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声音特色(声音有它自己的年代气质)
——《为国而歌》录音指导张文娟
(《为国而歌》录音指导张文娟)
作为一名录音师,能够参与国庆70周年献礼电影《为国而歌》的创作,感到十分荣幸。从18年11月中旬开机到今年1月杀青,从后期剪辑到9月交片,前后经历了快一年的时间,得知即将上映的消息,回想起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感慨良多。
影视录音师的工作不是只在前期拍摄时记录声音,而是贯穿在整个影片的前后期环节中。影片在筹备阶段时青山导演找到我,在看完剧本和概念片之后,一种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特别激动能参与到这么有意义的项目中。
但是听导演聊完具体拍摄条件后,说实话,内心是崩溃的。主场景都在影视基地,为了贴合剧中人物性格,最好是使用演员本人声音,并且尽可能用同期声。
但是由于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作为年代戏,背景环境要求较高,影视基地的声音环境太嘈杂,不可控因素很多,对同期声的录制非常不利。
基于以上原因,跟导演沟通研究后,我决定带上后期设备一起进组,采用同期录音和后期ADR(Auto Dialogue Replacing,自动对白替换,简称补录)合作的工作模式。
大方向确定后,“累并快乐着”的工作就开展起来了。
首先,在制景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把宾馆的一处环境较为安静的阳台,打造成了一个高颜值又实用的录音棚。ADR录音师李雨冰就是在这里给演员补录台词。
前面提到过,现场环境嘈杂导致同期声信噪比不够,或者情境不符合年代或剧情需要的情况,我们都需要进行后期配音,但是如果等前期杀青后期剪辑再到声音后期进棚之后补录,那么演员距离角色的时间已经差出好几个月了,很多感情戏再补录很难达到同期的效果,并且音色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同期拍摄的时候就插入补录环节的最为根本的一个原因。
(录音组工作照)
负责录音过程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是饰演兵娃子的小演员为了补一场夜里被追着跑的气息,足足录了三四十遍,开始在棚里录,空间太小找不到状态,到吴淞山围着话筒员跑了十几圈,又有鸟叫的声音,等到晚上再去跑,一直跑到累的坐到草地上,终于录到了想要的效果。另外一个是饰演龙云的常戎老师为了补录符合声场的台词,收工后等着几百个群演和所有的工作人员把道具器材全都收拾完确定没有干扰才录,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从前期录制到后期制作全景声,是一个把声音元素拆开再整合的过程。为了给后期声音制作留出更大的空间,创作出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拍摄以外的时间段需要完成更多声音素材的拾取和整理归纳,以便后期制作时使用。
(录音组工作照)
本片故事发生的年代及社会背景,使得很多诸如环境声,人声群杂,都是非常有鲜明特色的。同样后期如果让配音演员去配音,脱离了现场环境的氛围烘托,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动效方面,传统的效果素材库诸如我们熟悉的pe,sound ideas系列,我们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听得太多,太过熟悉了,我希望加入一些新鲜的血液,让整个影片的气质更清新,尤其在某些情景中,能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色彩,所以有些声音效果,诸如枪声,一些室内的带有房间自身独特混响的参数,我们也在现场进行了真实的录制或者采样。
这期间也是动用了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得到了各方支持。这张照片是在枪械老师的帮助下录了一套各种型号的枪动效。另外,服装燕姐和道哥借给我们用来录动效头盔、鞋和其他道具。
在这里也特别感谢中影集团的声音指导王丹戎老师和他的创作团队,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对声音的深刻认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为影片的声音锦上添花,使得很多声音都更加饱和立体,相信届时看完影片,观众会觉得哪怕是为了声音也值得去电影院二刷。
说到相互协作真是不禁感慨,声音是既质朴又抽象的电影元素,因为它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不仅要给观众传达存在且合理的听觉信息,又要统一整个影片的质感。这在同期拍摄的时候,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还好多亏各个部门同事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20多天的战争戏由于实拍时候的安全问题,话筒不能给得很近,武术指导的杰哥和荣哥带着50个武行兄弟,每次试戏的时候都按实拍状态演,为实拍画面的声音多提供了个替换的选择;对声音颇有研究的摄影李伟老师每次因为接戏要双机拍的时候,拍完会多拍一遍近景,更好的保留了演员台词的清晰度;灯光场务组的兄弟拍山里的时候,跑来跑去挪发电车;烟火老师改装道具拉远放烟距离;剪辑大帅随时出给演员配音用的画面······因为有了各组工作人员的帮助,录音工作才能这么顺利的完成。
我们部门的几个小伙伴相互之间配合的也很默契,负责现场的郭闪闪,魏建康和张建明三个“杆儿哥”对于布话筒、控制声场的工作都很给力:放饭时间跑到安静的山坳里模仿士兵队长录口号,藏到群演队伍里边录脚步,比别人早起在开工之前出去录环境声也是常事,负责ADR的雨冰除了录音还把素材整理的特别整齐,给声音后期留出了很大的工作便易和创作空间。
(文武双全的“杆儿哥”郭闪闪登高爬梯不在话下)
在拍摄现场还有好多难忘的事,记得在昆明吴淞山战场拍战争戏的时候每天要搬着设备爬到半山腰开始拍摄,中午下山吃饭,等到再上山就又饿了;还有在山坡悬崖边搭建的简易卫生间,一抬头发现里边爬满了蜘蛛;每天干干净净的去现场,收工的时候被爆破炸的灰头土脸。
在现场最爱听的一句话就是场务小尤喊“现场安静”;
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录音老师我要说词给个麦”;
最累的一场戏是徒步背设备爬昆明西山拍聂耳兄弟谈理想;
最惊险的一件事是下雨泥多被困在山里差点出不去;
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是被上海车墩影视城的雨夹雪冻哭;
······
影片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过程很曲折,结果很完美。影片结束全体起立唱国歌的时候,是我除了1997香港回归那年在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前站岗以外,最有民族荣誉感,最自豪的时刻。
有幸参与,与有荣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