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没有打下缅甸(大清帝国与贡榜王朝的终极对决)
第三次征缅战争再次失利,大清帝国还搭上了一代名将明瑞,“十全老人”乾隆的面子缅甸连续打了三次脸,无论如何乾隆也要跟缅甸死磕到底了。虽然缅甸三次都取胜,但也着实被清军特别是清军精锐的八旗兵彪悍的战斗力震撼,而大清帝国的国力更是缅甸不能比拟的,于是缅甸几次主动向大清求和,特别是在第三次清缅战争后,将俘虏的清军释放,并归还明瑞的遗体以释放与大清修好的善意。
面对缅甸释放的善意,乾隆直接无视,这倒不是乾隆好大喜功,因为乾隆有深层次的考虑,当时缅甸已经掌握了大半个中南半岛,如果放任不管,缅甸将会整合整个中南半岛,届时将会对大清帝国的西南边境形成巨大的威胁,为了中南半岛的均势平衡,乾隆自然不会看着缅甸做大,其实就算没有明瑞战死,乾隆也不会放过缅甸,这是地缘战略使然。
乾隆决定毕其功于一役,一战解决缅甸问题。乾隆以军机大臣傅恒为征缅总指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阿里衮、阿桂、舒赫德、鄂宁俱是八旗悍将,如此规模堪称乾隆朝全明星阵容,即便是平定准噶尔汗国也没有这么大的动静。除了改组新的征缅军事指挥班子,乾隆还抽调了1500名索伦兵(由索伦悍将海兰察指挥)、3000名藤牌兵,后来又加派3000名八旗兵、2000名台湾水师从征。
乾隆赐予傅恒节制云贵川三省的驻军的大权,总兵力4万余人,可谓精锐毕至。同时,乾隆吸取前三次征缅战争清军受困后勤的短板,乾隆征发了20万名民夫保障清军作战部队的后勤供应。与此同时,乾隆还移文暹罗,邀请暹罗(泰国)共击缅甸。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八月,傅恒率军突入缅甸,因为连年战争,缅北地区已经被打的一片稀巴烂,再加上强军彪悍的野战实力,清军很快推进到缅甸的老官屯大寨(新街附近)。
老官屯大寨是缅甸最后的屏障,也是缅甸苦心修筑的堡垒,极为坚固,寨内有缅军十余万人防守,为了守住老官屯,缅王孟驳还撤回了攻打暹罗的缅军,暹罗也得以趁机复国。老官屯之战成为了清缅战争最关键、最艰苦的一战。老官屯之战中,海兰察再一次为缅军上演了什么叫“索伦之刃”,海兰察以1500索伦兵打垮7000缅军精锐,斩首3000余级,彻底打掉了缅军野战的勇气,此后再也不敢与清军野战,只得依托堡垒防守。
之后,阿桂在前线铸造5000斤的重炮,日夜轰击老官屯大寨,缅军在野战打不过,防守守不下的情况下,不等缅王孟驳的指示,与清军求和。缅王孟驳后来也只能默认既定事实,毕竟实在打不过清军。
根据约定,缅甸对大清称臣;将明朝万历年间侵占的孟养、木邦、蛮暮等土司(西双版纳一带),归还大清帝国;释放所有清军战俘。第四次征缅战争结束。
四次征缅战争,严重打击了缅甸的国力,暹罗也得以复国,不可一世的缅甸贡榜王朝实力大衰,中南半岛重新恢复了和平,大清帝国重新确立了自己主导的中南半岛藩属国体系,当时中南半岛上三大主要势力,缅甸、暹罗、安南(越南)全部对大清称臣,共同尊奉大清,直到100多年后英法势力介入中南半岛,大清帝国的势力才逐渐退出中南半岛,大清(包括后来的民国)的西南边境再无宁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