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最触动人的不是推理剧情(误杀小人物)
当一个坏人做了一件坏事的时候,人们会一致支持用法律将这个坏人处死,而这份意愿是出于人们的道德,他们觉得坏人就该受到制裁;而如果他们知道这个坏人是逼不得已的时候,并且属于被动,有绝大部分人会支持从轻处理,这还是出于人们的道德以及同理心。
但是法律并不是根据道德去制定的,法律是绝对中间的存在。
如果你问,大众会支持道德还是法律。毫无疑问大部分人支持道德,极少数会支持法律。
电影《误杀》中李维杰凭借自己丰富的观影经验,近乎完美地导演了一场现实犯罪片,爱看电影的他,利用所看到的犯罪电影的内容制造了不在场证明和人证,完美地避开了法律的惩罚;但影片的最终,他却躲不开良心的审判,选择了自首。
很多人会觉得这场“小人物”的绝地反击,赢了法律,却最终输给了良心!实则不然,如果没有自首这一段才是看似赢了法律,实则输了良心,加上这一幕,让电影更加丰满,塑造了一个小人物真正的“赢”!
一部法律与良心较量的经典作品
本性良善、平易近人、有口皆碑的“好好先生”。李维杰与妻子阿玉来泰打拼17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年届四十的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为人朴实、讲义气、喜欢打抱不平帮助人,深得员工和小镇居民的喜爱。
深受员工和小镇居民的喜爱
他有三个爱好:电影、泰拳、强出头。平素没什么事情的李维杰就会在店里或家里看电影,看了几百上千部的电影,聪明的他喜欢用电影中的观点和知识在生活中灵活应用,并屡见奇效,洋洋自得的他经常自嗨:
当你看过1000部的电影,就会发现这世上没有什么离奇的事。
邻里都很喜欢他,觉得他平易近人,他也经常因为一些人家里穷而无私的帮助别人;同时,当他看到被素察打伤孙子的爷爷被警察敲诈时,偷偷为其出招不惜得罪警察桑坤;在后面警察仗势欺人时,又果断地冒着被报复的境地打抱不平地回打了警察;再加上李维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经常去寺庙虔诚地布施,管中窥豹,李维杰是实实在在的“好好先生”,当然,这也为后面的剧情的开展做了铺垫。
李维杰虔诚的祈福
家人受辱,“老好人”化身“行凶者”,与警方和法律上演“殊死较量”。这个充斥走私,贩毒活动的边陲小镇,各种权力交织碾压公平正义。李维杰的大女儿被督察长的儿子强暴,因反抗误杀对方。李维杰曾亲眼目睹督察长滥用私刑,深知法律无用,为了维护女儿,捍卫家人,李维杰埋尸掩盖一切证据,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缝隙中,与警方在身心层面,展开了殊死一搏的较量。
为爱而战,殊死一搏
爱看电影的他,利用所看到的犯罪电影里的内容制造了不在场证明和人证;因为平素就喜欢看拳赛加强了家人和证人的证词力度;而平时自己喜欢帮助人爱出头的个性也无意间强化了自己与坏警察桑坤的矛盾,让大家信服。
清理第一犯罪现场、联合家人串供、强化人证证词、转移尸体、通过朋友通报竞选对手等一系列精心设计好的剧情,让李维杰几乎完美地导演了这次“误杀”。
突如其来的巨变让这个平时看上去有些懦弱的男人不得不挺身而出,当女儿被侵犯,妻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这个男人给了我们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就像影片中李维杰讲的:
我没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
危难之际,尽显男人本色
李维杰充分地“活学活用”了在电影中学到的内容,先是充分地利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缝隙中完美抽身,给自己和家人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和诸多证人的有力证词。然后利用希区柯克式的手法,故意隐瞒让家人都以为藏尸地点就在祖坟,而警方和其他人都不知道尸体究竟是否在棺材里,用安安自以为道出实情来反衬出里面只是一只死羊时警方的错愕和围观群众的群情激愤,一时间场面瞬间失控,他们一家完整无恙,无罪释放。
蒙太奇演绎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希区柯克式造就极致矛盾冲突
逃得了法律的制裁,躲不过良心的审判。面对破案经验丰富且不拘一格的警察局长,李维杰运用其影片中学到的东西,怀一腔热血,重构了当天事件的所有时间线,形成了一条无懈可击的不在场证据链。并用电影中学到的反侦察技巧,毁尸灭迹,甚至对自己的老婆女儿进行模拟审讯,设计话术来应对接下来的严厉拷问。
破案经验丰富且不择手段
面对精心设计并已经销毁证据无懈可击的李维杰,即便最后通过推理完整再现了李维杰的作案手法,却也苦于没有证据。最后警察局长不惜恫吓小女孩安安以求达到目的。最终,安安没能抵挡住老谋深算的拉韫,说出了“实情”,却没想到,再次中了李维杰希区柯克式的手法,再加上丈夫竞选对手的干预,终于,精心准备背水一战的李维杰赢了警察局长拉韫,李维杰一家人被判无罪释放。
无所不用其极的警察局长拉韫
这局“千场”较量对决,“正义”终于战胜了“权利”!李维杰明明可以带着家人孩子换个地方继续生活,但是在电影的结尾,李维杰却仍要自首!
那么李维杰赢了拉韫,为何还要自首?正如同“有的自首是认罪,有的自首并不是”,李维杰便是后者。反复琢磨,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第一是素察留在棺材盖上的抓痕。在拉韫带着李维杰一家去挖找尸体的时候,有李维杰盯着棺材盖内侧抓痕的特写。那个抓痕清晰的展现了素察在闷死的过程中经受的煎熬和痛苦。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李维杰作为受害者的父亲,他看着抓痕时的神情。那不是恨意,也不是大仇得报的快意,而是一种带有悲伤的怜悯。李维杰是个善良的人,素察死前经受的苦以触目惊心的抓痕展现出来时,他对于素察的态度反而是同情怜悯占了上风。这里在前面讲到李维杰善良、心善,是个虔诚的信徒时有铺垫。
清晰的血爪痕迹
2、拉韫夫妇的忏悔剖白。李维杰与拉韫夫妇在忏悔塔相遇时,拉韫夫妇的一番剖白触动了李维杰。此时李维杰已经保了全家全身而退。他即使说了,有风险的也只是自己。而他选择说,是因为他内心的善良和羞愧让他无法面对再让拉韫二人承受不知儿子死活的痛苦与煎熬,所以他选择了说出真相。但这并不是促使他去自首的主要原因。
拉韫夫妇声泪俱下的忏悔剖白
3、宗教信仰的影响。李维杰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宗教信仰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但当他“误杀”事件之后,僧侣拒绝了李维杰的布施,说他不是无相布施。僧侣的拒绝对李维杰来说影响巨大,相当于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就好像佛祖知道了他有罪一样。这应该是促使李维杰去自首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僧侣拒绝李维杰的有相布施
4、“误杀”事件引发的社会暴乱。李维杰最后的脱身是依靠拉韫丈夫政敌的煽风点火,这也直接造成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暴乱。李维杰在电视里看到了暴乱的严重后果,想到自己小的时候,正是由于暴乱导致了自己父母的去世,所以李维杰非常歉疚,不希望因为他的行为导致更多像他一样的孤儿。
“误杀”事件引发社会暴乱
5、女儿篡改了成绩单的行为。“1”字上清晰的涂改痕迹让李维杰意识到女儿安安虽然没有参与,但品行已经被这件事改变了。这是摧毁李维杰最后防线的关键。李维杰在结局的时候说过,大女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最后他却通过这样一件事才找回了大女儿对自己的信任。在李维杰的心里,家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必须在行为上做出表率,从而影响安安再回归到正途上来。关于安安的人物线,有一个很赞的铺垫是,安安曾在吃饭时用叉子划桌面,镜头还给了桌面刮痕的特写,应当时安安听到了素察闷死前抓棺材盖的声音,这个细节是表现安安已经开始受到这件事的影响。这也是促使李维杰自首的最直接的原因。
父女协议
颂恩叔,李维杰的好朋友,此前不仅在警署大夸李维杰的为人,还在媒体为他伸冤,然而,最后在影片结尾处被记者问到“你觉得李维杰到底是不是好人时”,却露出了意味深长而又颇为诡异的笑容。
意味深长且颇为诡异的笑容
不由得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的一段话,当假释官问瑞德你后悔吗的时候,瑞德说:
我每一天都在后悔,但不是因为受到了惩罚而后悔。我回首往前尘世,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想给他讲道理告诉他什么是对是错。可我办不到,那孩子消失了,只剩下我一个垂老之躯。我得接受这个现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你盖章吧!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跟你说句实话吧,我他妈的不在乎了。
极度讽刺的是,就在瑞德说完这段满不在乎还充斥着脏话的自白后,他被假释成功了。不能指望世界上没有恶的存在,只希望所有的恶还能有一丝胆怯,那便是真正公正的审判和裁决。
曾国藩曾说:“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做事问心无愧,才会活得舒坦,活得轻松,活得有模有样。
“不虑而知,良知也”。为天地,为众生,更为自己。
很多人会觉得电影结尾自首一幕让电影稍显的不自然,有点多此一举了。这场“小人物”的绝地反击,本已经非常完美,加上自首反而显得牵强。但相信读到此的朋友们一定会觉得有了自首这一段,电影才更加丰满:前半段赢了法律,自首更是赢了“良心”,这不是反转,这才是真正的“赢”。
结束语:再次给《误杀》点赞,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整个故事的节奏,情节的安排和反转,都恰当好处。影片除了这些让人关注之外,更吸引我的是像影片中李维杰这样的中年男人的情感和情绪。也许不一定很成功,甚至有时候可能会呈现出生活的无奈和弱小,但为了心中的守护,为了挚爱,在关键时刻也一样会挺身而出,挡在最前面保护着她们,哪怕付出所有!
作者简介:双一流大学毕业,前国企员工、自由创业者,现教育工作者、宝爸,专注情感领域,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分享一路走来的风景。喜欢我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转发留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