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

“人走画香”,一生不得志的画家——文森特·梵高。

提起西方美术史,总有几个人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提起狂热的艺术家,总有几个广为流传的疯子。

而梵高恰恰是这两方面的集大成者,属于绘画界的丑强惨。

丑自然指的是他亲手毁容的疯狂行径,

强说的是他浓墨重彩的天才作品,

惨则是他一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漂泊孤寂。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2)

\\ \\

梵高是疯子吗?实际上他一生被家人、朋友和心动的对象嫌弃,只是想要有个家。

梵高是天才吗?实际上他从27岁才转行,而且一生也只卖出过一幅画。

事实上,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梵高,放在如今,可能早就被网暴到社死。

他一直工作失败,穷困潦倒,前期啃老,后期啃提奥。

曾向自己的表姐求爱,被曾为画画模特的妓女收留,这与梵高兄弟间的羁绊一样,背后是家庭给梵高带来一生的心魔,也是他悲惨人生的注脚。

今天就揭开疯子和天才的面纱

家庭的阴影

宗教的影响

偏执的苦行

割耳的起因

自然的谜团

...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3)

梵高的心魔:家庭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乡村津德尔特,本来有个哥哥的,却出生就夭折。

他是牧师之子,但与他爹性情相斥,年少顽皮又性格孤僻,他爹直呼完犊子。

果不其然6岁的他去上学,两年后就退学了。因为过于叛逆不合群,所以少年梵高属于荷兰非主流,19世纪杀马特,也从小就被体面而严肃的父母嫌弃,不禁想起我读书时留洗剪吹发型的自己。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4)

11岁的他被送进了毫无隐私的寄宿学校里,这对性格敏感的少年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作为寄宿学校里年纪最小的孩子,他又因脾气暴躁与乡村口音被同学嫌弃。这种被嫌弃的经历也对他造成了心理阴影和障碍。就是越叛逆孤僻越不被认同,越不被认同越叛逆孤僻。梵高这种求得父母认同的努力也终其一生,只不过每次都不成功。

无论是投身宗教,还是拿起画笔,双亲在梵高一次次始于讨好而终于叛逆的选择中失望透顶。

父亲因他偏激而自虐的宗教苦行颜面全无,梵高则认为父亲毁了他的宗教抱负,一直到父亲中风去世,父子间也没能彼此宽恕。而母亲则控诉他有意给双亲带来“不幸和痛苦”,她丢弃了梵高童年所有的涂鸦簿,只有少量画作和来信出现在她的遗物(梵高母亲比他多活了17年)。

被原生家庭嫌弃的梵高,也曾多次尝试打造自己的避风港。

他曾经向自己的表姐求爱,被正面拒绝后仍然纠缠不休,在父母眼里是丢脸丢到整个家族,这要放到现在,能上家庭法制节目。

他也曾经想跟作为绘画模特的妓女成婚,却因家族的干预而以失败告终,在父母眼里是丢脸丢成了奇耻大辱。

所以对于家庭或亲密的关系,他向往又逃避。只有弟弟提奥是他一生不曾间断的依靠,但也正是优秀如同“别人家孩子”的提奥,总被梵高父母拿来同他作为参照比较。而除了提奥,家族里还有另一个他无法比肩的“文森特·梵高”。

1867年11月,梵高47岁的叔叔文森特·梵高摘取了国家最高荣誉,奥兰治王储之子,威廉三世国王授予他橡树桂冠骑士的爵位。在他受封四个月之后,他那桀骜不驯的同名侄子梵高就从蒂尔堡学校出走,毫不光彩地回到了故乡。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5)

梵高的青年:失败的营销与宗教

事实上,梵高的家族远比他成名更早。

早在19世纪40年代末,梵高这个姓氏在荷兰内外,已经是画商的代名词。

而与梵高同名的叔叔是当时最大的国际性艺术专营公司——古庇尔的合伙人。不仅多位叔辈是成功的艺术商人,还有一位叔叔曾经是将军。

那梵高是富二代吗?其实也不是。

他的父亲将一生奉献给信仰,收入对于六个孩子的家庭可谓杯水车薪,也正因此,一直无法养活自己的梵高才更被嫌弃。

借着叔叔的关系,性格孤僻、在学校不受欢迎的梵高早早步入了职场,在古庇尔分店里找了份工作,开始了996的社畜生活。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6)

在古庇尔,他开始了解并经手买卖各种类型的画作。没错,梵高最初不是画画的,而是卖画的。原来曾经是半个甲方,怪不得后来的乙方生涯如此跌宕。

初入职场时,敏锐的观察力与惊人的记忆力让他对库房里海量的存画迅速熟悉,加之又是老板的亲属,也曾经与这份工作有过蜜月期,还歪打正着地学习了会计。

正当梵高对于生活重燃希望而沾沾自喜,一直笼罩在他身后的又是排挤与孤立。深度社恐患者做销售,就堪比公开处刑,代入感极强,已经开始窒息。

巴黎的太太们,都称梵高为“那个荷兰乡巴佬”,而梵高则认为这些无知之徒需要艺术教导 。

所以梵高的营销事业并不顺利,很快就被当时的领导和同事嫌弃,关系户也得看KPI和业绩,所以梵高被多次调离,最终是家中更优秀的提奥,取代了他的位置,这也为后来“哥哥作画,弟弟资助”的模式埋下了伏笔。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7)

而工作失意的梵高彻底陷入了啃老的自卑与焦虑,那时也没个能躺平的家庭社会环境。要问什么最能抚慰一个对人生绝望的失败者,要现在是网瘾,那时就是宗教。

一方面,宗教能为被“抛弃”的梵高提供精神寄托,在宗教中与自己经受的苦难和解;另一方面,投身宗教能与身为牧师的父亲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也能获得母亲一直期待的“体面”。

然而!梵高一生的努力总逃不开一句“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在他身上的定义就是他对宗教的热情很快转化为偏执与自虐。

他做过传教士,也布过道,还过上了苦行僧似的自虐生活。苦行僧就例如印度右手举个40几年不放下的那种。

梵高当时的生活有多自虐呢,他经常风餐露宿,饥肠辘辘,自己动手缝补衣服,省下来的钱给流浪狗买食物。他常赤脚在雪地里行走,或者一直伏案抄写《圣经》到天亮。

结果他的古怪行为被整个教会视若仇敌,在他最钟爱的教义问答课上,孩子们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于梵高的自虐,他爹也曾向提奥抱怨:“文森特凡事太过认真。”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8)

终于,父亲眼看着他的疯狂行径已经危及生命,便召开家庭会议,提议把梵高送到精神病院去。这一次,一直工作失利只想回到家乡的梵高,选择了逃离。

而在逃离的日子里,原本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绘画成了梵高回应至高召唤的唯一途径。他开始寻求艺术与宗教的合一,就像他曾说“试着感受艺术品的精髓,品味大师的杰作,你会从中发现上帝。”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9)

梵高的画作:屡战屡败的执拗

于是27岁的梵高,正式开始了绘画生涯。

事实上梵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画画了,但更多的是每逢节庆的居家装饰,以及亲友之间互送礼物,并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美术。

后来经弟弟提奥的介绍,他可以跟各色优秀的画家结交,也被送进过专业的美术学校,甚至有许多机会被自己欣赏的画家指导。

当然,但由于性格过于偏执与桀骜,他身边的朋友都不长久,总是很快同他分道扬镳。

就像最初他所沉迷的不是后来让他名声大噪的绚丽色彩,而是人物肖像与黑白,这种对人物肖像的执迷起源于不被认可和无法与人长久相处的古怪性情。而唯有百依百顺的模特,能满足他终其一生无法获取的控制欲。

他自己也曾感叹道,“要是能只与画室里的那些人打交道该多好!”

所以他的绘画道路,也曾经历了多种反复。

那梵高是个绘画天才吗?其实不。

天才两个字只会抹杀他曾经的努力与付出。另外毕竟梵高出身于画商家族,如果有天赋,不会被如此耽误。

所以梵高是个努力型选手,在当时不被认可的努力型选手。

在肖像画的创作上,他除了经典的系列自画像,早期最知名的是《吃土豆的人》,线条粗粝,色彩阴郁。那一年,父亲因中风去世,妹妹安娜说是他害死了父亲。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0)

梵高后期热烈的色彩则来自于印象派。当然印象派强调真实,梵高则是觉得漂亮就行,创作更加主观和自由。

事实是印象派兴起的时候,他也在巴黎,只不过沉迷于宗教,对绘画没有展示出丝毫的兴趣。梵高后来被称作“后印象派”,也算应景。

而向印象派的转型,他还得感谢他弟。对于色彩的运用,他们曾吵到差点反目成仇,要啥彩色的东西。

好在梵高虽然嘴硬,身体却很诚实,从素描、水彩到油画,从人物、静物到风景,还是给他目之所及加上了色彩,不仅加上了还加得特别厚,受日本风格影响也特别喜欢用紫色和黄色。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1)

不过梵高当时的造诣只能说也就那样吧。

同一赛道印象派的莫奈都财务自由了,梵高手握经销商资源一辈子也就卖出了一副画。《红色葡萄园》在1890年卖了400法郎。根据当时金块本位制,1法郎含金量为0.05895克,400法郎也就23.58g黄金。现在10000rmb。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2)

关键当时梵高的画风因为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变得“热辣滚烫”,他自成一派的画风最大的特点就是烧钱,标志性的颜料厚涂全靠提奥爱的供养。

而梵高的美好幻想也导致他热爱装潢,还要留些钱雇佣模特画肖像,于是画家的账单往往雪上加霜。

当然不管天才还是努力,艺术还是挣钱,画画的归宿对于梵高来说并不是终结,“家庭”才是他一生的心心念念。

梵高一直想要建造一所艺术家自由创作而不用担心费用的乌托邦,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黄房子”。但这里的一切,包括理想家园,也随着他的疯狂,他与高更的决裂,再次灰飞烟灭。

梵高的疯狂:遗传对抗与坚强善良

提到高更,估计很多人是从《月亮与六便士》了解。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原型就是他,我19年看完这本书就裸辞了,没看过的可以看看这位一流画家,二流商人,三流朋友,四流丈夫以及五流父亲的艺术人生。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3)

高更作为一个从金融业半路出家的画家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而印象派的莫奈也在提奥的支持下日进斗金,1891年51岁的莫奈作品销售额已达97000法郎。

很难说高更的到来到底是和梵高艺术家之间的惺惺相惜,还是对提奥这位伯乐的投桃报李。

毕竟根据梵高写给高更的信:他提出了包吃住、水电全免的优厚条件,堪称19世纪爱情公寓。

而且说高更是梵高最好的朋友也是不确切的,梵高一生之中,遇到过很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他们都曾有过短暂而愉快的交流,但总是毫无意外的,很快反目成仇。只不过高更更出名,而且出现的更晚罢了。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4)

在黄房子时期,高更的画作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此时梵高仍然一文不名。

同居初期,梵高疯狂为高更点赞、转发、收藏,将其列为特别关注,还不时催更。

这种支持嘿嘿小阿也想要一套!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5)

然而两个有个性的艺术家住在一起,单单是绘画习惯都能吵个翻天覆地。比如梵高喜欢野外作画,在灵感闪现时大刀阔斧,有着可以一气呵成画数十幅的速度.

但高更则更偏爱室内,注重积累,主张慢工出细活,画画五分钟,休息俩小时。

这样的他们,每一天都生活在冲突与矛盾里,尤其赶上坏天气,无法用画画分散精力,困在家里就只能吵架,互相攻击。1888年9月梵高画了副《献给高更的自画像》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6)

三个月后高更则画了副《画向日葵的画家》以作回应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7)

这个滤镜,就像是自拍和男朋友拍的一样。

所以高更的离开,几乎已成定局。梵高曾画过一幅《高更的椅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想画的是那个空空的位置”,那个缺席的知己。

也正是那年,梵高割下了自己的一块耳朵,并不是网传的送给了妓女,而是给了一位被狗咬伤腿在妓院干活的清洁女工,梵高以这种方式向这个和自己一样痛苦、贫穷、但洁身自好的人寻求某种认同。当然当事人瑞秋觉得这个人疯了。

小镇居民也觉得他疯了,他们签署请愿书,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

一生被嫌弃的梵高,哪怕逃离了家园,终于还是被更广泛的世界,嫌弃进了精神病院。

“我感到格格不入,就好像回到了12岁那年在寄宿学校的日子。”

而这个“疯了”的梵高在1889年画了耳朵包扎着的自画像,也画出了日后最著名的星月夜、麦田与柏树。和最后一瓶向日葵。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8)

最后在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里,故事的结尾,梵高在他热爱的麦田里举枪自尽,让他坎坷的人生如同他的《向日葵》一样,结束得轰轰烈烈。

当然梵高自杀之谜被传了这么多年,但实际上,梵高的死,和他从来无从把握的命运一样,依旧充满迷雾。

我在《梵高传》、《渴望生活-梵高传》、《梵高:化学品、危机和创造力》等书中中反复寻找对比了梵高之死。

关于梵高的自杀疑点有三

第一,是消失的证据。调查的警官自始至终没有找到那把手枪以及梵高沉重的画具,以梵高当时的情况,根本没有能力和动机扔掉手枪和画具。

第二,根据医生的报告。梵高中枪的地方是腹部而不是头部,而中枪不死之后他也没有补刀,反而走了很远的路,这样只会加重他的痛苦。同时,子弹入射角度也与通常自杀的直线路径不符。医生判断子弹应当是从较远的地方射出,远到自己无法扣动扳机的程度。

第三,在梵高短暂的人生里,经常用倾诉来对抗孤独,与家人的信件尤其是写给提奥的信,多到可以出书(事实上,真的有这本书,《亲爱的提奥——梵高传》)。然而“自杀”之后,却没有留下遗书。反而之前订购了大量颜料与生活必需物。

而在20世纪30年代,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终极学术权威约翰·雷华德在采访当地居民后,听闻了“年轻小伙子意外射中了文森特”这个版本。

其后,根据1956年和1957年关于雷内·萨克里顿的采访(同年雷内就在83岁的高龄去世了),其坦言年少纨绔的自己曾经多次对梵高进行侮辱与挑衅。并提及梵高从自己每天不离身的帆布包里偷走了枪。所以故事还有个版本是梵高在和雷内的争执中中枪。

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会逐渐浮出水面,或许也依旧会是个未解之谜。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19)

当然梵高对轻生的承认,出自他不想牵连他人。面临死亡,他选择坦然接受,恐怕他割掉半个耳朵的那个夜晚,躺在床上的他也是这么想的。

那梵高疯了吗?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疯的呢?在他因宗教而自虐的日子,已经有人喊他“疯子”。但是说他疯了也不确切,他的病症后来被推测为“癫痫”。

事实上,梵高一生都受到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困扰,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终其一生他都在跟绝望对抗,他也从没有轻易臣服于死亡。

梵高死后,他亲爱的弟弟提奥,在几个月后也进入了精神病院。他死后被葬在了梵高旁边,一同俯瞰奥威尔的麦田。 纷纷扰扰的俗世,梵高终于有了亲人的陪伴,有了自己的家园。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20)

尾声

他曾经是活在家族阴影之下的无名小卒,如今被称为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现代艺术。

他的作品曾经屡屡碰壁,终其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红色葡萄园》,而如今被收藏于各大博物馆,千金难换。

印有他画作的周边与明信片,已经成为了畅销的代言。

而翻开厚厚的西方艺术史,即便放在他那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也总能获得大师的位置。

无论过去多少年,人们对于他的喜爱不减。

但梵高是孤独的。

他曾多次陷入苦行,用自己的足迹丈量大地。他在田地间觅食,感知自然与万物生灵。

他在林间休息,常常不眠不休走上几十英里。他走入寂寂无声的星夜,也走进荒无人烟的麦田。

他走到衣衫褴褛,走到蓬头垢面,走出无人理解。

这又何尝不是他一生的写照,踽踽独行于这繁华世界。

他一生追寻梦想中的家园,一生困于那个不被偏爱的少年。

命运对他加之以苦难与误解,但他却回应以生命的热烈。

面对病痛与梦魇,在生命倒数的日子他绘制了《杏花盛开》,这是他给提奥之子的受洗礼物,当时他深处精神病院。

梵高的卑微一生 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21)

开放于早春二月的杏花对梵高来说,最能代表生命的喜悦。

对了,他的侄子也叫——文森特·梵高。

梵高成为了一种代号,代表了生命的美好。

它不是画龙点睛的妙手丹青,它不是天才与疯子的代名,它无关乎艺术与金钱,它只是那个充满热爱也希望被爱的顽皮少年。

参考文献:

《梵高传》史蒂文·奈菲,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余光中

《梵高割耳之迷》-BBC

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