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四重奏长笛演奏(非经典的经典之作)

莫扎特的四重奏长笛演奏(非经典的经典之作)(1)

文/李帼慧

莫扎特不喜欢长笛吗?

仔细浏览莫扎特的作品目录,不难发现,相比他所偏爱的歌剧、钢琴作品,管乐器的创作数量明显较少,且上演率、受众熟悉度也稍显不足。莫扎特创作了十四部管乐协奏曲,其中,为木管乐器长笛而作的包含三部。

据《新格洛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记载,这三部长笛协奏曲,均是应荷兰业余长笛演奏者斐迪南•狄金的邀约,创作于1778年。不过,莫扎特专为长笛量身打造的就是这部《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K.313)。另外两部,一部是为长笛与竖琴而作的K.299(音乐学家查尔斯•罗森认为,此作对比莫扎特的伟大协奏曲而言,虽然相形见绌,不过写作技术依然精妙,仍不失为一部天赐之作),这部作品在当今的上演率、受喜爱程度与《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不相上下(这也许和竖琴与长笛梦幻、富有升华感的乐器底色有关);一部原本是为双簧管而作、后改编为如今的《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K.314)。莫扎特的长笛作品大多创作于两次国外旅行期间,这部《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是于1778年由母亲相伴的第二次旅途中完成的。在各地驻足期间,莫扎特领略了曼海姆乐队的精湛技艺,并结识了著名的长笛演奏家约翰•巴普蒂斯特•温德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包含这部作品在内的长笛作品的创作。除此之外,莫扎特的长笛作品还包括1764年的六部奏鸣曲、1777-1778年的四部四重奏、一首《行板》独奏曲。

但为何会有“莫扎特不喜欢长笛这件乐器”的说法?在正式切入主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澄清一下莫扎特对于长笛这件乐器的态度。许多人认为莫扎特不喜欢长笛,是因为他在给父亲的信件中曾表露过进行长笛创作时的不耐烦,“每当我必须为我不喜欢的一件乐器(长笛)作曲时,我立即兴味索然”。但我们要了解到,18世纪的欧洲所使用的长笛大多是6至8音孔的圆锥形管腔长笛,还远远达不到波姆式长笛的标准,相对不足的乐器装置使得乐器的性能难以充分发挥;加之当时演奏者的水平确实不敢恭维,普遍存在音不准的现象,作曲家切鲁比尼曾说,“唯一比一支长笛更糟糕的事情就是两支长笛”;且莫扎特大多数的长笛作品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多部委约,所以发出一些抱怨也是情有可原的。可见,长笛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受到多数作曲家偏爱的乐器,不过这依然不能说明莫扎特不喜欢长笛,因为在他为管乐器进行的创作中,长笛作品的数量最多,动人的旋律也最多。

前文所列举的数十部长笛作品在莫扎特的全部创作中仅占冰山一角,甚至称不上是经典的耳熟能详之作,以致在音乐史长河中长久沉寂,甚至沦为了“非经典”的作品,但这种“非经典”仅仅是对比莫扎特在其他创作领域的“经典”及音乐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长笛曲目而言,并非意指莫扎特的长笛作品不具审美价值、历史价值。以下,笔者对这部“非经典”中的“经典”作品——《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进行解读。

为何经典?

常有这样的说法,不同的人声和乐器的音色,可以引发我们不同的色彩感觉。长笛通体银色,在音乐中也多用来描绘田园的感觉,传达一种“不求富贵、不恋荣华”的淡泊感,亦可说它的听觉效果也是银色的。这种代表庄严、尊贵的沉稳色调,在西方常作为祭祀的象征,携带着神秘、圣洁之感。而在莫扎特的手中,这件清冷的乐器竟然发出了洛可可式的华丽与浪漫式的温柔,这两种美好的感觉可分别见于《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的首尾乐章与中间乐章。

《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采用了钢琴协奏曲的古典范式,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第一乐章使用双呈示部写法,如我们熟知的,正是莫扎特完善了协奏曲这一体裁形式。三个乐章的调性分布也依循“近关系”原则,听觉效果十分和谐。然而,外表毫不起眼的作品,究竟在哪里引起了心灵的震撼?我想,或许是在乐队全奏时的汹涌豪迈,或许是在长笛独奏时的灵巧温婉,抑或是二者共同引发的关怀。

初听全曲,总会觉得有些身处富贵繁华地的喧嚣。

第一乐章开始的全奏就以一个强力度的主和弦露面,紧接一连串“鱼咬尾”式、快速跑动的音符,热闹登场,这里的旋律由长笛和第一小提琴平行奏出,两件管弦乐队中的高音旋律乐器并驾齐驱。转入主奏乐器长笛时,旋律与乐曲开头处一致,紧接一个由圆号吹奏的上下跳进音型,随后一直奔涌向前。独奏与合奏频繁地交织、竞赛,充分展现了协奏曲的显著特色,即个体声音与群体声音形成对峙。但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紧张的冲突,而是协调的对答,有种“举重若轻”般的干净和透明。

相比第一乐章的长笛演奏法,第三乐章的设计更为精妙,长短颤音、连吐音、快速的跳进音型跑动,轮番出场,对演奏者的气息与控制力要求更高。特别是从59小节起,连续五个小节的四连十六音型,既有连续的跳进奏法,也有高低音区的快速转换和音阶式的跑动;154小节开始的连续大跳、双吐音也无疑是对演奏者的一种挑战。这在当时的长笛作品中技巧性已称得上是相当精深了,至今仍被作为技巧性的经典之作。这种相对繁复的长笛演奏法同样体现了作曲家在其中蕴含的华丽色彩。

但用心聆听,绝对会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宽容与柔和。

如果说首尾乐章是莫扎特所表现出的潇洒与活泼,那么第二乐章就是描绘了作曲家心底深处的细腻。这个速度放缓的乐章没有了竞奏式的对答,更多地呈现了一种互相交融、彼此理解的对称状态,在乐队与独奏的音响比例方面被给予了相对等的分量。而我们知道,对称是优雅的前提条件,这一慢板乐章的优雅或许是来自于一种古典的得体感。

第二乐章先是乐队引入一个由强转弱的上行旋律,随后长笛以轻柔的高音出现,乐队紧随其下。弦乐声部在低音区编织了密集的伴奏线条,而上方的长笛则音符分布稀疏,且走向逐渐升高,伴随着颤音的浮动,给人以飘渺之感。这一乐章主要突出了长笛舒缓轻柔的音色效果,乐队则像一个伴奏声部,尽量作技巧上的减法,多以拨奏或固定音型的表达为主。

单曲循环这一乐章,会被莫扎特感动,因它的宁静舒缓与闲适淡然。莫扎特就是这样将人生的大喜大悲融合为音乐里喜中有悲、泪中含笑的难以言状之态。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而这部长笛协奏曲堪称“丝竹肉”相结合的经典佳作。

结语

聆听莫扎特的《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无疑是一种享受,它使你领略到生活和自然的美,感受到来自心底的宁静与平和。其中较少见严肃的戏剧化处理,更多的是一种勘破后的喜悦与宁静,很难想象这种田园般的天籁是出自一位年仅22岁的青年人笔下。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在描绘莫扎特时曾说,莫扎特的天性中支配一切的特征是无穷无尽的爱。的确,这个精力充沛的作曲家以毕生的爱与力量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他的音乐中具备喜剧风格式的幽默,使音乐真正变成一种机智、有趣的游戏;也在简单明了的旋律织体中透露出天才的构思,“有艺不露,乃为真艺”,莫扎特的音乐看似简单,但内部却包含了复杂的宇宙逻辑。

理解莫扎特音乐中的爱与力量,或许并不仅在于篇幅长大、音响丰富的歌剧、交响乐作品中,似这般清新、自然的长笛协奏曲也可净化心灵、感受爱的力量。往往,细微之处才动人。

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世界,如何能够不落俗套地表达与感受来自爱的情感和力量?我想,只要戴上耳机,仔细聆听,而后,忘我地凝神静听。或许在某个午夜,莫扎特的这首《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可以给你带来一丝心灵的慰藉。

莫扎特的四重奏长笛演奏(非经典的经典之作)(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