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淮阴侯列传解析(史记淮阴侯列传五)

书接上文。前面我们讲到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兵出汉中,还定三秦,攻取魏代,正式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刘邦把韩信攻取魏、代的精兵都调往荥阳的同时,还让韩信带领老弱病残以及刚招募的新兵攻打强大的赵国,面对这场力量悬殊的硬仗,韩信依旧从容不迫。

一、赵国准备

赵王歇、代王陈余听说韩信要带兵经过井陉攻打赵国之后,率领二十万大军,驻扎在井陉口准备迎战。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解析(史记淮阴侯列传五)(1)

二、李左车建议

此时,赵国广武君李左车为陈余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汉军优势

现在的汉军在韩信的率领之下,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豹,擒获了代国国相夏说,在阏与大败代国军队,再加上有熟悉赵国风土人情的张耳为辅佐,想趁机攻取赵国,这正是汉军乘胜千里远征,这样的兵锋是不可抵挡的。

2.汉军劣势

他们如此远征,粮草供给必然跟不上,他们的军士一定吃不饱,睡不好,战斗力肯定会有所下降。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解析(史记淮阴侯列传五)(2)

3.井陉地势

如今汉军要通过井陉攻打赵国,而井陉这个地方的道路,车马不能并行通过,非常狭窄,这样的道路绵延几百里。汉军要通过这里,为了避免行军途中发生意外,只能把粮草辎重安排在作战部队的后面。

4.作战计划

针对以上形势,李左车建议,让他自己率领三万人,从小路出发,攻击韩信的部队,断绝他的先锋部队和辎重部队的联系;同时,陈余率领大军正面御敌,深沟高垒,不要与韩信作战。这样,韩信的部队往前,赵国不与之作战;往后,李左车断其归路。汉军进退两难,而且前锋部队没有粮草供给,这样不出十天的时间,韩信、张耳的人头就能轻而易举地拿到手了。

5.郑重警告

建议完之后,李左车再次请陈余慎重考虑他的策略;同时警告陈余,如果不按他的计策行事,陈余一定会被韩信、张耳擒获。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解析(史记淮阴侯列传五)(3)

三、陈余决断

陈余,就是个书呆子,经常说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对于李左车的建议,陈余也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1.汉军兵少

韩信虽然号称有几万人马,但实际上不过几千人而已。如今我们有二十万大军,根本不需要阴谋诡计。他的理论依据是兵法上所说的,如果自己的兵力是敌方的十倍,那就包围敌方;如果是敌方的数倍,那就与敌方作战。

2.汉军疲惫

虽然汉军乘胜而来,但是经过渡河、灭魏、破代等一系列战争,如今还要通过崎岖难行的井陉,达到赵国时已经疲惫不堪,毫无战斗力了,赵军则是以逸待劳,正好对汉军迎头痛击。

3.必须作战

现在韩信率领几千人的疲惫无力之师,不远千里来攻打赵国,如果赵国避而不战,那么将来有更多的军队来攻打赵国,又该怎么办呢?现在如果不与汉军作战,就会被诸侯们耻笑赵国胆小,将来诸侯们都会随意地来攻打赵国。

4.最终决策

最后,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而是决定与韩信正面作战,要堂堂正正地战胜韩信。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解析(史记淮阴侯列传五)(4)

四、汉军虚实

韩信平定魏国、代国的精兵都被刘邦抽走以后,还剩多少人呢?原文记载“数万”,从两万到九万都在这个范围之内,但差距确实非常巨大。而陈余推断韩信只有几千人,从陈余的立场出发,在人数上占优势的大多数情况下就能决定胜败的古代冷兵器时代,陈余刻意减少汉军的人数,无疑是给赵军打气,因此,陈余说法的真实性有待商榷。等到韩信部署部队战斗的时候,有几处明显地记载:

奇袭赵军的轻骑兵,二千人;背水结阵的先头部队,一万人;再加上韩信自己带的诱敌部队,因为需要诱敌,人数应该比先头部队的人数要少,这么一算,大概有两万人左右。

汉军两万人,赵军号称二十万人,因此,双方在人数上的巨大差距,才使得陈余做出了正面对抗韩信的决定。

五、井陉之战

韩信派出去的情报人员回报,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韩信大喜过望,这才敢领兵进入井陉——这说明韩信重视情报工作;同时也能说明李左车建议的正确性。经过漫长而安全的行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韩信命令部队停了下来,休整队伍。半夜时分,韩信开始军事部署。

1.发号施令

轻骑兵:两千人,每人带着一杆汉军红色的旗帜,从小路行军,直到能看到赵军军营的地方在借助山势隐藏起来,并告诉他们:“赵军见到我逃跑,一定会倾巢而出追赶我。你们赶紧冲入赵国军营,把赵国的战旗都拔掉,把自己所带的汉军战旗都插上。”

裨将:让裨将传令,先随便吃点东西垫一垫,等白天打败赵军再吃大餐。——面对裨将所传的军令,虽然各位将领都不相信一天的时间就能击败赵军,但是也不敢违抗军令,只能照做。

先头部队:韩信对将士们说,赵军已经率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安营扎寨,他们没有见到我的将旗仪仗,担心我们的先头部队遇到挫折我就会逃跑,所以赵军是不会轻易攻击先头部队的。稳定军心之后,韩信派出一万人率先走出井陉,背水结阵。——果然如韩信所料,赵军没有见到韩信的将旗仪仗,只是在赵军军营中取笑汉军布阵的方式,而并没有出击汉军,这就让韩信的先头部队,从容不迫地将韩信反攻的大营建好了。

注:背水结阵,在兵法上被称为“死地”,因为一旦作战失利,背后是水,无处可逃,因此才能引得赵军嘲笑。同时,这也麻痹了赵军,让赵军认为韩信不懂兵法,他之所以能平定魏国、代国完全是靠运气。不得不说,韩信对敌方的心理战以及骄兵之计运用得恰到好处。

2.汉赵大战

整个井陉之战记录的非常清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韩信诈败。天刚蒙蒙亮,韩信便将自己的将旗高高地竖起,敲锣打鼓地走出了井陉口。赵军一见到韩信的将旗,知道韩信亲自出马了,便出营迎战。双方交战了很长时间,韩信、张耳假装战败,扔掉将旗、战鼓,逃到了背水阵营之中。赵军一见韩信逃入了背水阵营,果然如韩信所料,连留守在军营的赵军也都全部蜂拥而出,前来捉拿韩信。

注:这一阶段需要做两点解释:

第一、韩信率领的是老弱病残加新兵,战斗力肯定不行,那为什么韩信在这一阶段,不是一与赵军交锋,就假装失败,而是要与赵军激战很长时间呢?有两点原因:一方面,一战即败,无法让赵军看清韩信是否在军中,不能确定,就无法在逃跑后把赵军军营的士兵都调动出来;一方面,一战击败,很可能会引起赵军的怀疑,只有真刀真枪地硬拼一段时间,才能使将来的诈败显得真实。

第二、为什么韩信出战的时候,留守军营的赵军按兵不动,反而韩信丢盔弃甲,逃到背水大营的时候才倾巢而出呢?韩信逃入大营,有了一定的防御措施,就难以攻取了,而韩信在外作战的时候,不是有更多的机会捉到韩信吗?这有三点原因:一方面,在作战时,将军身边都有自己的卫队,级别越高的将军,卫队越多,因此,除了一方溃败的时候,在正面交锋中,我们很难在史书中见到有能活捉对方将领的记载——对于这一点,与小说中所写的古代战争时,两军交战,都是各自大将大战几百回合完全不一样,小说之所以那么写,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另一方面,是韩信将旗、仪仗的诱惑力太大,既然将领很难捉住,那将领将旗、仪仗,以及将领用过的东西,只要被士兵缴获了,也同样可以收到高级奖励,而且这一些东西的获得,相较于直接捉住将领本人,冒的生命危险要小很多;最重要的一方面,是韩信的背水结阵,韩信一旦逃入这样的“死地”,对赵军来说无异于瓮中捉鳖,因此,留守的赵军才会倾巢而出,前来捉拿逃无可逃的韩信。

第二阶段:汉军死战。韩信逃入背水阵营,此时所有的赵军也都蜂拥而至,想攻破营寨,捉拿韩信。现在的汉军退无可退,只能与赵军拼命,就这样,虽然赵军在人数和战力上都占绝对优势,由于汉军都殊死奋战,赵军也无法攻入汉军的背水营寨。

第三阶段:拔旗易帜。与第二阶段几乎是同时,当留守的赵军倾巢而出围攻汉军时,韩信安排的两千轻骑兵冲入无人防备的赵军大营,把赵军的旗帜都拔掉,而换上了他们所带的两千面汉军红色战旗。

第四阶段:赵军溃败。赵军一时无法攻入汉军背水阵营,便想退回自己的赵军军营。结果回头一看,只见赵军军营都已插满了汉军的军旗,都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捉拿到了赵王。因此,赵军大乱,四散奔逃,赵国将领虽然斩杀了一些逃跑的士兵,但根本无法制止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注:为什么赵军一见到军营插满了汉军旗帜,就会认为赵王遇险了呢?这是因为,在冷兵器作战时代,军旗的作用非常重大。军旗在,表明军队还有战斗力,还在继续作战。而赵军大营不但赵国的军旗没了,连赵王的王旗、将领的将旗也都没了,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士兵们自然会认为赵王已经遇险了,赵军因此才会不战而溃、一哄而散。韩信率兵出发之时,之所以高举将旗,大张旗鼓地走出井陉口,也是这个原因。

至于为什么二十万赵军会一哄而散,等我们讲到“淝水之战”的时候,再详细论述吧。

第五阶段:汉军大胜。见到赵军四散奔逃,韩信率领背水阵营中的汉军与赵军阵营中的两千轻骑兵,两路夹击,杀得赵军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最终,赵军逃的逃,降的降,死的死,而陈余也死于乱军之中,赵王歇更是被活捉。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解析(史记淮阴侯列传五)(5)

六、战后总结

以两万人左右的老弱病残加新兵,一天之内击溃二十万大军,并且活捉对方最高统帅,杀死对方最高将领,是谁也不敢想象的。

1.众将不解

韩信坐在军帐之中,他手下的各位将领献上首级和俘虏,祝贺取得巨大胜利后,这些困惑不已的将领不禁向韩信请教:“兵法上说,行军布阵之时,应当是右面、背面靠着山,左面、前面挨着水,而现在您让我们反着来,背水结营,还说等击败赵国再吃大餐,我们当时都不服气。可是最后竟然是凭借着背水结营这样与兵法反着来的方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是为什么呢?”

注:布阵时,背靠山,有了山的屏障作用,敌人从背后偷袭的难度就增加,提高了自己的安全性;前靠水,有了水的阻碍作用,敌人从正面冲锋或者偷袭,就会受到阻挠,提高了阵营的防御性。

2.韩信解惑

韩信面对大家的疑惑,微微一笑,说道:“我用的方法,也在兵法之中,只是你们都没有注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们的精兵都被汉王抽调到了荥阳,现在除了老弱病残就是我还没有来得及训练的新兵,让这样的部队与赵军作战,就相当于赶着在街上行走的老百姓上战场一样,必败无疑。因此,必须把他们安排在必死之地,才能让他们各自为战,激发他们求生的欲望;如果给他们一线生机,他们早就都跑了,我们哪里还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听完韩信的解释之后,众将拜服。

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竟然就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在追击溃逃的赵军时,韩信还下了一个特殊的命令:不能伤害广武君李左车,有谁能把他活捉回来,赏赐一千斤黄金。韩信重金悬赏活捉李左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敬请期待。

——本文史料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