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德与势(道与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道德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道德也是做人的根本。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善行及其它举动,是人们追求道德的法门。学人应当以道的行为规范为准则,由善聚德,自然进入德行圆满、无善无恶的境界中,与道相合。道德,道德,道与德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一起看看《道德经》里是如何阐述“道”与“德”的关系的吧!

道德经中的德与势(道与德的关系是怎样的)(1)

第二十一章

帛书版: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①,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②。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③,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传世版: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版本差异:① 道之物:传世版是“道之为物”,把“道”往“物”的方向靠。“道之物”可以直译为“道这个东西”,把道当作一个“物”来讲,而并不是说“道就是物”。但“道之为物”,却是明明白白地说“道”是“物”了。也有理解成道生物的过程,不过牵强不通。② 中有情:传世版是“中有精”,也同样是在把“道”物化。“情”这个字,指“实情、情状、情形”,表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代表真实的存在。无论是虚的“事”,还是实的“物”,都可通用。而“精”,却是指“物的细微成份”,专用于物了。把“道”作“精微”之物来讲,以“有”来作为万物本源,并不符合道家贵“虚”,以“无”为本的一贯思想。③ 自今及古:传世版为“自古及今”,更改了“今”、“古”的顺序,或是为了与《道德经》第十四章被篡改过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相对应。如果是原本的“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正应该是“自今及古”才是。

道德经中的德与势(道与德的关系是怎样的)(2)

直译:

很高深的“德”的形态,是遵循于道的。“道”这个东西,你只有在恍然不觉、若无所知的状态下才能感知到它。忽忽恍恍的,你就会觉察到它的意象了。恍恍忽忽的,它进一步具体表现出形体了。它是那么的幽远,又深邃,其中存在可以让我们察知的实情。它呈现出来的情状是那么的真实,因为其中对应着固定不变的规律。从当今上溯到远古,都存在它的名字,以指向万物的源始。我是如何知道万物的始源规律情况的呢?就是因为我知道了道的规律。解读:

这章讲的是“道”的层次性,把道拆分开了看看里面都有什么。道先看到“象”、“物”、“精”、“信”这几个层次的东西。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在这里讲了道和德的关系,道是德的内在核心,德是道的外在体现。道是我们这个世界内在运行的规律,德是根据道制定出来的规律和法则。“众父”,是指万物的源始;“顺”,本义是“指向一个方向”。从今天到远古,它都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就好像一条绳索一般,贯穿古今。所以我们从当下沿着绳索望过去,就能看到万物的起始本源,也就是“众父”。

从古到今,道德这个名字一直在世间流传,因为道德是衡量众生行为的准则。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内心的展现,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道德经中的德与势(道与德的关系是怎样的)(3)

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德是道真气在个体中聚集的显现。德的生成及表现,完全依据“道”的准则。有德必定有道,有道才能生德。道德之容貌,空空无物;道德是道性的显现。德性即道性,空虚混沌,无善无恶。"恍"是人们有限观念对无限事物观念的反映,"忽"是人的有限意念对无限创造意念的造意。二者简单讲,就是人们对可解释的、不可解释的现实事物的一种意念。

道德的体现和作用,模糊、混沌、迷离难于捉摸。在混沌模糊之中,好像有道的形象;在迷离瞬息之间又好像有很现实的事物存在。道深远曲折,深奥迷蒙,五行之运,生万物而不穷;其精浑朴纯真,确信其生化万物,"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这种精神永不凋敝,恒常不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