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插画人物(TO北京事儿画说北京话)

北京文化插画人物(TO北京事儿画说北京话)(1)

揿头拍子

对话设计/黄哲 绘画/赵颖

甲:一边是毕业生集体失业,一边是单位招不上合适的人,两头愁人真要命!

乙:谁让咱这全社会教育失败呢,培养的全是拿着文凭的揿头拍子。搁你你爱用啊?

刘心武《小墩子》里有句“一个人做事,应该看看人家,看看自己;揿头拍子办事是不行的。”“揿头拍子”指的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所谓拍子,其实是排子的讹写:即活动房屋。正常的拍子和正房一样,座北朝南、前高后低呈抬头状;但搭在路南的倒座拍子就成低头的了,所谓揿头,是低头的文言叫法。

那朝北不就也抬头了吗?别忘了,和房子不一样,拍子没有门窗,即便搭在路南,头也须得朝南,不然就北京这气候,就该见天儿喝西北风了。因为对着大街的是屁股,永远只能向里看,全称“揿头拍子头朝里”,所以揿头拍子里开的,都是没法吆喝的买卖,比如卖药或丧葬用品的。

递葛

对话设计/黄哲 绘画/赵颖

甲:你说这美国日本叫板咱倒是不含糊,怎么越南菲律宾递葛反而没动静了呢?不懂。

乙:这就好比熊孩子犯浑,要么攒足了揍一顿管够,天天跟他打架就是你大人丢份了。

几年前雪村的电影处女作《新街口》几乎没人记得了,但那句台词却深入人心:“递牙者速掰之,递葛者必抽之。”“葛”在古汉语中作名词,指荆棘,那玩意拿着扎手,在老北京话里指有个性到让别人不舒服,的确形象贴切。至于“递葛”,这句兴于文革的新北京话,指的是冒犯、挑衅,不过也不难想明白:你把“刺儿条”给人家递过去,可不就是找抽吗?至于递牙,算作递葛的衍生加强版:递葛是挑衅,递牙就是咬人了,后果自然比找抽更严重:满地找牙。

这俩词儿一般特指下属、晚辈或弱小者对上级、长辈或强者的冒犯、挑衅行为,旗鼓相当者算是“叫板”或是“来劲”,不能称为递葛。当然,熟悉的朋友之间也会逗“你小子跟我递葛是吧?”这里递葛就变成了贱招的意味,当然,潜台词就是“爷比你身份地位更高”,既然熟不讲理,占听者的便宜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京文化插画人物(TO北京事儿画说北京话)(2)

哈喇

对话设计/黄哲 绘画/赵颖

丈夫:“舌尖2”太可气了,害人大半夜狂流哈喇子。馋得我把编导哈喇了的心都有了。

妻子:这怎么话儿说的。别急,来点剩饭垫补垫补,就是搁的有点久,别嫌有股哈喇味儿啊!

“哈喇(lá)子流下三千尺,一摸兜儿里没带钱。”如今不知道这哈喇子是指口水的人怕是不多。这词儿的大本营不光是北京,还有东北的白山黑水。不难推测,此乃从满语中来。准确地说,是“哈喇”这个满语词的汉语音译,加上“子”这一后缀。但很多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这两字其实是可以单用的。

含油脂的食物如肉类、点心,遇上高温或放的时间过长会因为变质而散发出一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恶心味道。如叶广芩《风也萧萧雨也萧萧》,“舅太太这块萨其马,说是出自桂英斋,但不知搁了多少年头,那股哈喇(la)味儿能冲人一跟头”,足见其威力。此类食品变质了,也可以称其哈喇了。

但哈喇二字广见于北京的民间文学,可以从民国上溯到元代。那会儿的意思是砍头、杀人。想想影视作品里拔刀出鞘什么动静?这元代的拟声词还挺形象。只是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这么血腥的意思更是濒临灭绝了。

北京文化插画人物(TO北京事儿画说北京话)(3)

汤事儿

对话设计/黄哲 绘画/赵颖

老太:新建商品房平均寿命才二三十年?这么汤事儿,真不如咱家这小平房牢靠啊。

老头:看来规定产权70年不是汤事儿,太靠谱啦——都甭等您还完贷,就得挪窝了。

汤事儿叫个什么事儿?首先指“汤儿泡饭”一样的事:你说它是饭吧,不扛饿;你说它是汤吧,不进味,看着是那么回事,却有害健康——翻译成白话就是出工不出力、敷衍了事。再有个含义约等于“和稀泥”:遇上棘手问题搞不定?先含糊其辞对付着,时间一长,早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少人是通过《我这一辈子》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知道这词儿的,何冰饰演的赵二堪称“汤事儿”代言人:“哥哥哎,现在这世道,您就记住俩字:汤事儿。”所以他吃香喝辣、风流快活,而福海正是不愿汤事儿,到老不得烟儿抽。

老舍给他的主人公供职的、专善汤事儿的警察局取了个名:糊弄局。古往今来,老百姓最恨的是这些权力在手的“糊弄局”有事没事的汤事儿:你为自己捞点汤汤水水咱都忍了,可咱火烧眉毛甚至人命关天了你还汤事儿,早晚让你拿干货还本付息,赵二们的下场就是明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