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基本知识(马说重点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三、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四、重点字词解释

(一)通假字

1.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祇”,只是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

“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

“材”通“才”,才华

(二)古今异义

1.一食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也许,或许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今义:动词,联系两种事物,表

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

3.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4.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使安定

(三)一词多义

1.策:之不以其道 。 鞭打,动词

而临之。 马鞭,名词

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名词

安求其千里也。 能够,动词

3.以:不千里称也 。 用,介词

策之不其道 。 按照,介词

战 。 凭、靠,介词

物喜,不以己悲 。 因为,介词

4.其:鸣之而不能通意。 它,代指千里马,代词

真无马邪 。 表推测、反问语气,难道,副词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一端 。 其中的,代词

5.或:一食尽粟一石。 有时,副词

异二者之为。 或许,副词

(四)词类活用

1.一食或粟一石

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吃完

2.才不外见

形容词“美”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3.之不以其道

名词“策”用作动词,鞭打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不以千里称也。

动词“称”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指“马”

2.倒装句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为“马”的定语

马说基本知识(马说重点知识点)(1)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翻译和常考题型见下期,如有需要请添加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