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明白了哥萨克)

《哥萨克》(明白了哥萨克)(1)

(哥萨克女子与传统军刀)

对于“哥萨克”,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

大约在清朝初年至清朝末年的几百年期间,哥萨克一路从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地区冲到了亚洲太平洋西北岸,曾经有飞行员在天空如此记录:每行骑兵八人八骑,头戴圆筒卷毛高帽,身披黑色大氅,背挎步枪,腰悬马刀,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浩浩荡荡前进,卷起漫天尘土。

由哥萨克人在东北以外的地区建立起来的城市包括今天耳熟能详的海森崴、伯力、海兰泡、伊尔库茨克等等。

《哥萨克》(明白了哥萨克)(2)

(严冬之下的哥萨克女孩)

以上这些地方本属华夏,然而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已经拥有了中原及江南,气候宜人,人口众多,文风鼎盛,物产丰富,过得非常舒服,乐不思蜀。

他们觉得老家那片土地就是一片不毛之地,气候严寒,不适合居住,远远比不上中原和江南,那还不如赠予哥萨克,让哥萨克的火枪压制北边的游牧民族,自己也能获益匪浅

这就是历史眼光的局限性,看不到土地的价值所在,包括地缘、矿藏、纵深等方面。

《哥萨克》(明白了哥萨克)(3)

(东欧大草原的哥萨克少女)

哥萨克这个名称源于突厥语,意思是“自由自在的人”,相当于明朝中期,斯拉夫部分贫民、流民迁移到俄罗斯及乌克兰南部大草原定居,以俄乌的斯拉夫人为主,他们是一群不安分守己的人,非常讨厌受到管束,崇尚洒脱的人生态度,被当地周边的突厥富豪们冠名为“哥萨克”。

这些人根据河流区域建立部落群,其中包括第聂伯河以西群(扎波罗热群)、顿河群、高加索群、乌拉河群(扎克群)、窝瓦河群、第聂伯河群及伏尔加河群,这一片区域草原辽阔,人烟罕迹,鱼肥草美,飞禽走兽随处可见,哥萨克在这里开始繁衍生育,到20世纪初已经拥有440万人。

《哥萨克》(明白了哥萨克)(4)

(斯拉夫的“梁山绿林”)

哥萨克的出身因素决定了他们蔑视财富,无拘无束,性格豪爽,英勇善战,轻视教育,强调义气,讲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今朝有酒今朝醉,时不时抢掠过往的商队,要么就是偷袭一下波兰农场主,敲打欺负一下波兰人雇佣的犹太管家,与华夏的梁山绿林们极其相像,只不过哥萨克的规模更大,也更具真实性罢了。

这种亦军亦农的哥萨克流浪社群逐渐壮大,也逐渐学会了突厥人的骑射之术,曾经数次攻击沙俄城镇,沙皇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唯有怀柔,因为南边的奥斯曼及波斯对这些哥萨克态度极其暧昧。

正是身处这种夹缝生存环境的因素才造就了哥萨克的游离、模糊、骑墙态度,肖洛霍夫里《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会参加H军,一会参加白军,所以哥萨克最终被沙皇分化利用

《哥萨克》(明白了哥萨克)(5)

(哥萨克东进)

清朝初期,随着彼得一世从荷兰等西欧国家学成归来,面貌一新,实力增强,也开始打起骁勇善战哥萨克的主意,犹如梁山宋江被招安后征方腊一样,沙皇收买哥萨克上层,授予爵位和分封土地,并且还发放俸禄,鼓励哥萨克向东进发。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哥萨克一路向东,先后征服西伯利亚、中亚、外东北地区,直达太平洋沿岸,哥萨克的骑兵马蹄所到之处一地鸡毛,名声狼藉。

《哥萨克》(明白了哥萨克)(6)

(生活在黑龙江北部的现代哥萨克)

目前仍有约700万人自称为哥萨克,仍然未被承认为一个民族,更多时候被人认为是一个群体,却也保留了鲜明的传统文化,比如伴随着急速欢快的音乐蹲下踢腿的舞风等等,哥萨克对未来也有过期盼,也试图复苏过传统记忆,但由于其自身方方面面的局限性,再加上各种原因,实在是难以恢复往昔那自由自在的快意江湖生活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