有的是家人早亡,还有的,是因为纯粹的穷。

很多农村孩子刚到城市时,非常不适应。口音、穿搭、见识、零花钱等等都不如城市的孩子,很容易就会自卑,然后迷失自己。这其中也包括刚开始的我,但自从我沉迷读书之后,我就没时间去想了。我把空余的大多数时间都投入到了读书当中,忙起来,胡思乱想自然就会少一些。

现在很多人都说起跑线

其实我觉得最好的起跑线,还是家庭,主要是父母。一个人,小时候是否能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愿景,主要和父母相关。所以和朋友聊起之后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说我本身就是一个在生活上比较随性的人,我最希望的,是给孩子传递一个健康且自洽的价值观,希望孩子也拥有随时快乐的能力。

为什么现在焦虑的人那么多呢?其实也不怪大家,主要还是过去几十年国家发展太快,很多基础还没来得及打扎实,社会的内在面还没能沉淀下来。以前我觉得发展快是绝对的好事,有百利而无一害,但事实上,一分为二去看问题的话,人的精神,适应不了太急速的变化。

前两天看《隐入尘烟》,马有铁和贵英的日子稍微好了一点点之后,他们趴在床上说,之后买电视,去市里转转,去看医生。那个镜头里,他们都笑得很开心,可我的眼光却湿润了。我们现在去看的话,那是多么卑微和令人心痛的人生期许啊!可在他们看来,却如梦想一般。就想小时候的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村里盖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房子,有几亩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昨晚有个朋友给我发了一张图,说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是中度抑郁。她说自己感觉挺好,我也觉得她挺好,然后说需要的话,随时可以和我约电话。睡前我还下载了《肖申克的救赎》,想着今天下午再看一遍,回顾回顾经典,看看安迪在那种环境中,是如何坚持自我,还能寻求突破的。

过了三十岁以后,我觉得我活得越来越接地气了,特别感恩。接地气不是说我去种地了,而是逐渐看清楚了自己,同时扎根到了生活之中,适应并喜欢上了简单且具有烟火气的生活。太年轻的时候,喜欢飘着,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话,眼睛总往上瞅,现在也算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和生活状态,最低限度保持,就已经很好。

想来,三十而立的意思,并不是很多人说的什么买房买车。人家孔子的意思,肯定也不是这个,对吧。我觉得立的,应该是价值观和方向,这些东西立住了,之后稳扎稳打、持续积累就行。当然也不一定就卡在了三十,可能是二十五,也可能三十五,具体还要看个人。早一点稳下来,早一点脚踏实地。

当然这个稳,是心态和状态的稳,然后由内而外。

刚才还聊到了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呢?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对事物进行优劣、合理性评价的角度和思想。

这个东西,没啥绝对的对错,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絮絮叨叨也聊了不少了,待会继续看书,先这样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