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艺术成就的历史原因(眼病对书法的影响)
文章来源:庄 鹏 眼的历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与黄庭坚(1045-1105)、米芾(1051-1107)、蔡襄(1012-1067)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存世墨迹中作于熙宁三年(1070)的行书《治平帖》一直被视为苏轼(32岁)早期书风的代表作,字体端庄,笔画明确,布白清晰,符合书法的要求。
1070年《治平帖》后有赵孟頫题跋
自熙宁五年(1072)起始见苏轼文集中出现对眼疾的记录,至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发生以前,现存墨迹暂未见到眼疾影响苏轼书写。随着眼疾的加剧,苏轼书作中单个字的布白趋向随意,直至笔画粘连,部分字的布白出现了堵塞,笔画间甚至没有空隙,粘连成了一个团块,不合行书、草书笔意,形成了书法上的“堵塞布白”。
书于元丰五年(1082)或稍晚的《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当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苏轼45岁做《黄州寒食诗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中尤以“寒”“黄”“重”“海”四字最具有“堵塞布白”代表性
黄州寒食诗帖后有黄庭坚写的跋,被苏轼戏称为“树梢挂蛇”体,而黄庭坚则调侃苏轼字为“石压蛤蟆体” 体,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
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48岁写的《屏事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计”字中左下“口”字的粘连团块。
所以有些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宋末元初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更是笑话东坡先生用墨太饱,字像“墨猪”。苏轼的字后期在用笔、结构上的毛病反映了他眼病造成的视力障碍。
元丰八年(1085)三月,苏轼曾经赠诗给原副宰相张方平门下的眼科医生王彦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眼科手术过程,有一说是王医生为苏轼施行眼科手术成功。
书于元祐二年(1087)眼科术后2年的楷书墨迹《祭黄幾道文》字迹清晰,布白均匀,粘连减少,单字字径整体小于手术前所写,笔画交代清楚,空隙整体较大,整体显得恢复到早期较为工整的面貌。
但是,再过五年,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6岁时的行书墨迹《太白仙诗卷》又出现了“堵塞布白”的现象。
元 赵孟頫《苏东坡小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93年《太白仙诗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
昆仑”和“遗香”中笔画间没有空隙,“堵塞布白”
《中山松醪赋》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6岁时所作,苏轼被贬往岭南,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1093年苏轼做《中山松醪赋》,现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馆,有“堵塞布白”现象
书写于生命最后一年(1100年)的渡海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堵塞布白”
苏轼尽管经过眼部手术,视力一度有所恢复,但后来晚年视力还是受到损害,也许是原有眼病(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或其他如白内障或眼底疾病所致,影响了书法的书写。
苏轼画《枯木怪石图》(日本私人收藏),上有米芾题跋
北京故宫收藏的明人所作的苏东坡画像
张大千笔下的老乡东坡先生
你的眼健康,我们来守护
有阳光 有未来 防控近视科普常识”已经以口袋书、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开始发放给广大儿童青少年、家长及教师,希望广大家长、教师朋友共同参与,助力科学防控近视,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同时我们也联合“北京眼视光学会”共同创立了科普抖音号,为广大的家长、教师朋友提供移动信息科普,让大家可以随时获得最新的眼健康常识,在这里我们也会不定期的邀请王凯医生等知名眼科专家为大家共同科普
敬请期待下期资讯,关注今日头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为您解决心里的烦恼,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