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屠马阵(八马一驴河北广宗)
表演者们有的骑着“毛驴”,有的骑着“大马”,在场地上不时按照排兵布阵的方式,操队演练表演,频临失传的民间技艺“跑竹马”。 贺相佳 摄
中新网邢台7月5日电 (张鹏翔 李铁锤 赵昊)在河北广宗县后旧店村,每逢农闲时和节庆日,当地村民总会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载歌载舞,拉起唱腔,以此庆祝。这项流传悠久的民间娱乐活动,名为“跑竹马”。2009年,“跑竹马”被列为河北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5日,在后旧店村前广场上,随着乐器声响起,九个表演者有的骑着“毛驴”,有的骑着“大马”,他们扮成花脸的程咬金、黄脸的秦琼、黑脸的尉迟恭……边唱边舞,在场地上不时按照排兵布阵的方式,操队演练,或放马驰骋,奔跑厮杀,仿佛使人穿越时空置身于古战场。这就是广宗县后旧店村村民在表演频临失传的民间技艺“跑竹马”。
舞者们上半身表演骑马者在马上的各种姿态表情,下半身模仿马的各种神态动作,舞出人、马完全不同的旋律、特点及性格。马上的人作催马驰骋姿态,而跑马姿势有前踢、后蹬、失蹄和蹲步,时而急驰,时而缓行,细腻的舞姿,更是惟妙惟肖,变化无穷。
表演者骑着的“大马”和“毛驴”,并非真的,而是表演者们以竹马为道具,这些竹马一直是村民自制的。最早是仿照马身的模样,用大、小竹篾子编绑成马的身架,脊背中空。用棉纸一层一层地在竹篾子编制的马的身架上糊裱。再用纸浆糊成马头样,用线麻制作成马尾,树根做成马耳。将以上部件涂上不同的颜色并加以固定即成马的形状。因其骨架为竹篾子制成,故称竹马。表演者在表演时,跳入马脊背的中空处,将其跨起,穿上古戏装,人就如同骑在马背上一样。
“跑竹马”第十三代传承人张付喜称,竹马戏又称竹马舞,俗称跑竹马。创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竹马戏所表现的故事情节源于唐朝初期。相传程咬金率军平定叛乱,大获胜利,归来途中,遇一开阔地休息时,高兴之余演练了一套骑马作战的阵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些英雄,期盼社会太平,安居乐业,就精心编制了竹马戏。
如今,广宗跑竹马所表现的剧情仍以《隋唐演义》中瓦岗英雄抗暴济贫的故事为依托,以程咬金为首的9位主要人物形象为背景,以戏曲舞蹈的形式为手法,通过“程咬金”诙谐有趣地进行舞蹈表演、“罗成”高亢优雅的唱腔、“秦琼”字正腔圆的道白等形式,将瓦岗寨众英雄凯旋归营、摆酒庆功、欢快和谐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宗跑竹马为“八马一驴”,它用于节日庆典、红白喜事等场合,场地表演和舞台表演均可。表演者以竹马为道具,按照设计好的14种步伐和套路,沿着一定的图形阵法边演边走,配以吹打乐器以及浑圆的唱腔、生动的台词,随着笙笛唢呐、鼓锣镲钹等乐器的伴奏,载歌载舞,场面威武壮观,煞是热闹。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宗民间表演者不断给跑竹马这一传统娱乐形式赋予新的内容,使之焕发出了新的艺术青春。
广宗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夏德波说,广宗县跑竹马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融入了当地民间舞蹈、戏曲、武术、杂技等多种表演技艺和技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更是邢台市颇具影响力的民间娱乐活动。近年来,为保护、传承好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在广宗县政府的支持下,广宗跑竹马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古老的活动从此得以保护。
“这几年村里有些年轻人对跑竹马开始感兴趣,不少‘80后’的小伙子拜师学艺。”张付喜说,跑竹马代代相传,目前已传至第十七代,年纪最小的今年30岁。如今表演队伍逐渐壮大,多次参加市、县民间艺术节各种文化活动,为助推该艺术形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