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茶为什么这么好(是一种抄袭和模仿)
“云南白茶”作为云南茶产业一点补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云南白茶缺乏科学研究支撑,而云南的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什么时候能为云南白茶制定出相应的国家标准才是出路。
如今的云南白茶可以说是一种模仿茶,云南茶的核心是做好普洱茶。
普洱茶是云南地理标志产品,白茶则是福建地理标志产品,二者的国家标准都是两个省茶产业的重要论证。
其产地不同,属性不同,品目不同,味觉体验也不相同。可以说:白茶生于福建则为白茶,产于云南便不算作是正宗的白茶。
《晏子春秋》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句即可阐明。
白茶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美称。本世纪初,随着白茶在传统散茶的基础上学习云南普洱茶压饼(紧压茶),加之具有长期存贮陈化的共性,越来越多的人将白茶与普洱茶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商业概念被市场所广泛接受后,普洱茶对同属发酵型茶的白茶起到了莫大的带动作用,“白茶热”在全国茶市场范围内也就此撒播开来。
众所周知,每个茶类的原产地与茶树品种及其工艺,构成了该茶类的核心价值。不同的茶产区有不同的茶树资源,这种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因而有各自的茶种及茶产品优势。
而说到白茶,一般指福鼎及其周边产出的白茶,泛称福鼎白茶,福鼎是白茶的原产地,原料以福鼎大白茶或大毫茶为主,其产品则包括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系列特色产品。
和普洱茶一样,白茶的产出与其产地环境、茶树品种、制作工艺、后期微发酵、相对较低的多酚类物质含量等要素有重大关系。
以“福鼎白茶”为核心的白茶gb/t22291-2017国家标准,虽没有框定地域范围只限制了茶树品种,但茶树品种生长却有很大的地域分殊,生于福鼎为优质白茶,生于福建其它区域已为次白茶,何况生于千里之外、生长环境迥异之云南乎?
福鼎周边产的白茶泛称“福鼎白茶”,品质最佳;附近的政和白茶,也有优品,但已远不及福鼎白茶。
云南景谷大白茶或者云南其它地域的大叶种、中小叶鲜叶,按照白茶gb/t22291-2017国家标准,也可制成白茶,但除了产品的外在特征基本接近外,其味觉体验相去甚远,此白茶非彼白茶。
“云南白茶”所谓“月光白”,是一种以白茶工艺,即采摘的鲜叶不杀青、不揉捻、经萎凋和干燥制作而成的微发酵茶。
普洱茶和福建白茶都有唯一性与无可替代性,假如福建茶农将武夷山的茶叶按照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制成福建普洱茶,那算是假普洱茶。
同例,云南或者其他茶产区,即是带有地域特色的“白茶”,可以直接地说是假白茶。
综观今天的云南茶业,试图以大叶种茶树效仿白茶的现实,其实质又是一个新“东施效颦”的故事。
譬如云南景谷大白茶,及其号称“云南白茶经典”的“月光白”,是云南大叶种、中小叶种茶树的一个品种,并非最为适制上好品质白茶的品种,做出来的白茶品饮体验也甚一般。
一般茶界在定位这类茶时,都会说:“云南除了用适制普洱茶的大叶种原料来制作白茶,日晒或者以室内阴干的方式制作‘月光白’外,亦有真正毫毛满披的‘云南大白茶’。”
这种定位看似毫无问题,但细细推敲,则流露着生产者本身对云南白茶产品的质疑和心虚。“真正毫毛满披的‘云南大白茶’”一句,已将云南白茶的本质暴露无遗。
如果说以景谷大白茶为原料制成的白毫银针、月光白等,还可以说得过去,那么以西双版纳、保山、临沧等地区的古树、大树茶为原料,采用白茶工艺制成的古树、大树白茶,其实就是对福建白茶的效仿、抄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白茶。
当然,我也支持和认同本土历史文化自信,认同创造历史、追溯源地。
云南大白茶如景谷大白茶,也确有历史记载,颇有渊源,然而彼时景谷白茶的制作工艺与今天茶界所公认的白茶制作工艺有着差别,因此,历史记载的景谷大白茶,是否同为福鼎白茶一类,有待商榷。
也就是说,景谷大白茶和福鼎白茶是否是一类白茶,还是一个巨大的谜。
“云南白茶”不仅发酵转化缓慢,开汤品饮的要求较低,成品的味觉体验与福鼎白茶也相差甚远。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差距,甚至将其解释为“特色”。
眼下,即便许多茶商打出了以中小叶种制作“云南白茶”的广告,但特殊的地缘生长因素,决定了“云南白茶”在各个生长环境、生产环节都与福鼎白茶有着天然之别。
加之白茶本身的制作工艺简单,云南茶青厚重,寒气更甚,以云南大叶种茶仿制出来的白茶也极不利于健康。
目前,在一些普洱茶产区,茶农卖不掉的鲜叶,被粗放、简单的制成白茶。
这些白茶原料福建茶商以50元/公斤至100元/公斤低价收走,据说一年有几万吨。他们往往会将它制成福建假白茶出售,甚至打上古树白茶标志。
比如说云南地方白茶团体标准,也是一个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缺乏系统的科学依据,没有云南特色,不完善、不严谨的技术标准,以此来生产制作“云南白茶”,不免贻误普洱茶优质资源,为人贻笑。
云南的某些有头衔茶学教授专家们的学术水平不咋地,但“站台” 露脸水平是一流的。
但若要独创一套科学完善的云南白茶的国家标准,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漫长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论证奠基。
因此,眼下纵使可将景谷大白毫视为“云南白茶”领域的瑰宝,作为云南茶一个小小的补充,也摆脱不了一无明显地域特色,二无更高品饮价值的尴尬局面。
一切茶叶工艺的探索发展,都需要大量的科技数据的支撑,但这个科技数据论证研发的过程是漫长而煎熬的,否则难以成立。
如果云南白茶能够切实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技术含量高标准,结合云南得天独厚的茶树品种资源,或许可以做出有特点、品质较佳的云南大叶种地方特色白茶。
但这时产出的云南白茶,极有可能已非彼白茶,甚至只能说是云南茶业的创新产品——云南大叶种白茶,因为它与福建白茶的国家标准已成两套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
无论是因为绝大多数白茶生产者对白茶的认识太过肤浅,所造成的“云南白茶”品质的缺失;还是由于对白茶制作工艺及技术认识不科学、全面,从而没能形成“云南白茶”独特的工艺技术。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云南白茶”注定不可能成为云南茶的希望和前途,因为云南茶核心只能是普洱茶、滇红茶,好好用心擦亮普洱茶的金字招牌、重振滇红雄风。
云南茶产业的核心是进一步理清各个茶区茶树资源特点,明确各个茶区主打特色茶品,科学调整和优化传统普洱茶、熟普、滇红、滇绿的产品布局。
坚持优先发展传统普洱茶,大力发展普洱熟茶和滇红,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滇绿、白茶的生产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云南茶的内在竞争力和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
“普洱茶是一切茶类味觉的终结者”,这种内在的精神支撑着我对普洱茶的信仰!
云南大叶种茶的灵魂是普洱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普洱茶的历史地位,这是云南的华章。而非模仿抄袭,搞什么云南白茶,目光短视,自掘坑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