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最美护河员(近300部江苏原创唱响运河之歌)

水利部最美护河员(近300部江苏原创唱响运河之歌)(1)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128期)

【视点】

【繁花】

【新潮】

【视点】

留住运河记忆 传承运河精神

江苏近300部原创作品唱响运河之歌

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既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重点,近年来,江苏运河题材文艺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艺术家们纷纷走出画室,走出书斋,走进大运河,用心、用情讲述运河故事,传承千年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将大运河的“爱与美”栩栩如生呈现在舞台、纸墨之上,运河独有的精神力量也在不断生长。

千年运河,借由文艺表达奔涌而来

歌剧《运之河》、大型交响合唱《大运河》、舞剧《千年运河》、实景演出《运河四季》、美术《运河盛景》、小品《运河人家》、微电影《爱在运河边》……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一台台演出,定格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江苏故事。

江苏是大运河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如何将“大运河”这一恢弘的题材转换成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

省演艺集团近年来打造了歌剧《运之河》、歌舞剧《水韵书香》、国风音乐会《听·见运河》、交响组歌《大运河畅想》等一系列舞台艺术作品,形成了大运河题材的创作矩阵。来自淮安的舞蹈《悠悠运河情》,以“运河号子”为元素,通过一位老纤夫的回忆,展现出运河人民勤劳朴实、勇于拼搏的精神。而扬剧《三江口》则把镜头对准1842年,当英国军舰的炮口对准了位于运河入江口处的十二圩古镇时,运河儿女保家卫国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省文旅厅组织创作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气韵生动,这幅长135米、高3米的长卷,将穿越2500年、纵贯6400里的运河壮丽景象尽收眼底,在画中你可以一览窑湾古镇、淮安水上立交、高邮镇国寺塔、无锡清名桥等的运河繁华。

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第一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填补了“中国大运河无通志”的空白。“这本志书共9卷11册、1400万字,历时8年编纂完成,集结了邹逸麟、赵世瑜、张廷皓、张英聘、李孝聪、李泉、王云等100多位专家学者。”中国运河出版中心主任胡久良介绍说,该志书全面记述中国运河的河道变迁、水利工程、运营管理、漕运通航、沿线重点城镇、社会文化现象、重要历史人物等,在学术界、出版界以及国际上形成了热烈反响。

江阴籍作家夏坚勇的历史散文《大运河传》获“五个一工程”奖,出生于连云港的作家徐则臣凭借运河题材小说《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如何用艺术展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近年来,江苏各地齐发力,精心打造运河题材精品力作,已完成或正在推进中的大运河题材作品近300部,涵盖舞台艺术、广播影视、文学出版、美术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千年运河,借由文艺表达正奔涌而来。

挖掘运河文脉,留住运河记忆

由省演艺集团创排的原创歌剧《运之河》,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主旨,客观还原隋炀帝开掘大运河的历史功过,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该剧在世界各地巡演,曾有过演员谢幕10次的高光时刻,成为一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运河文化名片。

“运河一直陪伴我成长,成为一条不断引领我前行的河。”省演艺集团青年男中音歌唱家仝濛告诉记者,2014年参演《运之河》时,他才25岁,第一次演歌剧。在与戴玉强、殷秀梅等名家同台演出的过程中,他汲取到更多营养,从B角、配角逐步成长为主要角色,一步步在舞台上“立”起来。2020年紫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当他站在百人乐队前高歌《大运河》时,他的内心百感交集。他庆幸自己作为青年演员能遇到大运河如此重大的题材,他也从大运河的艺术演绎中看到了它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大运河是一条生活之河,更是一条历史之河,记忆之河。

无锡市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千年运河》,通过讲述春秋时期开挖邗沟时发生的一段“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运河两岸人民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古今双人舞唯美动情又扣人心弦,乐声时而悠扬唯美时而悲壮磅礴,结尾处,开凿运河的工匠们坐在舞台边缘,想象着千年后运河两岸的模样,此时背景出现高楼林立、物阜民丰的画面,那一番古今遥望,让人回味无穷。

不仅以历史关照现实,也要从现实回望历史。

苏州市歌舞剧院倾情打造的大型原创舞剧《河》,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女人、船与河的时空穿越,抽象与写实切换,将舞蹈巧妙地与音乐、布景完美融合,多角度、多空间讲述了一段关于女人、船、河、生命、命运的故事。全剧饱含生命张力,勾勒出人、河、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堪称一部“水上牡丹亭”。

大运河沿线名人荟萃,更成为书写大运河的丰富素材。苏州创排的芭蕾舞剧《唐寅》,在深入走进唐寅的人生后,观众会发现唐寅并不只是“唐寅”,他代表的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一种人文现象;常州用话剧《周有光》讲述大运河孕育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传奇一生;扬州打造的舞剧《朱自清》摘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先生的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在新时代更具现实意义。不少文艺创作更从解读非遗入手,走进运河的古今生活。比如兴化的歌曲《吉船下水》,以国家级非遗兴化木船制造技艺为创作元素,苏州吴中区的歌曲《城南花已开》中,我们可以听到宝带桥、缂丝、团扇等文化遗产元素,泰州湖润乡土文化艺术团带来的歌曲《远去的吆喝声》,则以曾经活跃在水乡的匠人们的“吆喝”声为主线,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根植运河精神,讲好运河故事

千年运河,如何让它“活”在当下,流向未来?

江苏艺术家纷纷走出画室、走出书斋,深入运河沿线城市,走进运河人家,走近运河生活,体会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2018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画说运河——江苏美术家采风写生创作展”,汇集了省内极具实力的老中青三代共计70位美术家,其中年龄最长的79岁,最小的25岁。他们兵分三路,奔赴大运河沿线11个城市采风写生,感受运河两岸的历史变迁,体会运河水域的文化内涵。

领衔《中国大运河史诗》创作的著名画家秦剑铭年届八旬,却在团队写生之前提前“巡河”,考察成果为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不少画过运河甚至住在运河边,但大家都把采风和写生当作艺术源泉,单独走、分组走,把运河跑了好几趟,在把握运河全线、全貌的基础上,再着手提炼各部分的创作理念、画面布局和笔墨风格。

讲好运河故事,传递运河精神,一批聚焦新时代运河故事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苏州弹词《悠悠运河情》以小组唱的形式表现了大运河常州段的美丽景色;曲艺《运河号角》聚焦大运河畔徐州马家庄的发展;获得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小戏类优秀节目奖的小扬剧《“河”约》直面的则是千年运河将要改造,两岸居民如何面对搬迁的故事;新华日报启动“千问千寻大运河”系列专题纪录片项目,以小切口、讲故事的方式,展现运河之美、运河之魅。

如何挖掘新时代的运河精神,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大运河审美?

著名作曲家唐建平认为,“大运河连通了黄河,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它连通了长江,让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贯穿其中;它连通了淮河、海河,带去了富足……”所以,在合唱交响曲《大运河》中,他用“天下之水,千里流波”这八个字来阐述大运河在精神文化上的价值。

2020年8月,长三角作家联合开展大运河文化主题创作采访活动,以新沂窑湾古镇为起点,而后由徐州南下,一路经宿迁、淮安、扬州、镇江、苏州,最终抵达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杭州。用脚步丈量运河华章,让著名文学评论家汪政有了新的思考:“如何书写‘新大运河文学’?我们可能要调整单一的姿态,在凝望历史的同时写出大运河的现在,在书写这一伟大遗产前世的同时写出它的今生,而大运河的今生更能显示作为历史的当代意义。”

“大运河像一条国画中的线,缓缓向前,为大地创造了线条的内容,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大运河,“今天,艺术家们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让我们仿若置身于运河母亲的怀抱,也体现了江苏在新时代的艺术新创造。”

希望江苏丰富的运河题材创作,能成为江苏主题创作谱系中一个鲜明的亮点,希望江苏艺术家们的创作与思考,就像运河之水奔腾向前,永不停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繁花】

一笔一画,献给运河的情诗

孙晓云向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捐赠书法《运河颂》

6月16日,位于扬州三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馆,一时间,举国目光辐辏于此。开馆仪式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创作并捐赠的书法作品《运河颂》,久久地攫住了人们的目光。用俊逸饱满、端庄大气的行书字体,一笔一划书写古人留下的运河篇章——这件《运河颂》,是一位当代杰出书家献给运河的款款深情。

捐赠前夕,记者就来到位于省美术馆的孙晓云主席办公室,期待先睹为快。工作人员将《运河颂》放在光洁的地板上小心地摊开。这幅长4.34米、宽0.585cm的卷轴,主体部分以灰色宣纸为底,娟秀字体如运河之水徐徐流淌其上;厚重古朴的“运河颂”三个大字,特意写在黄色宣纸上,显得磅礴大气;卷轴两端还使用了黛色绫质“隔界”,细看可以发现细密旖旎的波纹图案。“看起来还不错吧?从配色到装裱,都是我精心设计的。”孙晓云的话里,透着些自豪,更多的是“捧”出这件作品时的忐忑和谦卑。

这件《运河颂》,脱胎于孙晓云即将推出的同名新书。近年来,孙晓云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传统文化传承上,《运河颂》是她和老搭档——中国辞赋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许结的又一次联袂合作。许结从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共撷取了60篇运河题材诗文,由孙晓云书写,编成图书版《运河颂》;此次为庆祝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落成,孙晓云又特意精心选取了5篇进行书写:唐代杜牧的《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铺展开“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的运河风光;宋代杨万里的《过奔牛闸》,记录下“一行二十四楼船,相随过闸如鱼贯”的河运盛景;元代傅若金的《直沽口》中,“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之咏,和明代李东阳《天津八景·吴粳万艘》中的“长江西上接天津,万舰吴粳入贡新”,成为大运河脉通南北、促进交流的生动写照;清代蒲松龄《泛邵伯湖》,定格了“夕阳光翻玛瑙瓮,片帆影射琉璃堆”的绝美一刹……五首诗歌,五幕图景,拼接成千年运河不断生长流淌的壮美画卷。

“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为大运河挖下了第一锹,扬州由此成为2500年大运河的‘生长原点’。以笔墨礼赞运河,可以说是我们江苏书法家义不容辞的使命。”孙晓云感叹,“没有大运河,哪有今日江南的繁荣富庶?哪有这么多璀璨的文化哺育我们的成长?运河给我们带来持久的太平、安宁和自豪,作为一位书法家,我唯有以一笔一划,深情地赞颂她。”

今年7月,孙晓云将携新书《运河颂》参加第11届江苏书展,向更多人讲述运河故事。这也是她第11次如期“赴约”——围着孙晓云等待签售的读者“长龙”,早已成为书展上最靓丽的风景。“看到这么多人排队等我签书,这对我来讲是最大的肯定。什么叫人民欢迎、什么叫接地气,我全能体会得到。”孙晓云深情地说,“我现在总有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的视力和手的控制力都在不可避免地下降,我还能写多久呢?我唯有抓住眼下的一分一秒,少一些应酬和玩乐,多一些在案头的静心书写,才能在‘书以载道’的路上继续向前走,讲好运河故事,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也把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新潮】

那年,我在南泥湾当老师

文/王颖

5月中旬,我参加了一个晋陕旅游团,线路中有一个点是延安市甘泉县雨岔大峡谷,离我当年插队的南泥湾公社大概70多公里。那天游览完回到甘泉县城时已是傍晚,刚走下旅游大巴,一群年过半百的陕北婆姨激动地喊着“王老师”,纷纷围拢过来:“王老师,这么多年你不回来,想得我们常常掉眼泪呢!”惊喜、意外、激动,时间仿佛一下子回到40多年前……

1975年11月,我和另外14位年龄相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作为南京市首批赴延安插队的知识青年,来到了当时的延安市南泥湾公社三台庄大队插队。在我们去之前,庄里还有一个北京知青高红十,她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也是当年火遍全国的长诗《理想之歌》的四个执笔者之一;从部队复员不回北京,却要求到南泥湾插队的高干子弟卢江天;还有一个是延安本地知青。就这样,我们18个人组成了一个知青小组,住在大队箍的石窑里。石窑一共十来孔,知青吃住用6孔,其他大部分都是三台庄小学的校舍。插队第二年,大队党支部给我们分了工,有的当赤脚医生,有的分管试验田,有的当记工员,有的当放映员,有的当饲养员,有的管机房,我和另一名知青就当了小学老师。我和山村娃娃们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故事就此开篇。

“王老师,您还记得吧,我们会看钟表,还是您教的呢。之前我们谁也没见过钟表,您每天用自己戴的手表教我们看时间。”墩儿过来拉着我的手说。香儿不由分说抢过我的背包:“王老师,我在小区里跳广场舞,大家都说你怎么学得快又跳得好?我就跟他们说,以前有个南京知青给我们当老师,她经常教我们唱歌跳舞,那时我们可开心了!”

是啊!那个时候,我们真的很开心。尽管饥饱无常,我们知青灶上也经常“糠菜团子就是粮”。读书的娃娃们更苦,家里有点干粮都留给下地干活的人吃了,娃娃们就喝些玉米面苦菜糊糊。饿得不行了,就在窑洞外哭,不敢叫家里大人看见。我有时就把知青灶上没吃完的糠窝窝拿去送给他们。可今天这些当年的娃娃们却说我们那时真开心,穷有穷的开心啊!下了课,我和娃娃们一起唱歌跳舞,给他们讲故事,背古诗,给小子们理发,给女子们编辫子。跟他们一起到对面山上背柴,到垴(山岗、丘陵较平的顶部)畔下去挖苦苦菜,再一路唱着歌回来。晚饭后,我会按之前的约定去娃娃家串门——王老师,今晚来我家,我妈给你留了新玉米;王老师,晚上来哦,我叫我妈给你炒瓜子;王老师,我家新酿的米酒差不多了,你先来尝尝哦……

说起陕北娃娃对我的好,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印象最深的有几件事。陕北过年一定要吃扁食,扁食就是饺子。平时吃糠咽菜,玉米面都是好东西,一年到头才能吃上这么一次用白面包的饺子,那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凡留在庄子里过年的知青,都会被老乡请去家里一起吃扁食。当地风俗,一般都是包羊肉扁食,乡亲们认为羊肉比猪肉好吃,天冷吃了还御寒。偏我是不吃羊肉的,为了让我到他们家去吃扁食,很多娃娃就鼓动家里包猪肉扁食,想把我拉去他们家过年。那年春节,天特别冷,我赖在炕上不想起来。一会儿就听见外面有动静,好像是一群娃娃在我门口吵架,我赶紧爬起来,穿衣开门。出去一看外面围了好多娃娃,一见我出门全都上来啦,有的娃娃哭了,一定要把我拉去他们家。一个说,我跟王老师早就说好哒。另一个说,王老师阳历年就答应过年到我家的……没办法,只好跟他们说我每家都去。从早吃到晚,才算把这场风波平息下去了。很好玩的是,我在这家吃,其他几家的娃娃就在门口等着,生怕我吃完了就跑回去了。

有个叫焕章的娃娃,很调皮。他爸爸是我们庄上的拖拉机手,有点文化。他特意把焕章领到我面前跟我说,王老师,娃娃就交给你了,要打要骂都可以,只要你把他给教好了。陕北人再怎么苦再怎么难,娃再怎么调皮捣蛋,都不会打的,但却说我可以打。焕章很争气,学习成绩越来越好,终于有一次他考试得了双百分。我特别高兴,好好表扬了他。过了几天,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个铅笔盒,我当时没在意,以为是哪个老师随手放的。过了两天,焕章悄悄问我,王老师,樱桃好吃吗?我愣了一下,他说放在孙悟空图案的笔盒里的啊!我顿时想到了桌上的笔盒,赶紧打开,发现里面的樱桃都烂了,铁皮盒盖上还出现了锈斑。我现在还忘不了焕章当时难过的表情。后来他爸告诉我,焕章每次到公社供销社,都去看那个有孙悟空大闹天宫图案的铅笔盒,鼻子压在玻璃上,每次都看得不想走。我就跟他讲,等你考了双百分我就买给你,结果他真的考了双百分,我就去公社买给他。他呢,跑到对面山上摘了好多樱桃,挑了最大最红的放在笔盒里送给你……

当年的娃娃们今天依然对我很好。晋陕旅游我没有告诉她们,她们中最小的毛娃,现在是延安一所小学的老师,她在朋友圈看到了我的行踪,不声不响带着能约上的同学,开车近一个小时,到甘泉来看我,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宾馆里稍微聊了一会儿,她们就拉我去吃饭,点的都是我插队的时候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东西。什么洋芋抹抹,洋芋擦擦,还有米酒啊,油糕油馍馍……端起米酒,身材小小的三娃领头唱起了陕北道情,“热腾腾的米酒端上桌……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三娃读书时特聪明,学习很好。“王老师,记得那个时候你教我们写作文,我到现在都很爱写作,我写些东西边上的人都说挺好的。”其实,那时我教的娃娃们都非常聪明,唱歌跳舞诗朗诵一教就会,还特别喜欢动脑筋提问题:自来水怎么来的?火车怎么开的?飞机为什么掉不下来……

我问她们,你们的孩子都怎么样啊?她们说了一句让我特别感动的话:王老师,我们没有成为你,现在,我们的孩子都成为你了。原来,她们的孩子有的在延安、西安,还有的在北京当老师。我真为她们高兴。

吃完饭,她们突然说:王老师,我们再玩一次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吧。我瞬间愣住了。她们说,不是你当年教我们的吗?那个时候你教我们好多游戏啊!跳皮筋,跳房子,丢沙袋,丢手绢……她们一说我想起来了。那个时候,这些山里的娃娃实在没什么玩儿的,我南京的一个同学在街道修车铺工作,她把废的自行车胎剪成两卷长长的皮筋寄给我。在丝织厂工作的同学,听说我经常带孩子们排节目,就买了次品丝绸锁好边给我寄来,给孩子当扎辫子的绸带子。出去联欢,十里八乡的孩子们都可羡慕我们庄上的娃娃了。我更多的同学把书啊,本子啊,笔呀橡皮呀寄给我,因为我告诉他们,这里的娃娃珍惜每张纸,铅笔写完了钢笔写,钢笔写完了毛笔写……

做完游戏,她们在夜色里驱车回延安了。第二天,旅游团的小领队问我:“她们说是你的学生,我就想问一下,她们是你上网课的学生吗?”我一听就笑了:“她们是我46年前在延安南泥湾插队时的学生,那时候她们还是娃娃,现在都已经是奶奶了。”

分手时我答应了我的学生们,今年,一定要回南泥湾看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