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意识中的核心意识是(新时代公共关系服务社会创新发展)
2018年9月20日,在法国巴黎里昂火车站广场举行了由我国著名雕塑、绘画艺术家,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超先生创作的大型户外青铜作品“一战华工”的落成仪式,这也是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次有益尝试。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供图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很多,公共关系既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公共关系”是一个舶来词,英文为public relations,最早出现于《韦氏新九版大学辞典》。在这个词出现以前,古今中外就有大量类似现代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活动。2300多年前的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堪称公共关系领域的第一本著作。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在立法、征战和交易时皆通过辩论达成决策,古罗马统帅恺撒每逢战事都遍发传单,动员舆论赢得赞同。
在我国,《尚书》中记载的盘庚迁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的“子产不毁乡校”,就包含着极好的公共关系思想。《尚书》《论语》《诗经》《左传》《战国策》等著作中有丰富的言说策略和修辞方式。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在历史朝代中更是不胜枚举,战国时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郑和下西洋,商铺里悬挂的“百年老店”“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招牌等。就思想哲理而言,“民为邦本”“仁者爱人”与现代公共关系中的关心公众利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脉相通。只不过那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公共关系的意义,那些思想和行为也仅仅是自发的。
现代公共关系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而持久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科学,随着外国投资、人才、技术从我国一些沿海地区传入内地。现代公共关系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公共关系成就企业品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拓展,企业对品牌的打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公共关系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公共关系是一种观念、手段、意识、状态,主要运用信息传播,双向沟通的手段帮助企业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企业品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实现企业品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公共关系是一种长期的行为和策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在企业品牌的形象塑造、营销推广、价值保值和增长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必将成就企业品牌可持续发展。
公共关系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下,我国社会治理模式逐渐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政府公共关系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中,都有意识地运用公共关系来处理公共事务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更加注重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通过各种公共关系行为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塑造正面形象,赢得公众支持;积极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政务舆情回应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目前,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制定了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新闻发布制度,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方网站向全社会公布了中央部委、各省(区、市)新闻发言人名单和发布机构联系方式。重大活动、突发性公共事件、舆论关注热点话题都得到及时发布和第一时间回应,发布机制提供了权威信息,有效满足了公众知情权,也起到了解疑释惑、安定人心的效果,大家渐渐习惯了从新闻发布会中获取信息、掌握动态。随着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向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健康发展。
危机管理是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出现,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危机处置不当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威胁,还关乎政府的公信力、形象和权威。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危机管理工作,强化管理和服务,理顺体制和机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维护公共安全,科学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公共安全防控工作,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开展公共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和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等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危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中国公共关系的全球实践
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向世界在公共卫生事业、科技创新、气候变化、减贫、生物多样性、绿色发展等多个领域贡献了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经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一带一路”倡议,既显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国际担当和博大胸襟,更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提出了新方案。我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向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国在充分保障国内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向有关国家提供抗疫援助等,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人文交流推动双边多边关系健康发展。与多个国家建设了高级别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旅游、青年、妇女和地方合作等多领域,有力地促进了中外民众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相互合作,在促进合作共赢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在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民众之间的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更加开放,社会流动渠道更为开通、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将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努力服务于社会治理和发展,为构建人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大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