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十二刀客最新(探索关中刀客)

关中十二刀客最新(探索关中刀客)(1)

关中刀客

以前,在爷爷家看到过一本《关山镇志》里面讲了有关于刀客的历史。正好在电视上看到影视剧《关中刀客》。影片主要讲述了关中地区十个性格迥异,类型不同的民间布衣豪侠"刀客"的故事。 有着浓郁的地域特点,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关中的众多民俗活动、众多礼仪和具有特色的关中戏剧、关中语言,充分展现关中人性格中的"生、冷、噌、倔"、"刁、野、狂、鲁",以及黄河、渭水独特的地理风貌。我呢就出声在关中这片土地,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追溯一下这段被时间掩埋的历史。

关中十二刀客最新(探索关中刀客)(2)

影视剧《关中刀客》

关中,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关中平原。刀客,口喊秦腔、背携钢刀的武义之人。刀客约产生于清咸丰初年,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与严密的纪律,有一个类似首领的人物,大家都称之为某某哥,在他以下的人都是兄弟,围绕首领活动。刀客分散为各个大小不同的集团,划地自封,分布的地区,以潼关以西、西安以东沿渭河两岸较多,渭北则更多。刀客有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精神,也有抱打不平、拔刀相助的义气。

关中十二刀客最新(探索关中刀客)(3)

关山刀子

刀客的源地 在今天的阎良区关山镇一个叫官道刘的村子。现在年纪大的老人还知道流传在关山民间的刀客故事。“这里是以前有名的刀客窝子,刀客多得很。在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刀客有张宝、吴赖、刘四娃等。据说张宝、吴赖、刘四娃,一人能当百匹马。最有名的就是关山刀子渭北平原上的关山镇地处蒲富临渭四县之交,素有鸡鸣一声听四县之说。清朝末年,山西至甘肃的官马大道由此经过,客商过往之地免不了有刀客或土匪出没,此地也便成了刀客或土匪出没最多的地方。刀客土匪出没多了,时间一长也促使了当地锻造业的发展,关山城里光打铁铺子就多达十多个,个个都可锻造上好的刀子,故而江湖中人将这刀子命名为“关山刀”。刀长约3尺宽不到2寸,制形特别,极为锋利。

关中十二刀客最新(探索关中刀客)(4)

珍藏的关山刀

辛亥革命后参加革命的刀客,如著名的严飞龙、马长命、马正德等人都是侠肝义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有些人还壮烈牺牲。这些都是刀客侠义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就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批的刀客从一个秘密的民间组织走向历史舞台,并开始迅速分化,直至最后消失。关山群众中至今佩服的刀客要数阎良区武屯镇房村的李虎臣。刀客与辛亥革命 李虎臣就是有名的“二虎守长安”中的“二虎”之一。另外一位就是在西安事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杨虎城;是辛亥革命以后陕西军界的风云人物之一。势力最兴盛时曾经是带军10万的大将军。但提起他,家乡的群众异口同声地说他可是一个真正的刀客。

关中十二刀客最新(探索关中刀客)(5)

关中刀客出身的李虎臣

《阎良史话》中记载,辛亥革命爆发后,李虎臣跑到西安投奔了“革命军”,但革命后军队内部的一些不良作风及革命后一切照旧和劳动人民生活并没有丝毫改变引起了他的不满,他带了一杆快枪,骑了一匹快马回到阎良,交结张风鸣、南成祥、张明轩、丁增华等一批绿林义士,组成“渭北刀客”,独树旗帜,杀官兵替天行道,打财主杀富济贫。1912年9月,渭北刀客在官道刘村伏击了一队官兵,缴获许多枪支弹药。从此发展越来越大,“渭北刀客”在李虎臣的带领下逐渐由一帮江湖义士变为在当时陕西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军事力量。

如今刀客已经成为过去,就像铁锈斑斑的关山刀子一样,成为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