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是谁第一个用于调味的(一开始用以祭祀)
花椒,是如今人们厨房的常备调味品,是烹饪美食常用的香料。一提起花椒,现在的人首先就会想到它是调味品,除此之外,也想不出其它用途。而在古代中国,花椒可不仅仅是调味品,它也是观赏品、装饰品、药品、祭品、定情信物和寄托高洁情志的物品。
(花椒)
花椒,原产中国,芸香科植物。花椒树为灌木,矮的有1米,高的可达5米,树枝上有短刺。花椒的果实像赤豆般大小,像野葡萄一样攒聚在一起,果皮呈青色或紫红色,干而皱,成熟后开裂,果壳用以入药、调味等。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花椒“宝树”,赞花椒“叶青、花黄、果红、膜白、籽黑,禀五行之精。”
(花椒树)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采摘野生花椒的记录。《尔雅》称花椒为大椒、檓。根据产地的不同,《神农本草经》称陕西、陇南一带的为秦椒,四川一带的为蜀椒。或许是因为花椒给人一种辛麻的口感,古人以为这是中毒的表现,历代医家都强调花椒温热有毒,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花椒都不是作为调味品烹饪食物,而是用以制药、驱虫等。
花椒最初是作为香物使用的,从香料到调料,历经了近千年的演化。
一、作为香物祭祀敬神早期,先民们把花椒作为祭祀敬神的香物。《楚辞章句》说:“椒,香物,所以降神。”《诗经·周颂·载芟》中有一句诗:“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以花椒的馨香来祭奠祖先。这几句诗的意思是,献祭美味的食物,是邦家的荣耀,献祭椒香的美酒,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屈原在《九歌》中也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意思是用香草做出来的菜肴,用花椒调制的美酒,敬献给尊贵的神明。
二、作为香物定情祝福花椒,在古人眼中,代表着神圣、纯洁和美好。它不仅用以祭祀祭拜,也用以定情和祝福多子多福。
(一)定情
先秦时期,人们将花椒作为珍贵的礼品,送给重要的人。青年人将花椒当作定情之物,送给心爱的人。在《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有这样的描写: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一对青年男女相互爱慕,于是选择良辰吉日,私下幽会,互诉衷肠,载歌载舞,互赠礼物。小伙子看见姑娘的面容如荆葵花(也说荞麦花)一样美丽动人,于是送给她一把花椒作为定情物,相许一生。或许,那时候赠送花椒如同今天赠送玫瑰一样。
(花椒树)
(二)祝福多子多福
花椒果实攒聚繁密,让人与多子多福的寓意相关联,于是赠送花椒也有祝福多子多福、子嗣昌盛的寓意。
古诗词中,也有以“花椒多子”作为比兴的手法,赞美祝福他人子孙昌盛、人丁兴旺。
如《诗经·国风·唐风·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女子以椒喻人,以花椒的果实累累、香气远播,祝福高大健壮的心仪之人。
三、作为香物寄托高洁情怀花椒气味芳烈,在先秦时期,人们把花椒作为名贵的薰香随身佩带,作为忠贞良善的象征物和化身,借以寄托高洁美好的情怀志趣。
《荀子·议兵》说:“民之视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芳若椒兰。”表达作者的清高和高洁之志。
楚国的屈原,常以幽兰芳草自比,也多借花椒吟咏情怀,如“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九章·悲回风》)表达清净高洁的志趣。
在《离骚》中,屈原写道: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意思是,当初禹、汤、文王的品行多么纯洁,所有的芳香都簇拥在他们周围,不只有兰蕙与芷草,还有花椒与桂树杂陈其间。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意思是,那些分不出好坏的人把艾蒿挂满腰间,却说幽兰不能佩在身上。他们连香花恶草都不会鉴别,更何况在真正的美玉面前?他们用粪土充当帷幕上的流苏,却说花椒的味道不够芳香。
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说:“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掬芳椒兮成堂。”意思是,在水中修筑宫室,用荷叶来装饰,用紫贝做坛,香荪涂墙,捧一把芳香的椒粉撒满厅堂。可见,花椒在先秦时期,被赋予了多么美好的象征。
(屈原画像)
四、作为香物装饰房屋汉朝时期,皇宫贵族使用花椒装饰房屋。汉代承接先秦“播芳椒兮成堂”的传统,以椒和泥涂墙,使屋子温暖,满堂馨香,更有祈福子孙昌盛之意。于是,皇后居所就称“椒房”、“椒宫”。《汉官仪》载:“皇后称椒房,取其实蔓延,外以椒涂,亦取其温。”颜师古曰:“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班固《西都赋》说:“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汉书·车千秋传》说:“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这里的椒房就是皇后的居所。
(太极殿,未央宫前身)
古代关于“椒房”的诗词也非常之多,试举几例: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
“桂殿嶔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骆宾王《帝京篇》) ;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杜甫《丽人行》)
“今宵驾幸池头宿,排比椒房得暖无。”(花蕊夫人《宫词》);
“椒房金屋宠新流,意气骄奢不自由。”(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白居易《琴曲歌辞昭君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柳公权《应制为宫嫔咏》)
宋代刘子翚《花椒》云:“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
在古代,建椒房是一种奢侈的行为,魏文帝曹丕的郭皇后就说:“汉氏椒房之家,少能自全者,皆由骄奢,可不慎乎!”
五、作为药品入药花椒作为药品最早见于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说花椒能“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明目。”
古代医家认为花椒有健胃、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等功效。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花椒可治寒痛和饮食不振,还编写了一首药方歌:“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记载:“蜀椒,味辛、大热、有毒,主邪气,温中下气,留饮宿。”
明代李时珍说:“椒孰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所以能入肺散来,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本草纲目》也说花椒有“治上气,咳嗽吐逆,风湿寒痹。下气杀虫,利五脏,去老血”“解郁结,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的作用。
(中药,五味子)
花椒不仅用以入药治病,皇室贵族也用花椒作为致命毒药。《资治通鉴》记载,东汉太尉李咸“扶舆而起,捣椒自隨”;《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赐死长子元恂,也是用花椒,“奉诏赍椒酒诣河阳,赐恂死。”时齐州刺史高遵贪腐,也被孝文帝赐死,高遵“引椒而死”。用花椒自尽或赐死大臣,是一种比较体面的死法,可花椒中毒而死是什么情形?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说:“蜀椒闭口者有毒,戟人咽,气便欲绝,又令人吐白沫。”意思是巴蜀之地产的闭口椒有毒,让人喉咙肿胀,呼吸阻闭,口吐白沫而死。
花椒作为传统中药,其药用价值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和利用。
六、作为调味品酿酒、煮茶、烹饪花椒加入人们的饮食中,先是楚人用以酿酒,后来蜀人煮茶,到了魏晋时期,人们才把花椒作为烹饪食物的调味料。
(一)酿酒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都不敢食用花椒,然而南方楚人比较大胆,以身犯险,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破禁,用花椒酿酒,不仅用以祭祀供奉祖先神明,而且贵族也饮用。《楚辞·九歌》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之句。
到了汉代,中原地区也开始制作椒酒,逢年过节饮之,据说可以驱虫、避疫、延寿。汉代《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晋人董勋《答问礼俗说》记载:“岁首,祝椒酒而饮之。”陆游也描写了儿孙向他敬椒酒的场景:“曾孙新长奉椒觞,儿女冠笄各缀行”(《己巳元日》)。
可见,花椒制酒,除了祭祀之用,也渐渐将它作为日常饮酒。
(二)煮茶
三国时期吴人陆玑《毛诗草木疏》中记载:“椒聊之实……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
在唐代,人们煎茶饮之,煎茶时,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花椒、八角等各种香料。
明代的《救荒本草》中记载:“采嫩叶煤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颗(粒)调和,百味具香。”
(三)烹饪食物调味
在魏晋时期,人们才开始将花椒用作调味料。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树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豚最佳香。”
南北朝时期,吴均在《饼说》中记载了一些美食制作之法:“洞庭负霜之桔,仇池连蒂之椒,调以济北之盐,锉以新丰之鸡。”这样的饼食,“既闻香而口闷,亦见色而心迷。”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关于“腊脯”、“羹镬法”、“蒸鱼法”等美食烹调,都以姜椒等物作为调味料。
唐宋时期,花椒作为调味品,在饮食上的运用逐渐广泛。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记载:“寻鸡洗涤,用麻油、盐、火煮、人椒。”到了元代,花椒成了肉类食物必备调料。
到了清朝晚期,四川人在菜肴中大量放入花椒,辛麻味成为川菜主要的特色。花椒除腥提鲜添香,那丝丝爽麻,令人迷恋,回味无穷。
(双椒鸡)
一粒小小的花椒,竟能生发出这么多的用途和文化含义,可见古人的广博智慧,以及中华文化的深厚多彩。
花椒繁密的果实,赋予其多子多福的象征;独特的芳香气味,被人们视为纯洁美好的化身;被制成美酒敬奉神明;被当做定情物送给心上人;被用以制药救人;被用作香料烹饪美食……
(花椒粒)
一粒小小的花椒,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历史的轮回演变中,见证了荣辱兴衰,最后化于人们的餐饮之中,成就了人间美味,诉说着一个个平凡美好的日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