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婆娘怎么说(方言中的日婆是詈语吗)

方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充满着民俗乡韵、地道民风,其中蕴含的乡土气息和乡村情感是普通话无法企及的。前几日,好友孟知了分享新作于我,内容就是关于家乡方言用语的,读后受益匪浅,征得好友同意,现分享如下:

“日婆”这个词是老一辈阳城人习惯性的口头语,在表达多种思想情感时,经常会在语句前加一个“日婆咧”,来强调或者加深情感程度,如,表达高兴、惊讶、愤怒、沮丧、失落、恐惧、害怕等情感时都会用到“日婆”。因为在阳城方言口语中经常会讲到“日他婆呀”“日你婆呀”,且“婆”在本地方言中的意思为普通话的“奶奶”,所以绝大多数阳城人认为“日婆”就是詈语。其实不然,经笔者研究认为“日婆”的本字应该为“爷婆”,阳城方言感叹用词“日婆咧”等同于普通话的“祖宗呀!” “老天爷呀!”“我的天呀!” ,等同于四川方言的“先人板板!”,等同于英语“Oh, My God!”。

由于在阳城方言受古音的影响,一些口语中“日”字的发音和“爷”字的发音相近或者说相同,导致阳城人把“爷婆”说成了“日婆”,把“明日”说成“冒夜mo,ye”。

“日”与“夜”

“日”与“爷”字的发音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声母不同,“日”为“r”,“爷”为“y”。笔者也查阅了这两个字的古音,声韵不同。“日”字的上古音,黄侃系统为泥母、屑部,王力系统为日母、质部;“爷”字音耶,“耶”的上古音,黄侃系统为影母、模部,王力系统为餘母、魚部。就古音而言,这两个字的发音明显不同。但,笔者在探究方言过程中发现“r”和“y”两个音,在阳城方言或者北方方言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阳城方言中的“r”与“y”音。阳城方言中声母为“r”音的部分汉字读“y”音。

一是将普通话“rong”音字读作“yong”音,这种情况最为常见,特别是阳城60岁以上的老人非常明显。由于七零后大都受过义务教育,这类群体则趋于普通话“r”音。如,容易为(yong,yi)、光荣为(guang,yong)、融化为(yong,hua)、容可为(yong,ke)、容量为(yong,liang),等等;在阳城的人名中出现融、荣、蓉等字在也全部发“yong”音。

二是桑葚的“葚”字,在新华字典中标注有两个读音,“ren”和“shen”,皆指桑树果实的意思,阳城人叫作桑“yin”。(还有,一些方言地区说“人”字为“yin”音。)

闽南话婆娘怎么说(方言中的日婆是詈语吗)(1)

阳城人把桑葚叫“桑yin”

三是关于“茹”姓冠名的村庄, 茹字在新华字典发“ru”音,但本地村名“茹”字发“yu”音。笔者走访了阳城县的三个茹姓村庄,凤城镇(原尹庄乡)茹家村、寺头乡茹家庄和次营镇支沟村茹家沟自然庄,原著居民大都姓“茹”,没有一户姓“于”或者姓“余”的,但原著居民和周边村人都称村名为“yu家庄”或者“yu家沟”。问:为何“茹”读“yu”音?答:可能源于古音,老人们一辈辈相传下来的。至今还有一些70岁以上的村民,问姓什么,答,姓茹“yu”。可见,阳城方言中的部分“r”音和“y”音有一定的关联。其实,这是古音发展演变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这里不再分析。

一次,一位朋友问笔者,“听说你研究阳城方言了,你说明天是白天还是黑夜?为什么我们本地人说明天为‘冒夜’?‘冒夜’两个字的本字怎么写?”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考究了很久,也咨询了好多本土学者,其中一个回答较为有趣,说‘冒夜’两个字的写法是“十日九不出,入山见青龙”(写法如下图)。但在笔者看来,这个只不过是一个明天的“明”字的字谜,十日九不出,是指一个“日”字;入山见青龙,是指太阳落西山以后月亮从东边青龙方位升起,引申出一个“月”字,日月两字组成一个“明”字。

闽南话婆娘怎么说(方言中的日婆是詈语吗)(2)

“明日”与“冒夜”

阳城人称“明日”为“冒”或者“冒夜”,其实是合音和古音的遗存。要了解“明日”称之为“冒”,先要了解阳城方言中的合音现象、二次合音现象。

说到合音现象,总离不开阳城方言中“合音万能字”----“子”字。几乎所有的普通话带“子”的双音节名词,在阳城方言中的发音规律为读成一个合音,即在词语打头那个字的声母后,加上“子”的古音韵母“o”音,就是这个词语的发音。如,房子说成“fo”、 场子说成“cho”、样子说成“yiò”、糨子说成“jiò”、庄子说成“zhō”、墩子说成门“dō”、棍子说成“gò”、根子说成“go”、孙子说成“so”、本子说成“bo”、盆子说成“po”、法子说成“fo”(没办法说成没fo),日子说成“ro”,……这些导致了一些不了解合音的方言研究人士非要在字书中找到能够代表合音的字,或者人为的造出一个字来代表其意思,其实大可不必,弄通这个字的发音规律和字的本义来龙去脉即可。

二次合音是把一次合音后的音节,再次作为一个音节进行合音,或者将多音节词合为一个音节。如,本地人说“香獐子”说“xio”,是将“香”字的声母“x”和“子”的古音韵母“o”合音;说阳城县演礼镇演礼村为“yo”,说演礼镇栅村村为“sho”,是将“演”字“栅”字的声母与 “庄子”的合音“zho”韵母“o”进行了再次合音。

再如,本地将“日子”合音为“ro”, 说过日子为“过ro”,好日子为“好ro”,但,说占(问)个“好日子”(指婚丧嫁娶、修宫暖房等大事占卜问卦确定个好日子时)说成“占(问)ho”,是将“好”的声母“h”和“日子”的合音韵母“o”进行合音;将“生日”说成“sho”,是将“生”的声母“sh”和“日子”的合音韵母韵母“o”进行合音;将“明日”说成“冒”, 其实是将“明”的声母“m”和“日子”的合音“ro”的韵母“o”进行合音,故而阳城人称“明日”为“冒”。(阳城方言大小口不分,冒为mo音)由于人们不知道“冒”是“明日”的合音,又在“冒”的后面加了一个“日”字,称“明日”为“冒夜”。

“冒夜”的“ye”本字为“日”字。从 “r”与“y”音的联系以及各个方言地区对“明日”“日头”(太阳)的称谓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首先看“明日”的说法。山西长治县(明益)、山东青岛(明以)、山东莱州(萌以)、山东潍坊(明义)、河南南阳(明翌),河南洛阳嵩县(明天为咪,昨天为夜以),等等,还有一些地区说“明日”为“明个”,但说“后日”为“后义”“后业”,如河南焦作(明天为迷个,后天为后义个),湖南益阳沅江流域(明天为明朝至,后天为后业至)。再说,全国各个方言地区对太阳“日”的称谓。大部分汉语地区都称之为“日re头”,阳城方言也称之为“日re头”,但一些方言地区称之为“yi头”,如辽宁鞍山、河北邢台隆尧、山东沂蒙地区,等等,还有,河南滑县称之为“rou”,河南濮阳叫日头为“you”,这两种情况很可能是将“日头”两个字合音的结果,只不过声母不同。这也可以看出这个“yi”和“ye”音节代表的本字应该是“日”字。

由于“日”是入声字,“i”音发“e”音,加之阳城方言保留古音,“y”和“r”不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两个音,在阳城方言中都是喉塞音,发音相近,形成了在声韵演变过程中的错乱。)导致了本地方言“明日”中的“日”字发“ye”音。这也就出现了“明日”为“冒夜”,“夜日(昨日)”为“夜夜”,后日为“后夜”的说法。同样的道理,也有将“y”音读作“r”的情况,如,将“爷婆”读作“日婆”。

另外,笔者发现同在晋语区,在山西北部、内蒙中部地区、陕西关中地区、河北部分地区称“太阳”为“爷婆” “阳婆” 或者“老爷”。笔者认为这个“爷”字应该和“日”有一定的语源关系。

在阳城的原生家庭中,“爷婆”是祖宗,是祖先,在家庭中地位很高,如果没有爷婆,便没有子孙后代。

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奶奶都要献老爷。每年的大年三十和初一,屋子里可以说烟雾缭绕。桌子中央献的老爷有很多,只记得当时奶奶口中念叨着什么玉皇老爷、祖师爷、老君爷、五谷财神爷、灶王爷、土地爷、中供爷、门神爷、水道爷、山神爷、牛王爷、马王爷等一切过往神灵都来享用。唯独在案柜处(在放擀面板的柜子上方贴着一个黄裱做的纸质牌位)献一份供品。问奶奶“这是哪位仙家”。答“这是爷婆,我们家的祖先”。

奶奶在世的每一年里,只要一到奶奶父母的生辰或者祭日,她都会记得清清楚楚,都会在案板上摆上供品,然后让我们叩拜。奶奶去世至今已经30年了,30年来,笔者的家里再也没有祭拜“爷婆”的习俗了,在他的身边人也不曾见到,比他小的更不知何为“爷婆”。

2006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在入户走访本县次营镇庄头村一位叫做王国华的老人时,他告诉笔者,他有一门手艺,年轻时专门学过画“爷婆轴”,还是“一进三院”的那种,阳城西乡只有他一个人会画。老人还说,所谓的“爷婆轴”就是记载家谱的卷轴叫家谱轴子,也称作“神轴”,在我们晋城一些地方和山东的一些地区叫“家堂爷”,在中原地区又叫“老爷老奶”,阳城县大部分地区和陕西宝鸡地区则叫“爷婆”;以前,有钱的大家族专门修建大祠堂来祭祀祖先,没钱的小家小户画一张“爷婆轴”来祭献,再没钱的就买张黄裱来代替“爷婆轴”,通过祭祀先人来寄托哀思、祈祷平安。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家家户户的“爷婆轴”烧的烧了,扔的扔了,藏的藏起来了。他还给笔者看了他画的“爷婆轴”底样,现在看来和一些地区的家谱轴子一样。

闽南话婆娘怎么说(方言中的日婆是詈语吗)(3)

2019年,笔者到河北镇(原驾岭乡)暖辿(zhan)村参观农俗文化展厅,发现一个本地的“爷婆楼”,是以前大户人家供奉“爷婆”牌位的木质小楼龛。这也可以看出阳城口语中的“爷(日)婆”,和四川方言中的“先人板板”是一个道理。可惜现在,这些东西已经在阳城县的普通家户中找不到踪影。阳城人不知“爷婆”,怎么可能知道“日婆”?

“日婆”在阳城方言的具体用法

“日婆”除去日常口头语外,最常见于家里老人对小孩说。如,当一个孩子做了错事时,家里的长辈(一般爷爷奶奶多说)会来生气的一句:“我把你这个小‘日婆’呀,做的这是什么事。不当活活的,罪过罪过。”当孩子特别调皮时,长辈会惯恃的来一句“这个小‘日婆’,真是个捣蛋鬼!”这里的“日婆”指小孩就是自己的小祖宗。

当对别人特别反感或者别人影响到自己时会说。“你真日婆呀,把我都带沟里了!真拿你没办法”或者说:“日婆咧,你不能过一边子去,别影响我!”这里的“日婆”指别人是自己的祖宗,惹不起。“日婆”在这里和四川方言“先人板板”用法一样。如,在四川两个人一起做事,其中一个人做事不认真,而且还特别慢,而另一个人就会特别着急,于是便会绵长的说道“先人板板啊,你手脚麻利点儿嘛”,这并不是说有骂对方祖宗的意思,而是形容对方是“祖宗”,做事佛系,像个老祖宗一样高姿态。

当悲伤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时,会感慨命运不公。“日婆咧,夜日(ye,ye昨天)在次营赶集,东西没买到,丢了五百块钱,真倒运!”“真正日婆,娃谈了三年对象,花了不少钱,结果半路就跑了!”“日婆呀,天旱的,今年庄稼又要绝收呀!”这里的“日婆”指在责怪自己的祖宗或者怪罪上天没有佑护自己,有点“没雨怨东风,没妻怨中宫”的味道。(中宫爷,本地流传为姜子牙封神结束后,发现封神榜已满,就自封为中宫爷,神位座在院子的正中央,以前本地四合院的中央都供有中宫爷,为一切神灵的总领。)

当高兴喜庆的事情发生时,也会喜眉笑脸的来一句。“日婆咧,今年收入还可以,除了花销,银行还存了八万块!”“日婆咧,我噢闺女从小学习就可以,年逝考上了清华大学!”这里的“日婆”指感谢祖宗、感恩上天的庇佑,才有现在得到的一切。

当有意无意发泄、感慨时也常常将“日婆咧”挂在口头,意思为“我的祖宗呀,我的天呀”,和英语“Oh, My God!”相同。阳城方言“日婆咧”和英语“Oh, My God!”的不同之处在于,阳城方言“日婆咧”三个字在阳城方言各个语境中都是弱读、轻读,体现了中国人的内敛、含蓄,不管是悲伤、高兴、感叹还是懊悔,声音总是低沉、短促的。而英文“Oh, My God!” ,您会发现他们的发音是开阔的、洪亮的,甚至尖叫,体现的是西方人的豪爽、激进,善于表达情感。

其实,当人们不知道“日婆”“爷婆”为何意时,更多的只是将“日婆”变成了习惯性口语,还有的把“日婆”编成了顺口溜,说“这日婆、那日婆、日婆日婆真日婆……”不知所以然。这真的是一种文化的遗失。

最后再次感谢好友孟知了分享于此,与师友讨论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