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威进士郭楷(清代武威进士郭楷的父母)

清代武威进士郭楷的父母、兄弟和子孙

凉州贤孝博览馆 赵大泰

关于清代武威进士郭楷的家世,宁夏大学文学硕士魏一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

清代武威进士郭楷(清代武威进士郭楷的父母)(1)

清代文人

郭楷的家世,文献记载甚少,仅能从其作品中略窥一二,且多为略有提及,涉及人物仅有姓名,涉及事件寥寥数笔。

在《梦雪草堂诗稿·自序》中,郭楷写道:“余年五岁始受书。先君子(父亲)口授古人诗歌,辄跳踯讙呼之不置。”郭楷五岁时,郭父就教他吟诵古诗,接受启蒙教育。不难看出,郭父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在郭楷的诗歌《午日坐雨》中写道:“先君子(父亲)以庚子岁五月六日下世。”郭父卒于庚子年,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郭楷生于1760年,当时只有21岁。

在郭楷的诗歌《禫祭后恭述先孺人(母亲)遗训示诸弟》中有记,“实维四人,共气分形”“余方弱年,慈父见背。匡余成人,维母之爱。余父之逝,家实中落。大厦难支,一木荏弱。母也安安,不改厥度。谓儿勿忧,惟学是务”。

清代武威进士郭楷(清代武威进士郭楷的父母)(2)

魏一据此推测:郭父为乾隆年间的没落文人,大约在40岁左右不幸去世。郭父英年早逝,导致郭楷家道中落,较为贫困。郭母出身封建大家庭,颇有见识,郭父去世后含辛茹苦,谆谆教导,勉力抚养四个儿子长大。

郭楷兄弟四人兄友弟恭,和谐友爱,他与弟弟“叔衡”关系最为密切,在诗歌作品中多有提及,在诗歌中也提到了“伯兄”。古代常用“伯、仲、叔、季”等字表明兄弟之间长幼有序,因此可以推断:郭楷兄弟四人,郭楷为老二,字“仲仪”,三弟字“叔衡”。

根据对郭楷诗歌的分析,郭楷有三个儿子。长子郭思孝,小字阿复,屡次乡试未能中举,是个秀才。二子郭思敬,小字阿申,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科中举,是个举人,后多次会试未能进士及第。三子郭思廉,小字阿益,武举未中。据其他史料,武威郭思廉,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任红城堡千总。

郭楷在诗歌中提到了幼孙“长庚”的名字,但不知为哪个儿子的后代。

郭楷的家世到底如何呢?近日,笔者与郭楷第六世孙郭万虎先生多次交谈,他提供的资料,让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了郭楷的家世。

清代武威进士郭楷(清代武威进士郭楷的父母)(3)

郭万虎先生写道:

根据我家族谱记述和家传有关信息,本人得知,我先祖是明代从山西清源县移民来凉州,定居城东校尉沟(清源霍沟)。我先祖继承本族优良传统,尊圣贤、重孝悌、信仁义,乐群贵和、德洽乡里,经几代人不懈努力,辛勤劳作,务农经商,基业不断壮大,成为当地很有影响的名门望族。

我族人尊称的皇名(中进士皇榜题名)老太爷郭楷因父亲从事皮毛土特产买卖生意,长年奔波在山东等地,由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积劳成疾,中年离世。

母亲马氏山东人,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性格刚烈,知书达理,教子有方,是远近闻名的“女侠客”。老太爷谨遵母亲:“立名惟勤,做人惟德”的教诲,少时努力,壮年入仕。功成名就的他,为官勤政廉洁,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县民爱戴。为了让灾民休养生息,多次请命为百姓减免赋税不能如愿,愧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越发嫉恶官场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归田,立志教书育人。

回乡后的老太爷不耗资修建花园豪宅,不贪图享受,同四弟郭均变卖良田,筹集银两,用二十多年时间,先后在刘广寨(清源刘广村)白土庄(发放朱家庄),筑四米多的土台基两座,分别在台基上修建了豪华高大气派的起脊瓦房讲堂数间,前院内两侧厢房数间,创办了两处义塾学堂,广招城乡寒门学子读书。

刘广学堂在一九二七年五月大地震中损坏,因无人维修废弃。白土庄学堂虽历经百年还完好无损,当作村小学直到文革后新修了村小学,后在八十年代初拆除。让人们可惜的是,一座能充分见证武威清代文化教育繁荣,展示乡村教育兴旺发达的古建筑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老太爷呕心沥血几十年,为创办义学堂,终老前几乎卖光了所有田产,也没留下多少家产银两,更没有豪宅花园,仅留在世的花巨资修建的豪华学堂也消失在八十年代。

老太爷兄弟四人,老大、老三在乾隆年间迁往山东。郭楷及四弟郭均的后代也有陆续迁往山东、河南生活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从河南专程来武威寻亲的族人,后在河南遇水灾去世了,留下的联系信息也没有了。当年我(郭万虎)在外地工作,知道此事时已经过去多年,不能联系到河南的族人深感遗憾。

由郭万虎先生的陈述可知,郭楷的父亲“从事皮毛土特产买卖生意,长年奔波在山东等地”,娶了山东大族女子为妻。郭母马氏山东人,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性格刚烈,知书达理,教子有方,是远近闻名的“女侠客”。郭父英年早逝后,郭母抚育四个儿子长大。四个儿子中,老大、老三在乾隆年间迁往山东(可能是郭母要求回乡、落叶归根)。郭楷辞官归家后,和四弟郭均在家乡武威创办了刘广寨学堂(清源刘广村)白土庄学堂(发放朱家庄),后来因为天灾人祸被毁,没有遗存。郭楷和郭均的后代后来也有迁往山东、河南生活的,曾有河南的族人来武威寻亲。

当我们把魏一的研究成果,和郭楷后人的陈述结合起来,无疑获得了更为准确全面的信息,对于郭楷及其家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