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中的破立与融合(怎样提高临创转换能力)
有很多书法爱好者临摹出来的字已经相当精准了,参加临帖展也能榜上有名,但是,看他创作的作品却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关键就是临创转换能力低,缺乏临创转换的有效训练。那么怎样提高临创转换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学习和教学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背临探究法。从创作的角度说,背临比对临效果好,因为在背临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用笔、结体,还复习了字间距,行间距,更重要的是复习了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字组间的气息的流动以及整体章法的安排。如果仅仅是复习,那么这样的临帖还是停留在外观的层面上,接下来的是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必须通过文字的载体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如果不去理解作者的意图,那么我们就无法借鉴,因此,我们除了要丰富自己的学识,积淀书法知识之外,还要专心一意地思考作者的用心,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原帖的高妙。如米芾的《张季明帖》
(见附图)第一行的前三字“余收张”是一个字组,笔画由粗渐细,字体由开张渐趋收敛,字势由右倾渐趋中正,非常自然。第二组的“季明帖”三字,最夺人眼球是的“季明”二字相连,因为这是一个名字,连在一起更有亲切感,因为这两个字写得长,因此把“帖”写得特别宽匾,从笔画上与前一组对比是由厚重趋向轻盈,节奏感由舒缓向明快过渡,字间距由宽松向紧凑过渡,字势由“余”字的右倾到“帖”字的左倾过渡自然,两个字组一气呵成,节奏感对比分明,一脉相通,率真天然。每一个经典法帖都需要从气息、节奏、体势、疏密、收放等方面如此反复体会,这就是更深一个层次的读帖临帖,加深对原帖的理解。再如米芾的《蜀素帖》的开头部分为什么写得疏朗而接近楷法呢?而在中段和末尾却写得非常紧凑而率意呢?通过探究我们知道,原来《蜀素帖》不是在纸上写的,而是米芾受邀在别人家已经珍藏相传了几代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绢上写的。之所以請米芾书写,是因为东家一直请不到敢于在绢上书写的大书法家,而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詩。试想一下,如此贵重的绢,又如此高级的礼遇,米芾一开始落笔怎么能不认真不谨慎呢?而写到中途已经完全适应,心手双畅,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字迹也相应地“随意落笔,备其古雅”了。写到中途,又考虑到八首诗在一幅绢上写完,前面的字体过大,耽心写不下,所以字体稍微缩小和紧凑,但笔势飞动,神采超逸,通篇的起承转合“合于天造”,和谐悦人。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由此可见,背临后的探究其的构成缘由必不可少。
二、逆意训练法。当我们把一本帖已经练得相当熟练了,已经完全掌握了其笔法、字法和章法特征后,就可以根据原帖的意图“反其道而行之”,即根据其笔法、字法和章法特征的构成元素从大小,正斜,粗细,宽窄,断连,浓淡,枯润,松紧,开合等等的矛盾方面反方向训练,把大字写小,小字写大,端正的字写欹侧,欹侧的字写端正,粗的写细,细的写粗,宽匾的字写长,长形的字写匾……同样,字组的关系也打破重新组合,字距紧的写松,字距松的写紧,原先三字一组,改成五字一组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的记忆和理解,而且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为创作夯实良好的基础。
三、节奏训练法。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可见,书法是无声的音乐,内含的节奏就是作者心灵释放出来的思想情感的跌宕起伏,它由一根根线条表现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具体表现在笔画的厚重与轻灵,结体的正侧与收放,字组的疏朗与紧密,墨法的浓淡与枯润等等方面。再如米芾的《张季明帖》共六行,前三行分成了七个字组(见附图)
,每个字组的呼应处理都不相同,或断或连或断连结合,其中第三行有六个字是一笔书,那么可以根据该帖的后三行的节奏来写前三行的内容,练顺手之后,再把后三行的内容采用前三行的节奏来书写。这样改变原来的字组和松紧关系,就改变了原来的节奏,同时体会书家当时的意图,这样的练习多了,再用新的内容进行创作,就渐渐转换过来了。
四、反复打磨法。我们创作的初期是练好创作内容的每一个单字,当我们把这种集字形式的作品写好后,会发现写出来的作品比较“平”,即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字体正欹,字组的断连都基本上差不多,看不出作品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气息上没有轻重缓急,节奏上没有抑扬顿挫,行气上没有起承转合,怎么办?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就告诉我们先根据已经掌握了的法帖中的元素,对自己所要写的内容先打好腹稿,然后下笔,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写好后,悬挂于壁,再用已学的艺术元素去进行检测它、打造它,如字的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断连,正斜,浓淡,枯润,偃仰、向背等等对比关系包括字组的多少与松紧,行间距的调整等等再次重写打造。如此循环,反复打磨,临创能力就在这样的训练中得以升化。
五、形式变化法。我们临帖要获得三方面的内容:即笔法,字法,章法。当我们已经吸取原帖的这些方法后,就要开始运用它,运用就是最好的巩固。最有效的运用就是改变原来作品的形式,用新的形式来书写原帖的内容。如将原来的尺牍或诗卷临摹成斗方、扇面、立轴、中堂、对联等样式,但是用笔,字法字组方式还是原帖的元素,但是却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临创转换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我们的训练要有目的性,看一个人的取向提高针对性训练,进步就更快了。如单项训练,专门训练一个字结构,或者是专项的字组、一笔书、一行字及章法的训练。我们要尽量要减少通临的时间,把有限的时间主要放在临创转换的训练上,把所临法帖中的元素全部运用到创作中去,就能很快提高临创转换能力,从而创作出赏心悦目令人赞叹的优秀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