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目前发展:道教传承于发展

道教是华夏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最早源于黄帝(黄帝学派托言),而道教教团的最早形式为于吉开创的太平道、及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天师道),崇拜道家老子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祭祀及巫术崇拜活动,至春秋战国时期吸收神仙方术产生了方仙道,后融合道家、阴阳家的“五行”、“阴阳”等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代中后期形成黄老道,经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改革,及元、明时期的宗派融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

道教目前发展:道教传承于发展(1)

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也积极发展。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学理论,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并将哲学家神化;但直到汉朝中后期才有教团产生。张道陵在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师道,信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与国姓相同,于是尊封老子为唐室先祖。

道教目前发展:道教传承于发展(2)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

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儒学和佛教合称“三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登圣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及行善积德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发展历史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溯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崇拜天地、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与鬼神沟通的卜筮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宗教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并与社会文化知识相分化。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可追溯最早人与鬼神沟通的占卜草筮及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的阴阳家、神仙家与此同时兴起,各种寻找神仙及“长生不老药”的活动,屡见于史书。这一时期,逐渐产生了方仙道、黄老道等初期道教思想。

道教目前发展:道教传承于发展(3)

道教徒的标志--阴阳

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西南蜀地益州(在今成都)称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从而创立了正一道(又称天师道、五斗米道)。在中原,也有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组织民众起事反抗东汉王朝(史称黄巾之乱或黄巾起义)。正一道和太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订定道教经书的主要创始人物张道陵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卜筮巫术,并与汉代所崇尚黄老道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道教的宗教形态初具。。

道教教义主要融合自道家学说。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说,无宗教形态;道教是宗教,虽奉老子为教主,庄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庄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黄帝、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目前发展:道教传承于发展(4)

也有学者指出,早在东汉之前道教已有许多宗派,以史籍所载所曰,有关张陵、张鲁的事蹪,来论述道教不创自三张父子,而《后汉书》有文于下:“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被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讨,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其贡献。”

又《三国志·张鲁传》刘宋、裴松之注引《典略》:“熹平中(熹平为汉灵帝年号,172—177年),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光和为汉灵帝年号),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米道。

道教目前发展:道教传承于发展(5)

修道士画像

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咒)。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脩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监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都习,号为监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后角被诛,脩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在《典略》这段文献的记载中,裴松之误以为张脩是张衡。姑且不论人名是否有误;但可以很清楚看出当时的教派相当多;五斗米道与太平道一样,都仅能算是道教的一个派别支流;在当时的道教,不仅仅是张陵张鲁一家而已。

而且或说张陵撰,或说张鲁撰,常以“伪伎”一语,来攻袭其他教派,可以看出当时不仅道教的派别多,还常互相攻击。又张道陵所传之经,称为正一经;而《云笈七签.卷六第四》:“《正一》者,真一为宗,大上所说。《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长虑后改易师法,故撰传录文,名曰《正一新出仪》。”由张陵的标榜“新出”,可知当时旧经旧法固多。而通常宗教都是发展到某个阶段后,才会定向分裂,成为多种不同的教派;由此可印证道教不创自张道陵。因而若以道教归属于张道陵所创不合乎于史实。因此,其他道教分支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

至南北朝,道教派别多、各派教义戒律各不相同的情况仍旧。此时期道观和佛寺都大量发展,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深,吸收了大量佛教的天文、算数、医学等学问,并开始大规模改革。北魏道士寇谦之吸收佛教轮回观、业力因果、诸天地狱等概念改革道教教义,又仿照佛教戒律和法会仪轨托文太上老君制定了道教戒律和破地狱等部分科仪,废除了“集体黄赤之术”、“交五斗米入道”、“男女合气之术”等习俗与教理。至此,道教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团体系和神仙体系,宗教形态达到成熟;北魏立道教为国教,标志着国家承认了道教为统一合法宗教,甚至到唐朝时太宗皇帝崇老子(李耳)为唐朝皇室(李姓)之祖。

然而,道教派别分立且相互时有龃龉的情况未得到根本解决。据清代道士王常月称,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处机又一次宗教改革,仿照佛教五戒、八戒,和沙弥、比丘、菩萨三坛大戒,制定了五戒、八戒,和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三坛大戒,且规定清信士必须经受戒仪式、由一名道士主持授戒才能算作道教徒。全真道自此成为佛教化最深的道教派别,其神祇体系亦吸收了佛教菩萨,这些戒律也为全道教普遍遵守。

教理和教义

道、德、三清

天师道从创宗之初,汉代张道陵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人类通过某些修炼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但是,最高信仰还是在“道”。“道”在不同的年代,显化为道教的最高神明。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按《九天生神章》记载,道教的神学理论认为,三清皆是“玄,元,始”三气所化。

道教目前发展:道教传承于发展(6)

三清

道教的教主当尊太上老君。有人昧于史实,称道教教主是张道陵。然而道教主流认为教主向来为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代表道,上清灵宝天尊代表经,太清道德天尊代表师,道经师为道教三宝,反观道教经典中,玉清与上清一直是神化概念,并未入世,唯有太清入世传道,就此而言道教教主自然是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无为、长生、修仙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虚心实腹”、“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等等。

道家视生死为一,道教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讲修炼仙道,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彼此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而加以发挥。此外,它也以道为本体统摄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中医、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内容。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也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与宗教或有莫大联系。如闻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个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虽则形式上尽可截然不同。这个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们可暂称为古道教。”

另外,道教某些人所谓长生不老,追求成仙、神通之类,而老子并未言及。道教内部的思想本身就很复杂,各派别之间也有相互龃龉的情况,也不是所有都追求长生不老,追求成仙、神通之类。

道教人物列表

下面是道教历史上出现的知名人物的一个列表。请注意,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其人的。关于道教所信仰的神仙,请参看道教神祇列表。

古代

  • 老子,约公元前600年
  • 列御寇,约公元前400年
  • 历代张天师
  • 魏伯阳
  • 于吉
  • 左慈
  • 宫崇
  • 张角
  • 葛洪,公元284至364年
  • 魏华存
  • 许逊
  • 寇谦之
  • 陆修静
  • 陶弘景
  • 孙思邈
  • 司马承祯
  • 吕洞宾
  • 陈抟,公元871至989年
  • 曾慥
  • 施肩吾
  • 王文卿
  • 张伯端
  • 王重阳
  • 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 白玉蟾
  • 张三丰
  • 伍守阳
  • 柳华阳
  • 黄初平
  • 林默
  • 陈靖姑
  • 陈守元
  • 林灵素
  • 冷谦
  • 陆西星
  • 刘一明
  • 李淳风
  • 朱思本
  • 袁天罡

近现代

陈撄宁

  • 易心莹
  • 闵智亭
  • 傅圆天
  • 张源先
  • 陈鼓应
  • 胡孚琛
神仙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道教的最高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

道教先人认为天庭有玉皇大帝统治万神,地狱和海中世界各有其主的概念,地府与海洋作为天庭的附属,而天、地、海三个区域的主神即三官大帝。道教也发展出了阎罗地府和龙王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功曹使者、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等[,并吸收了古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信奉的神仙谱系极为繁杂。

道教目前发展:道教传承于发展(7)

《太平经》中“神仙”分为六等,张君房《云笈七笺》道书中“神仙”分为十个等级,以道书来说,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最高为“三清”、“四御”,最低为“城隍”、“土地”。这是经过长期演化才逐渐定型的。如妈祖、关帝、岳王、双忠等,本为民间的豪杰英烈,因为民间信仰而纳入道教的神仙。道教早期虽然不供神像,但为了传播方便而开始塑造神像供奉,在大型道教宫观中,必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阁”)以及“四御殿”,至于其他神仙,则根据道观之历史、地理特点而不尽相同,并合祀“三清”神像。此外,道教先人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如三尸神与庚申信仰。

教派

道教目前发展:道教传承于发展(8)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历史上有正一道(祖师张道陵)、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全真南宗(祖师张伯端)、真大宗(祖师张清志)、太一宗(祖师莫洞一)五大宗之分法,与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近现代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为:

  • 积善(积善派):主张行善施仁,累积功德,安己利人,达到天人相感为目的。
  • 经典(妙真道):主要为研究道教典籍,阐释玄学哲理,推究天人奥秘。
  • 丹鼎(金丹派):主张经由性命双修、服食辟谷等方式,达到超凡入圣、羽化登仙目的,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 符箓(符录派):主要以进行飞符演法(符咒)、斋醮祈禳、拜章礼斗,以治病除煞、济人度鬼为目的。
  • 占验(占验派):主要修为以探究命、卜、相与五行数术、预测吉凶祸福,以趋吉避凶为目的。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

  1.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阁皂宗、闾山派、六壬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2. 全真道:源于锺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随山派、崳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3.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蒙元以后逐渐衰微,逐渐归并到全真道中。
  4. 太一道:金朝时由卫州(即今河南淇县)人萧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5.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6.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在隋朝到初、盛唐、宋时成为当时道教的主要派别,传道范围也从南方延伸到了北方。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供奉三茅真君。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二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二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另外据教内所传典籍,应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个教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