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繁盛了数百年之久。

时至民国,南京依然是中华大地的都城所在,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然而就在1937年,南京城中的无数军民经历了6周的地狱生活,超过30万人被屠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即便是身处现代的我们,每每想起此事亦觉得怂然心惊,内心的悲愤难以抑制。

那么,当年中国的实际统治者蒋介石对此是何态度?同为中国风云人物的毛主席,对此又做何反应?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1)

攻击南京日军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历史,寻求其中的答案。

一、惨烈的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日军已经兵临南京城下,如果登上城墙,民众已经可以看到大批身穿军装的日本兵在城外逡巡,此时中国的国都南京已经深陷重围。

日本为了打垮中国人的抗战精神,派出了由上海派遣军、第十军为主的华中方面军20万人,多路并出,兵锋直指南京。

日本企图通过对中国都城的攻略,迫使中国政府投降,即便不能使中国灭亡,也要用“攻其所必救”的策略,将中国精锐部队消灭于围城之中。

而就在数月前,这群日本人眼中中国最为精锐的中央直系部队,在上海与日军鏖战3月之久,严重拖慢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打破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邪恶目标。

在那场被称作淞沪会战的大战中,即便是日本海军航空队已经完全取得制空权,并不断派飞机空袭南京,依然没有击垮中国人的抗战决心。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2)

在日方看来,如果不能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占领南京城,就不能让中国屈服,日本就不能顺利地占领中国。

尽管,淞沪会战时,中国领导人蒋介石的错误思想,让大批的精锐部队拥挤在上海这个狭小区域,遭受到日军炮火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

但是,中国军队依然没有被打垮,而是撤退到了都城南京进行修整。

为此,日本方面认为必须要尽快进攻中国都城南京,将这一批中国精锐部队钉死在这里,全部予以消灭,彻底清除中国抗战的有生军事力量。

淞沪会战后,仅仅修整半月,日军就开始向南京进发,从下达进攻命令起,仅用了1周时间,日军就将南京外围防御力量全部清除,完成对南京城的合围。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3)

此时的南京城,虽然有多达15万的守军,但是其主力却是在淞沪会战中被打残的87师、88师等主力部队,以及教导总队的学生兵、南京宪兵部队以及新招募的军队。

面对20万穷凶极恶的日军,中国军队表现出了血性。

光华门,87师与教导总队用血肉之躯抵抗坦克、大炮的轰击,阻挡住了日军的进攻,用反复的肉搏战,将日军堵在了光华门外。

雨花台前,88师将自己全部的主力填到了战斗一线,用战士的生命换取时间,尽全力拖住日军的进攻脚步,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紫金山上,装备精良,实力强劲的国民党教导总队,利用紫金山的地形优势,给予进攻日军沉重打击,整个南京保卫战期间始终力战不退。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4)

无数英勇的中国军人倒下,南京卫戍司令萧山令、159师代师长罗策群、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等在内的数十名高级将领阵亡。

中国军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日军仅用4天时间就攻占了南京城。

二、惨案中的众生与国共领导人的反应

虽然前线军人在顽强抵抗,可是整个守备部队,乃至整个中国军队的指挥却混乱不堪,这也是南京城快速陷落的重要原因。

蒋介石任命唐生智做南京卫戍司令,却并没有给予其足够的指挥调度之权,经常自己直接指挥部队,严重扰乱了南京城防工作。

而且,唐生智虽然有司令之名却无司令之实,通讯等指挥系统不畅,让这个百战名将也很难发挥自身的作用,战斗期间很难对突发状况做出及时回应。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5)

唐生智

整场南京保卫战下来,身处第一线的官兵正在浴血奋战,用鲜血拖慢日军脚步,有些部队甚至坚守阵地直到全军覆灭,可是另一部分预备队,却依然优哉游哉,整场战斗下来竟然竟然一枪未发。

高层战和不定,使得整场战斗更加扑朔迷离,当蒋介石传来撤退命令时,唐生智会议传达之后又口头下达一次。

前方部队有些接到命令才陆续撤出阵地,可出了阵地却发现自己已经与部队失去联系,原来得到口头命令的长官早已各显神通,逃离了南京城。

整个撤退工作混乱不堪,甚至于,负责守卫撤退要地挹江门的36师,竟然没有接到撤退命令,还在执行“遇回撤官兵,一概击杀”的命令,守城将士不得不互相残杀。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6)

而且,早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唐生智为了表示誓死保卫南京的决心,所有渡河的船只都被集中管理起来,当突然的撤退命令到来时,竟然没有可供撤退的工具,大量军民被迫滞留南京。

南京守卫战可以说是虎头蛇尾,任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国都保卫战竟然结束得如此荒唐。这场惨烈的交锋,让日本军队又一次见识了中国军人的热血勇敢与麻木懦弱的众生相。

当日军进入南京城时,整个城市满目疮痍,满眼都是失魂落魄的人,有军人、有平民,他们都已经失去斗志,混乱的撤退,让这群勇士变成待宰羔羊,默然接受自己国家战败的事实。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未来的6周他们将面临残暴日军的屠戮,南京将见证人类史上一次惨烈的野蛮屠杀。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7)

南京大屠杀

这场惨案中,有超过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集中起来,有组织地进行惨无人道的蹂躏杀戮。

他们本是无辜的战争受害者,这次却遭受武装军队的无情残害,那一刻,他们是多么的无助与恐惧,看着自己的妻女被强暴,亲人被残杀,却毫无办法。

当身在陕北的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时,时间已经过去数天,可是悲愤的情绪却不曾削减。

这位中国近代最伟大的革命家,此刻已经失去了平时的理智,满腔怒火无处发泄,愤恨地对朱德表示,必须要和日本人拼个你死我活!

为了让更多的民众知悉此事,让更多人认识到日军的残暴,鼓励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日本的侵略,坚决与日本人战斗到底。

在毛主席的授意下,中国共产党很快在自己的报纸上做出报道,此事在革命区得到广泛传播,民众的抗日热情迅速高涨,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8)

在痛心疾首的同时,毛主席还在做理性的分析,对国民党军队的战败,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正如他在《论持久战》中所说,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是日本人能够横行中国的重要原因,而结合南京保卫战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主席观点的一针见血。

就在毛主席痛定思痛分析这些原因之时,当时中国的实际统治者蒋介石却依然保持着他自有的那份自傲。

三、找错了靠山的蒋介石

尽管首都陷落,数十万军民遭到野蛮屠杀,如此惨痛的失败,可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却依然不能好好坐下来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

此时的蒋介石还算是心态平和,或许是因为他本身就对南京保卫战不抱希望。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9)

蒋介石

战前,蒋介石已经利用淞沪会战争取的时间,将大批的重要工业设备、人员等运送到武汉,政府也逐步迁往华中,事实上,政治意义上的南京城已经只是一座“空城”。

正是这样的安排,使得蒋介石有了更多的资本,可以继续与日军对抗下去。

可是他没有想到,丧心病狂的日军竟然如远古时代野蛮人一样,残忍向毫无反抗能力的平民下手,制造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惨案发生后,国民政府也在四处收集日本人所犯罪行的证据,并将这些一一固定,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设立的国际宣传处,更是在蒋介石授意下开始广泛宣传日军的恶行,甚至来到日本东京进行宣传。

中国政府始终对南京大屠杀保持着严肃的态度和立场,对于日本人的暴行从来都是在谴责。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10)

南京大屠杀纪念

然而,愤怒归愤怒,这场惨案带来的本应是更加深刻的教训,就如毛主席所分析的那样,去找到中国失败的内在原因。

可是,蒋介石始终没有看到自身的问题所在。

从小的方面说,蒋介石问题在于对权术的沉迷,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自己的绝对威权与指挥权,之前的淞沪会战也好,之后的徐州会战也罢,都是因为蒋的越权指挥,才造成了军队的溃散失败。

从大的方面说,蒋介石根本没有意识到,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全民的力量,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独立自强,才是中国抗战走向胜利的决定因素。

在其领导下,国民政府始终将资产阶级、地主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列强的支持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最大支持与动力。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11)

蒋介石与罗斯福

特别是蒋介石对列强的过度依赖,让抗战变得更加艰难,始终寄希望于英美列强的支持,更愿意将自身的成败与这些大国干预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蒋介石忽略了对自身问题的纠正。

即便是已经看到了美国在“帕奈号”事件上,对日本方面的忍让,蒋介石依然不肯放弃对外国势力的幻想。

事实上,纵观国民党整个发展历程,其主导下的政府始终将发展壮大维系在与列强之间的“亲密”友好合作关系上。

起初是与日英等各方结好,希望能够依靠对方势力,获得发展壮大机会,但是列强只是考虑自身利益,根本没有支持中国革命的决心与兴趣。

此后中共与孙中山接触,引导其转向苏俄,此一阶段国民革命有所进步,但当孙中山病逝,国共关系破裂之后,国民政府又开始寻找新的靠山。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12)

孙中山

很快,蒋介石主导下的国民政府再次倒向纳粹德国,向其寻求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援助,中德关系一度十分融洽。

但是当抗战爆发,日本与德国处于自身利益逐步走到了一起,而中国自然也就成了被舍弃的对象,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再次寻找靠山。

此次寻找的依然是美英等强国,然而这些自身利益为要的大国,根本不会提供蒋介石所寄望的“正义”援助。

他们更愿意选择绥靖政策、孤立主义政策,最大限度保护自身的利益,因而,当中国国都被攻占,日军发动大屠杀行动时,美英等国并没有给予实质的支持。

长期依赖大国支持的蒋介石,没有任何办法,他必须继续依靠下去,为此,蒋介石继续坚持不向日本宣战。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13)

滇缅公路

在蒋介石看来,一旦中国宣战,那么中日将变成战争地区,如此,美英等国将停止向战争双方提供资源支持,甚至切断各条海陆供应线路。

没有足够军事、民生工业基础的民国政府将失去一切的支持,逐步被日本蚕食,最终走向灭亡。

同样是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惨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主席,就能够透过事情的表象,看到其中隐含的问题,理性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正确的道路。

反观国民党政府领导人蒋介石,面对如此惨痛的失败,不是去寻找问题根源,对自身的行为做出反省,而是依然在那条不归路上渐行渐远。

四、从来只有自强自立一途

国家要想发展,要想自立于世界,那么就必须要依赖于自身,而不是寄生于他人之下。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14)

毛主席与蒋介石

毛主席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抗那个邪恶的军国主义日本,才能将对南京大屠杀的满腔愤怒化为巨大力量,击碎日本的帝国美梦。

不论何时,我们都应当保持这样的坚定信念,这样才能保有一个大国的自信。

正是这样一位伟人的引领下,中国才能坚决独立自主,始终坚守一个大国应有的尊严与坚定的立场。

当新的时代,经济腾飞的日本希望与中国建交时,毛主席对其表示了友谊,却也坚持要求日方能够正视历史。

对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意图轻描淡写带过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伤痛时,主席给予了明确的态度,坚持日方必须首先正视历史,这才是一个领导人该有的自傲。

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杀后)(15)

毛主席接见田中角荣

如今,这一思想传承下来,一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当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之时,当有人将日本战犯供奉到南京玄奘寺之时,总有中国人站出来表示反对。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才是中国的态度。

编辑:骆驼

责编:林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