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

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1)

看看不同视角下的“抄袭”。

编辑 | 玄袂

《满江红》成为春节档冠军电影,戏里戏外都精彩。

今天,咱们从所谓《满江红》“抄袭”《龙门镖局》事件,看看不同群体对影视作品抄袭的看法。

观众眼中的“抄袭”

上映几天后,网上就出现了《满江红》抄袭十年前老剧《龙门镖局》桥段的声音,热度堪比九转大肠。

“被抄袭”桥段来自宁财神的无厘头喜剧电视剧《龙门镖局》第15集,剧中邱璎珞创作了一个以岳飞为主角的电影剧本《阿飞正传》:

第一场打金兀术,第二场在宫里,秦桧挑拨离间,皇上信以为真,连下13道金牌召岳飞回来斩首,最后全场一起合唱《满江红》

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2)

然后,不少博主发博。再然后,四位博主就被出品方起诉到了北京互联网法院。

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3)

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也在评论区跟进,认为《满江红》抄袭了这个片段,抄袭了什么呢?有的说是抄袭了创意,有的说是抄袭了架构……

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4)

以至于后面宁财神也出来发声:八杆子挨不上。

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5)

小编认为,《龙门镖局》中的几段话算不上多硬核,战金兀术、十三道金牌众所周知,最后以合唱或合读《满江红》来收尾,更是常见的创作手法,我喜欢的新武侠小说《洛阳女儿行》,最后即以王维原诗结尾,宿命轮回的震撼感,使人至今难忘。

如果在知乎以“如何以《满江红》为名讲一个岳飞的故事”提问,这段话不过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回答,我更期待硬核军迷、历史迷、考据党和脑洞党的回答。

当然,抄袭与否,在《满江红》系列事件中,其实是细枝末节了,相比而言,状告博主、官博的文化水平等,更令我震撼。

专业电影人如何判断抄袭

最近,电影人焦雄屏在B站开了号,叫做@焦雄屏电影讲堂 ,她第一期视频就是分析汤唯主演的电影《分手的决心》是否抄袭了希区柯克的电影《迷魂记》。

说起焦雄屏,小编最早是在一个访谈视频里了解到,当时她作为采访人,对话姜文同志,弹幕科普道:焦雄屏是电影教母,以下是她的百度百科介绍:

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6)

教母级专业电影人,如何分析判断一部电影是不是“抄袭”另一部电影呢?

第一,看整体故事架构。

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7)

第二,看主要角色的设定。

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8)

第三,看关于色彩的运用。在《迷魂记》中,希区给女主的用了绿色,象征虚无缥缈,给男主则用红色,在《分手的决心》中,女主则以蓝色调为主。

第四,是同样的“恐高”元素。希区在多部电影中都以恐高为元素,在朴导演的《分手的决心》中,这一元素同样占了相当篇幅。

第五,则是一些电影拍摄手法的雷同。比如驱车追赶,屋顶追赶等。

对比了这么多,那么,结论呢?

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9)

真的非常专业,推荐喜欢电影的朋友观看原视频,bv号:BV1oW4y137eT

法官如何判断影视作品的抄袭?

影视作品抄袭的案件不少,这里仅列举曾引发社会关注的琼瑶诉于正案。

琼瑶于正案中,琼瑶主张,电视剧《宫锁连城》(又名《凤还巢之连城》)全部核心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几乎完整套用了其创作的小说及同名电视剧剧本《梅花烙》,严重侵害了其依法享有的著作权。

一个是10万字长篇小说,一个是63集大型电视剧,法官如何对比两部作品是不是实质性相似?

原告方琼瑶将主张权利的客体,具体到了剧本21个情节(小说主张17个情节),被告于正方,又提出在情节对比时,应将对比层级分为五级,从抽象到具体。

以情节1为例,五个层级分别是:

电影满江红与历史不符的四点(从满江红说起看观众)(10)

法院认为:

陈喆(琼瑶)对于情节1中的设计足够具体,可以认定为著作权法保护的表达,具体是福晋连生三女无子,王爷纳侧福晋地位受到威胁后,计划偷龙转凤,生产当日又产一女,计划实施,弃女肩头带有印记,成为日后相认的凭据,该情节设计实现了男女主人公身份的调换,为男女主人公长大后的相识进行了铺垫,同时该情节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的起因,上述细节的设计已经体现了独创性的选择、安排。虽然与余征抽象概括的第4、5层级相比,原审判决中对于情节的认定未概括某些细节,如如眉挑衅映月、将军亲临佛堂施压等,但并未影响该情节属于表达的判断。剧本《宫锁连城》的相应情节与其构成实质性相似。

此外,在指导案例81号案中,法院在对比《最后的骑兵》《高原骑兵连》两部影视作品是否实质性相似时,则从题材主线、人物设置与人物关系、语言表达及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对比。

结语

抄袭的指控,放在哪一部作品身上,都是致命的。不过,有些时候,主创者也应该对自己的作品保持自信,面对批评意见,动辄挥动诉讼大棒,急于正名,似乎也过度应激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图片来源 | 网络

文章来源:知产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