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苏轼不同境遇与情感的三首诗(苏轼写过哪些惊艳的诗)

我们总说“诗词”,把诗和词放在一起称呼,但其实,这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仔细起来也是有分别的粗略来分就如大家说的唐诗宋词,宋代是词最为鼎盛的发展时期,不管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涌出了无数优秀词人,特别是苏轼,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体现苏轼不同境遇与情感的三首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体现苏轼不同境遇与情感的三首诗(苏轼写过哪些惊艳的诗)

体现苏轼不同境遇与情感的三首诗

我们总说“诗词”,把诗和词放在一起称呼,但其实,这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仔细起来也是有分别的。粗略来分就如大家说的唐诗宋词,宋代是词最为鼎盛的发展时期,不管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涌出了无数优秀词人,特别是苏轼。

每次提起苏轼写过的优秀诗词,所选出来的基本都是词作,虽然确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词,但苏轼并不单只作词而已,他也还有许多优秀的诗作。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的头一句备受各位摘抄人的喜爱,人生在世,能留下些什么痕迹呢?我看应该像鸿鹄在雪泥上留下的爪痕,偶然且无常——这一句真是意境又美,意义又悠长。

在公元1056年时,苏轼和弟弟苏辙进京考试,途中曾寄宿在渑池奉贤僧舍,并在墙壁上留下了题诗。

大约五年后,苏轼到外地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彼时苏辙送苏轼,回来途中作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知道后,这才又作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相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篇幅都比词小,不过短而精辟,像这首简单的七绝,就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当时苏轼刚好结束了在黄州的思念贬谪生活,将要前往汝州,路上,苏轼游览了瑰丽的庐山,有感而发。

这首诗的语言很平常,但是顺畅而内涵丰富,写从远近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由此感悟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其实这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类似。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公元1077年,苏轼在徐州,这个时候的他,经历了许多重大变故,父母、妻子相继辞世,自己也离开了朝廷。

这是一首感伤诗,在这首诗里,我们一向视为乐观代表的苏轼,直接言明了他的惆怅,这在苏轼的诗词中是很少见的。

他写梨花盛放,赞美梨花有着高尚清明的品格,就如自己一样清正坦荡,却又因此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只“惆怅”二字,便多添了一丝哀愁悲凉的气氛。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有多少人才知道“春宵一刻值千金”是苏轼写的,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其实并不是在写洞房花烛夜。

苏轼这首诗的本意,是在说春夜有美景,花儿清香醉人,月华朦胧美妙,这既是在说美景及时赏,也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整首诗就一个主题——珍惜时光,切勿贪图享乐。现如今这第一句诗已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却又衍生出了另一个意思,即新婚夫妇要在新婚之夜及时行乐,从惜时到带点黄,这句诗的内涵已大变了。

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苏轼写这种诗中有画的古诗简直也是信手拈来的,写得明丽流畅,读起来好似有股暖意。

据说这两首诗是苏轼于1085年在汴京所作,当时是福建的僧人惠崇先画了两幅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看图作诗,也难怪画面感这么强了。

最广为人知的是第一首,毕竟我们都背过,以前背的时候只觉得这幅春景图真的好清新舒畅,到处生机蓬勃,现在回头一看,才发现四句诗里满满都是吃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虽然我们提起苏轼总爱说词,但其实他的古诗我们也背了不少,这首西湖已经是第三首了。

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还没有遭遇乌台诗案,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出京,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官,在杭州的三年里,他留下了大量写西湖景物的诗。

最广为流传的是第二首,写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山色,无论或晴或雨,西湖都是美妙的,它“淡妆浓抹总相宜”,时时刻刻美不胜收。

可以说,因为有苏轼这首诗,才将西湖的诗意美提到了最高,现如今人们只要提起歌咏西湖的诗词,无一不会立即想到这一首。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对自己的定位倒是很清晰——“平生为口忙”,一生为嘴到处奔忙。

被贬自然是一件让人高兴不起来的事,苏轼心情复杂,只好自嘲,畅想着能在这贬谪之地寻到许多美味,这里有鲜美的鱼、鲜嫩的竹笋、甜美的酒,也不可谓不是一个口福之地啊。苏轼身处逆境却豁达而乐观的精神,由此从吃食上可见。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在黄州期间,苏轼还写了这七绝。海棠花怒放,极其妩媚娇艳,散发出阵阵幽香,月色为其添了一层迷蒙的雾,显得氤氲迷离,让人不忍离去,只想用红烛再次照亮它的美,为它驱散黑夜。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每年夏天荔枝上市的时候,这首诗一定会被提出来溜一圈,并且也因此,荔枝俨然成为了吃货苏轼最爱的水果。

惠州在广东,确实是荔枝的产地,当年苏轼到这里时,第一次吃到荔枝,简直惊为天果,大夸特夸,还写过《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新年五首》、《赠昙秀》等诗文来盛赞荔枝,表达自己对荔枝的喜爱。

不说了,我都想吃了。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公元1090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任职,给他的好友刘景文作了这样一首诗。

这是一首色彩极其丰富的诗,明明写的是深秋初冬景色,写了枯荷、残菊,却丝毫没有萧索的感觉。苏轼笔意一转,托出了生机盎然、色彩鲜艳的橙和橘,充满喜悦地表明这便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

这是一首非常清丽隽永的七绝,角度新颖,意象明丽鲜艳,值得背诵和抄录啊。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公元1101年,苏轼人生的最后一个年头,这一年八月,苏轼在常州逝世。三月时,他从虔州出发,至五月抵达真州,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作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篇便有一种心如死灰的哀愁感,尽管这和我们印象中豁达的苏轼不同,但纵观他的经历,这一生四处漂泊,想要成就的功业并无实现,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累的。

苏轼仍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的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被贬的三个地方,不说其它,只说这三地,其中的失意、无奈可想而知。

在生命尽头回想自己的一生,苏轼如此精炼地总结了他的坎坷人生路,也有苍凉复杂的情绪,也有一贯的旷达而发出的自嘲。他自叹飘零,却又不屑在哀愁中沉沦,最后便吟咏出这样微妙的诗,也让观者为其人生喟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