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的风土人情(品读安塞行走的文明)

安塞的风土人情(品读安塞行走的文明)(1)

升起文明的炊烟

安塞县丰富的文物遗存,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人类各个时期的生活状况,也多层次呈现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形态。通过这些文化遗存,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看到了人们的情感和愿望。数量庞大的古遗址,充分反映了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况,对于研究陕北地区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遍布安塞的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聚落遗址是远古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人类为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部落的入侵而形成的群居遗址。这些遗址真实地反映了人类早期生产和生活,也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

安塞的风土人情(品读安塞行走的文明)(2)

烽火台遗址多为宋时修筑。宋时,陕北为边关要地,范仲淹等名将镇守延安。当时,北宋军队多次与西夏交锋,而安塞处于北宋边关位置,一旦西夏军队进犯,便烽烟四起。烽火台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修筑的军事设施,用以传递军情。此外,秦时筑长城用以防御匈奴,在长城沿线还修筑了烽火台,在安塞境内还有少量的秦代烽火台遗址。其中有一部分烽火台基本沿延河分布,沿线还分布有安塞堡龙安寨、塞门寨等古城,可以看出北宋防御西夏的军事体系。

安塞的风土人情(品读安塞行走的文明)(3)

故城堡寨遗址主要有龙安故城、安塞堡故城、平羌寨故城、塞门寨故城、康庙寨子、云盘山寨子、招安寨故城、乔庄寨址、万安寨等。这些古城堡和古寨址,是北宋为防御西夏入侵所筑的,如塞门寨、平羌寨、招安寨、万安寨在《宋史·地理志》中均有明确的记载。历史记载与文物遗存鲜明地准确地印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安塞境内的洞穴遗址主要是崖窑,这些崖窑均开凿于山崖之上,为清朝末年开凿。当时,安塞地区多有匪患,人们在山崖上凿洞而居,主要是为了防止土匪袭扰。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地区有过一次大战乱,掳杀抢掠,十分严重,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匪盗横行,人民为防止匪患,在地势险要的山崖上开凿山洞,俗称“崖窑”,用于防匪。

作者简介:米宏清,生于1974年3月,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100余篇(首)。小说《山沟拐洼》1992年获华夏青少年写作大赛二等奖并应邀参加人民大会堂举办颁奖大会。著有诗集《山野的风》,散文集《山那边的故乡》,编著出版有《安塞民歌》《安塞文物》《文化安塞》《高金爱剪纸》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