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40大美食(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仅吃过一次的特色菜)

西游记40大美食(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仅吃过一次的特色菜)(1)

日前媒体报道了杭州小学生马思齐,在作文里列举了《西游记》中不同故事里的菜名,他发现就算是到了西域,这些菜也都是中餐。“最方便的就是拿自己熟悉的食物来写,写着写着就大都是家乡美食了。”马思齐在作文中如此写道。那么,《西游记》里所写的食物大都是吴承恩家乡的美食吗?对此,淮安餐饮文化专家、淮扬菜大师吴明千认为,书中写到的菜基本上是“大路菜”,取经路上的沿线地方大多都有。专门研究吴承恩、《西游记》的淮安区文史专家刘怀玉更是指出,西去取经路上,唐僧师徒仅吃过一次淮安独有的美食——蒲根菜。而正是这一吃,成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一大有力证据。

西游记40大美食(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仅吃过一次的特色菜)(2)

资料图(融媒体记者:王昊/摄)

很多菜并非江淮地区独有

“小学生能提出这样的疑问,不简单。”吴明千饶有兴致地就《西游记》里的菜名谈了自己的看法。因为对餐饮文化的热爱,每遇到书中提及的菜品,吴明千都会留意钻研,《西游记》里的各种斋菜也不例外。“其实,《西游记》里的菜名不会有什么大错。虽然唐僧师徒取经走了十万八千里,但大部分路程仍在中国的地域范围之内。”

吴明千认为,佛家的斋菜本身范围就比较狭窄,仅限于素菜,以粮食、蔬菜和瓜果类为主。还有更讲究的,不但忌荤腥,还忌五辛,如葱、蒜、韭等。“而且,书中的很多菜并不仅仅在江淮地区才有,最多就是因产地不同导致的品种差异,但本质上还是一种菜。”

他说,《西游记》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的婚宴菜单和第67回驼罗庄斋饭都提到了一种菜名——蔓菁。“不止这两处,‘蔓菁’在《西游记》里被多次反复提及。事实上,它叫‘芜菁’,也就是淮安人熟悉的大头菜。”吴明千解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芜菁,北人名蔓菁。”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淮安地区特有,因各地土质、气候不同,生成了样貌不同的品种,被赋予不同名称。“‘大头菜’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也出产。到了四川就叫‘榨菜’。而据考证,《西游记》里的女儿国可能就在云南泸沽湖一带。因此,在那里出现这种菜没毛病。”

除了“蔓菁”,吴明千说,《西游记》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各种米饭以及蘑菇、木耳、香蕈等也是山区比较普遍出产的菜品。还有一些寻常食物,如面筋,“只要有面粉的地方,都会有面筋。”

吴明千还介绍,在淮扬菜体系中,也有专门的斋(素)菜席,虽没有荤腥,丰盛程度却一点也不逊色。在过去,香火很旺的寺庙尤其擅长这种素席。“比如,我们现在常吃的‘素鸡’,其实就是把豆腐皮、千张做成鸡鸭的口感,这也是一种斋菜;还有土豆泥做成的‘素虾仁’,紫茄做成的‘素长鱼’,淀粉加糖色做成的鱼圆、海参等。”

“古时各地的寺庙间会有各种来往交流,也说不定就带动了斋菜的传输。”吴明千说,取经路上出现菜肴相同,或许也存在这种情况。

个别菜系确实存疑

除了这些寻常百姓家、寺庙中常见的菜肴外,《西游记》里还出现了一些现实中不常见、或有疑问的饭、菜。

对在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中出现的玉屑米饭,刘怀玉认为,这在中国古代神怪小说、戏曲中常出现,“这可不是凡人吃的,是属于神仙、修道之人的专属米饭。”吴承恩写作《西游记》,吸取、借鉴了前人,进行再创造,当时流行的神仙、修道之人的菜肴饭食也都大量出现在了《西游记》里,其中经常出现的龙肝凤髓等,也属于这类。

吴明千也提到了《西游记》里个别确实存疑的菜名。比如,同样列在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上的“石花菜”和“紫菜”。“石花菜和紫菜都是海产品,在那个时候的运输条件背景下,不大可能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再如,驼罗庄斋饭里的“豆腐”和“醋烧葵汤”,“《诗经》有云‘水葵’,其实是古人喜欢吃的一种生长在水中的野菜,现代学名叫‘莼菜’,以西湖产的最有名,在高邮湖、白马湖、洪泽湖也都有出产。因此,这种菜出现在地处西南山区的驼罗庄的可能性不大。”吴明千说,“还有豆腐,最早只在漕运交通发达的京杭运河沿线地区才有,到清代才普及,所以出现在驼罗庄的菜单中也有些不合理。”

吴明千认为,《西游记》的著者是位博学广知的文豪,虽然他可能没有到过书中所述的这些地方,但可以通过其他的游记等书中见闻来设计唐僧师徒的沿途饮食,难免会有些许误差。

淮安特色菜蒲根菜只出现一次

也正如马思齐小朋友所说,吴承恩会将自己熟悉的家乡美食写入《西游记》中。经过刘怀玉数十年的研究,《西游记》里只出现了一次淮安独有的特色菜,“百回本《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也只吃过这一次。”他说,在第八十六回,孙悟空在隐雾山打死艾叶花皮豹子精后,救出唐僧等人以后,难友樵夫专门奉献几品野菜酬谢。“这时,吴承恩用了一段韵文,描述了淮安一带的几十种野菜。其中有黄花菜、白鼓丁、马齿苋、马蓝头、狗脚迹、猫耳朵、剪刀股等,还写道:‘油炒乌英花,菱料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

刘怀玉介绍,虽然食用蒲根菜不限于淮安,但其他地方并不将它视为美食,仅列入“荒政”“救饥”的物品中,明代之后“人罕有食者”;而明代天启《淮安府志》卷二《物产》中,蒲根菜列于第四类“蔬菜”的第十一种。

“主要是因为淮安水土好,几千年来未有变异,甚至更加适合蒲根菜的生长发育。别的地方产的不成笋形,只能叫蒲根,既绿且瘦,非苦即涩,难以入口,不可称之为菜。”刘怀玉说,而淮安的蒲根菜可炒可烩,肥嫩香脆,爽口美味。汉代文学家枚乘的《七发》中,曾经谈到吃蒲根菜,“雏牛之腴,菜以笋蒲”。传说南宋初,韩世忠守楚州,夫人梁红玉曾以蒲根菜做食,犒劳将士,所以淮安有吃蒲根菜始于梁红玉的说法。明清以来淮安人的诗文、小说中,经常赞美蒲根菜,吴承恩同乡前辈顾达曾作《病中乡思》云:“一箸脆思蒲菜嫩”。

《西游记》里樵夫用之招待救命恩人,并且做得“四般近水实清华”,色香味俱全,必是淮安的做法。“吴承恩写到了蒲根菜,不但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一点淮安地方特色,而且也证明了《西游记》作者非淮安人莫属。”刘怀玉说。

融媒体记者:何弦 何剑峰

融媒体编辑:王莹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