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pua变得软弱怎么办(我们听音乐被PUA的六大误区)

“如何快速听懂古典音乐,到底需不需要学习乐理?”

“如何判断哪个版本的演奏水平更好?怎样快速提升音乐鉴赏力?”

很多爱乐者在最初喜欢上音乐时,都喜欢在网络上搜索一些“攻略”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入门,但殊不知,那些所谓的前人经验,其实并不一定非常科学;当然,也有不少从小就在音乐陪伴下长大的朋友,同样被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影响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在听音乐或学音乐时,经常陷入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

学乐理是听懂音乐的基础

很多初学者最常陷入的误区,便是过于看重乐理的重要性。

不少专业人士都会特别强调乐理的重要性,认为不学乐理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音乐的。这就导致那些对音乐产生兴趣的人在开始系统学习时,第一步就选择了学习乐理,但对音乐的热情也几乎就止步于乐理了。

事实上,学乐理其实更多是创作者应该追求的事,而听众和音乐爱好者最需要提升的并不是创作能力而是鉴赏能力。

长期被pua变得软弱怎么办(我们听音乐被PUA的六大误区)(1)

音乐自始至终,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听音乐,更依赖的是耳朵,是人类的感受力。

而人类对音乐、对情绪的感知力是与生俱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从未接触过乐理的小朋友会对音乐有强烈的反应;并不懂乐理的托尔斯泰听完柴可夫斯基的演奏会泪流面满。

音乐在诞生之初,就是给整个人类欣赏的,并不仅仅针对受过专业训练的群体。

很多人执着于音乐中的乐理和专业性,却忽略了音乐原本就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共同语言。

特别是在古典音乐圈,不少人认为只有具备专业知识才能听懂,将古典乐变成了小一部分人才能走进的圈子,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已然违背了音乐的本质,否认了古典音乐同样是人类情感表达载体的事实。

误区二

想象力是虚的,听懂音乐靠技巧

说完感受力,我们再聊一下音乐中的想象力。

不少所谓的圈内人士,认为想象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抓不住摸不着,只能随缘去感悟,没有规律可言。在这些人的误导下,很多人认为靠想象力听懂音乐是不靠谱的,听懂音乐要靠逻辑清晰地理性分析。

我们不否认,音乐艺术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背后有一套规律的知识体系以及完整的理论依据,这些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家理解音乐。

但并不能因此,就抹灭听音乐过程中想象力的重要性。

长期被pua变得软弱怎么办(我们听音乐被PUA的六大误区)(2)

任何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它可能是用音乐语言描述一个场景一个人物或者描述音乐家的某种感受,我们通过音乐家的表达必然也会激发起相应的想象力去还原音乐家的表达。

没错,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人们在听音乐时,基于不同文化习惯、不同思维方式在脑海里延伸出来的场景与画面,所以想象力并非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反而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月光是确定的场景,那么每个人想象的月光场景都会掺杂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但依然限定在月光这个景象;而作曲家在表达抽象感受时则会激发和调动听众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比如霍洛维茨在演奏《童年即景》时,想到的是自己小时候喝咖啡吃面包的场景,而你我听到后,联想到的或许是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吃辣条冰棍的画面。

正是因为每个人对音乐有着不同的想象画面,人类才能与音乐产生密切而深刻的情感联结,音乐才会被视为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误区三

喜欢流行乐就是音乐审美差!

音乐圈中的鄙视链由来已久,但比鄙视链诞生更早的,是音乐流派的划分。

随着音乐品类越来越丰富,人们根据不同的风格将音乐划分为各种各样的流派,比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说唱音乐等等。

这原本是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音乐,彼此了解和互相交融,却在一部分人狭隘的认知中,演变为彼此对抗和相互鄙视。

长期被pua变得软弱怎么办(我们听音乐被PUA的六大误区)(3)

于是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喜欢听古典音乐的就是审美品位好,喜欢听流行乐、口水歌就是审美品位差。

但我们强调过很多遍,音乐审美能力的好坏与个人的喜好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个人喜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而音乐审美则有很大的客观性

音乐的好坏、音乐创作能力的高低,都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客观评价标准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只分好坏而不是各种风格的区别。音乐中旋律、和声、节奏、音色四个维度的综合运用是否恰当已经能够帮助我们分辨它是不是好的音乐,以及判断它是否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因此喜欢流行乐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品味就很LOW,喜欢古典乐也并不说明品味就一定高级。

那些所谓的“鄙视链”,只是某些“圈地自萌”的人制造出来的音乐隔阂,早就应该被打破。

误区四

学乐器就等于学音乐!

在不少人看来,学乐器就等于学习音乐,认为通过学习一种乐器,就能掌握应该了解的音乐知识。所以不少琴童从小就苦练技术,以为只要打通了技术关,就顺理成章成为了一名“音乐人”。

事实上,音乐所涵盖的内容要远比乐器学习要复杂深刻得多。

长期被pua变得软弱怎么办(我们听音乐被PUA的六大误区)(4)

学音乐不仅仅停留在每天机械式的练习各式各样的弹奏技巧,更多是代表着全方位的人格培养以及艺术文化品位的构建。

也就是说,需要在不断学习中,全方位积累人文素养以及逐渐提升审美能力,这与单纯学习一种乐器,完全是不同的层次。

所以,我们总是强调,要带着更宏观的认知去学习乐器,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练习,只追求弹出乐谱上的音符,而是要带着耳朵去听去感悟,并在足够的情感、经历中去演奏、去表达,弹奏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

误区五

“好听”的音乐就是好音乐

如果让大家说出几个“好音乐”的标准,或许很多人都会将“好听”列为其中的一项:好音乐听起来要舒服、悦耳,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吗?

但要知道,很多伟大的音乐在诞生之初,都曾因为“难听刺耳”、“不和谐”而备受争议,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萨蒂的《游行》等等。

所以,“好听”从来不是鉴赏音乐好坏的标准。

音乐的意义,从来都不是追求旋律的优美、节奏的悦耳,而是在创作、演奏或聆听中,真正表达和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情绪。

那些听起来很“舒服”的音乐,通常是正好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耳朵听起来很习惯,但并一定对内心有所刺激与触动。

音乐是一门可以自我表达的艺术,正如文学、电影中可以表达多种多样的情绪和美感,音乐也不可能只追求优美、悦耳的声音,它有着更开阔、更丰富的情绪表达空间。

它可以是恐怖电影里的紧张与刺耳;也可以是太空电影里的空灵与诡谲——它们单听起来并没有特别好听,但正是这样的作品,是在真正的用音乐表达情绪,是真正有生命力的音乐。

长期被pua变得软弱怎么办(我们听音乐被PUA的六大误区)(5)

误区六

顶级的演奏必须完美无瑕

如何鉴别一场演奏的好坏?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没有失误、没有错音是最重要的。这也导致很多家长在孩子学琴的阶段,对练习中的错音非常敏感。

但是,失误和错音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我们之前曾提到过,贝多芬作为老师在教自己的学生们时,对错音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在乎,他更在意的是学生们在声音强弱上的控制、音乐色彩与表情等方面的问题。

长期被pua变得软弱怎么办(我们听音乐被PUA的六大误区)(6)

因为在大师看来:前者只是偶发性的、技术上的失误,只要用心很容易就能改过来;但后者是对音乐的认识、理解等感性方面存在的方向性错误,很多时候,这样的错误并不会像错音那样容易被听出来,但是对音乐表达的影响却是致命的。

那些明显听得到的错音并不是影响一场演奏好与不好的关键,真正决定音乐现场好坏的,是演奏者本身是否能展现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格与情感表达。

正如几个错别字的出现不会影响一篇优秀文章被评为高分作文,而一篇流水账作品即便全篇没有一个错字,也毫无价值。

长期被pua变得软弱怎么办(我们听音乐被PUA的六大误区)(7)

所以,何必那么在意几个错音呢?很多人音符都弹对了,音乐却弹错了。努力去成为那个能弹对音乐的人就好。

——

除了以上六大误区,相信大家在听音乐或学音乐的过程中还接触到过很多已知或未知的错误观念,这些都成为了我们在音乐成长路上的阻碍。

而这一次,Yusi将面对面与大家交流,一一戳破那些长时间来在音乐学习中迷惑我们的错误观念!帮助大家走出误区,真正认识和理解音乐,快速找到听音乐与学音乐的科学方法。

2022年8月25日晚7点,由Yusi主讲的线下沙龙音乐分享会《关于学音乐,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将在珠江钢琴北京艺术之家(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6号)举行。票量有限,先到先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咨询详情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