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的措施及造成什么结果 革新图治却惨遭失败
提起王莽,恐怕很多人都会想起“穿越者”这个名字,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的“新政”与现代社会有颇多相似之处,也难怪文学家胡适会称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者。抛开这些天马行空的“穿越论”不谈,王莽的思想的确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尽管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些政策并无太大纰漏,可是在那个时代他终究是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这成了他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王莽画像
因为太过理想而忽视了社会状况和民众舆论,可这些恰恰是一场改革中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纵观历朝历代的改革,成功者无一不将群众基础当做重中之重。改革没有错,可是在这之前必须要明白改革的主体是民众,只有抓住民众的心,改革才能顺利地继续下去。另一方面,社会变革过程中最首要的是巩固统治,这也是考验封建君主的重要命题,而王莽却也忽略了这些。
改革未能赢得民心从古至今,土地兼并都是威胁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为彻底扫除土地兼并,王莽采用了与西周时期井田制相似的制度,即“王田制”。简单说,这一制度其实就是把私有土地收归国家所有。王莽是儒生,“王田制”这个名字也取自《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它体现着儒家“平均地权”的思想,即“为求达裁抑兼并、平均财赋之目标”。
新莽时疆域
汉武帝时期,朝廷重臣董仲舒也曾针对土地兼并现象提出过“限名田”制度。“限名田”建立在商鞅变法时期的军功爵制的基础上,因为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动摇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它取得了成功。“王田制”虽然也是为了抑制西汉末期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而设立的制度,但它却仅仅实施了三年便宣告破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没有社会基础。土地兼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利益,抑制土地兼并必定会遭到这一群体的抵制,如果再得不到平民的支持,那它只会早早的夭折。
田间劳作的农民
抑制土地兼并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执行能力不足,底层人民的生活依旧得不到保障,民生凋敝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因此这项措施很难得到平民阶层的拥趸。
除了“王田制”,王莽还推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即改奴隶为“私属”,并禁止奴隶买卖,这项措施也一度被后人当做王莽穿越的证据。在现代社会,人口贩卖绝对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奴隶买卖却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有关禁止奴隶买卖的政策,《汉书·王莽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
官宦人家正在劳作的奴隶
王莽的出发点虽好,却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社会情况。在毫无过渡的情况下,贸然取消奴隶制度,反而断了奴隶们的生路。奴隶多由流离失所的贫民组成,他们因为无法负担日常生活开支才被迫卖身给地主。如今王莽一纸禁令就取消了奴隶买卖,又没有给予奴隶们合法身份,所以就无法在实际上解除二者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这自然会被底层民众所诟病。
经济改革适得其反在王莽的新政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那就是币制改革。王莽废除了原先的货币,用一些造型精美但原料廉价的钱币在市场上流通,民众手中的货币则不再具备购买效力。不仅如此,他还对国家经济实行宏观调控,通过行政手段平抑物价,把货币制造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禁止民间私自交易,也就是“五均六筦”,进而以此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这些规定虽然与现代社会各项制度有颇多相似之处,但事实上,它们并非王莽首创,汉武帝时期也曾经实施过类似的政策,当时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莽时期的货币
王莽经济改革的本意是为了平衡国民经济,稳定物价,遏制地主豪强对农民的剥削,但王莽能力有限,还急于求成,不仅没有考虑现实的可行性,还错误估计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到头来这些民生政策反而动摇了民间经济,百姓深受其害。他所推行的新币制几乎与原货币市场完全断层,所发行的货币面值也种类繁多,这致使货币流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很快就影响到了市场交易的流畅,结果适得其反,物价反而不断被抬高。
由于新币制所用货币的购买力变小,交易也变得更加繁琐,这引起了市场动荡,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发生。新币制让底层民众本就凋敝的经济实力进一步缩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的惨象屡屡发生。
新莽时期的货币
以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来看,经济改革本身并没有问题,只要循序渐进,在改革过程中对政策不断修正完善,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效。可是,王莽却操之过急,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盲目推行,结果这严重损害了货币流通的灵活性,也间接引发了普通民众对中央的信任危机,最后更是威胁到了国家统治的稳定性。
改革时机不当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大多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夺取政权,王莽却是个例外,他夺权靠的是“禅让”。王莽本是汉朝外戚,虽然后来当上了皇帝,却无法做到彻底的改朝换代,因为社会基础与官吏政治并没有任何改变。虽然他成功建立了新朝,但是其威望和统治基础并不牢固。尽管王莽也曾在强化君主专制上下了大功夫,几乎架空了朝廷重臣的权利,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是这也让自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没有哪个成功的改革是在政权建立之初完成的。因为政权初建往往意味着政权不稳、人心浮动,此时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可能会加剧社会的动荡,王莽在新朝初建之时便大动干戈,这显然不合时宜。
新莽时期的市场交易
“五均六筦”看似颇为完善,但却忽略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王莽本身并没有掌控大局的能力,新朝官吏政治与汉朝末期大同小异,官商依旧勾结,贪赃枉法、腐败的体制让依附于行政手段而生的“五均六筦”制度出现了极大的漏洞。
“五均六筦”本是针对地方官吏腐败问题设立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物价制定依然被直接交由当地官员和富商们管理,这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助长了官商勾结的态势,民众生活愈发水深火热。王莽的新政改革承自西汉末年千疮百孔的社会秩序,其封建统治还未完全稳固,他就试图用儒家和法家思想来填补制度漏洞,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占据,最终不但没有解决前朝遗留的问题,还让社会民生问题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古代商贩
改革时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革的成功与否,巩固统治是改革的前提,王莽的改革虽有效仿汉武帝经济改革之嫌,但二者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汉武帝在位时期的汉朝是汉朝顶峰时期,政治清明,改革基础完备,改革引起的动荡很快就能被社会所吸收,所以说改革时机很重要。
结语实际上,王莽的新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自救运动。这场自救运动虽然没有切实解决民众的问题,反而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两极分化,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次失败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所谓的“穿越者论”并没有什么可信度,王莽所设立的制度看似与现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实际上他也只是效仿古法罢了。因为从土地改革到“五均六筦”,都可以在新朝之前的历史上找到一些范例。
从王莽的各项措施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非常关注民生,但由于他出身封建贵族,对民间疾苦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了表面。他受儒家《礼经》的影响很深,对于汉末“礼崩乐坏”的现象更是痛心疾首,所以他有着远超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观念。《汉书·王莽列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王莽身为封建君主,却在儿子杀死一个奴隶后,命其子自杀,可见他有着极高的道德标准。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存在着与时代脱节的问题,这种脱节让他的改革变得过于理想,最终这直接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END————
参考文献:
《诗经》
《二年律令》
《汉书·王莽列传》
《食货志》
《国史大纲》
《礼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