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多久可以读完(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多数人通读二十四史原文)
我不建议大多数人通读《二十四史》原文,因为完全没必要。之前经常看到一些回答如何系统学习中国历史的文章、视频,这些答主,一上来就给人建议通读《二十四史》原文。或者是人家想系统了解某个朝代的历史,就给人推荐阅读《二十四史》中对应朝代的史书原文,比如人家想了解汉朝,让人家去看《汉书》《后汉书》,人家想了解宋朝,让人家去看《宋史》,想了解明朝,让人家直接去看《明史》。
好家伙,你这是要干嘛呀,直接给人劝退呀。 说实话,我很怀疑推荐这些书的人到底有没有通读过《二十四史》。我的观点很鲜明,就是我不建议大多数人通读《二十四史》原文。
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在给他人提供建议的时候,一定要对症下药,要根据他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合理的建议。
大部分人想了解历史,他的目的无非就是想学点东西、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增加谈资、对自己的人生提供某些借鉴等等,主要就是这些吧,这些目的都比较简单、比较实用。根本就不是为了要做学术研究,不是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甚至可能都没想过要对某些内容进行多么深入的了解,他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历史。
你上来就给人家推荐《二十四史》。首先,大家知道《二十四史》有多厚吗?大家看下这个体量,这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二十四史》,非常经典的一个版本,这是32开简装本,全套共289册,算上注释和校勘记文字,共4600多万字。
按照正常人的阅读速度每分钟400字左右,一小时就是2.4万字。假如每天你能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这套书,现在很多上班族,每天能拿出3个小时读书,都已经都不多了,你要坚持不懈地连续读1年零9个月,才能读完。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阅读速度和阅读时间,算一下自己的。
这还只是纯按照字数算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但是《二十四史》可是文言文,而且包罗万象,虽然有注释,但是大多数人阅读理解起来仍然会存在难度,再算上查阅资料、理解、思考的时间,那就更多了。
这个体量,即使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历史学者,也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通读了《二十四史》。现在网上竟然有一堆人站出来,说自己通读了二十四史,我真的是不知道该说啥了。
其次,不要以为《二十四史》都像《史记》中的有些世家、列传那么好读,有些还有趣。你上学的时候之所以有些篇章被选入课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简单、没那么难。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这样的,《二十四史》中的有些内容,那简直就是专治失眠。比如志,这个涉及到一个王朝的职官、礼仪、天文、历法等,专业性极强、内容枯燥无比,理解难度很大。每个字你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你就是不知道它说的是啥。
读起来绝对让你头昏眼花,都不要说一般人了,就是历史学术圈的人读这种内容都头疼。我当初上历史研究生的时候,读《史记》中的《礼书》《乐书》,《汉书》中的《律历志》《天文志》《五行志》。把我痛苦的,让我一度觉得选择历史专业是错的。
第三,《二十四史》虽然名声在外,但是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受修史者的个人能力、修史时间、前朝留下的史料是否丰富等原因的影响,《二十四史》中也存在一些公认的史实错误,有些修得不好的史书,如《辽史》《元史》,更是错误一大堆。
一般人是没有辨别能力的,他们在读的时候必然是全盘吸收,以为是这都是历史事实,从而形成错误的认识。
而且《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事件,导致一件事分布在不同的传记里,彼此重复、割裂等。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很容易弄混,读起来也会很吃力,不利于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脉络。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你建议他直接去阅读《二十四史》原文,那不下于是让一个只是想了解一下身边物质的运行规律的人,只想学习一下物理科普的人,你直接让他去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文,这谁能看得懂。最终的结果就是,让他丧失兴趣,觉得历史太难了,不学了,于是乎,你亲手扼杀了一个想要学习历史的人的梦想。
因此,我的建议是,应该给这些人推荐一些专家学者写得不错的通俗性的历史著作、朝代通史等,还有一些靠谱儿的历史作家写得历史科普书籍、或者音频节目、视频节目等,把他们引入门。
对于其中要求高一些的读者,则可以推荐他们看一些深入分析型的通俗历史著作或者学术专著,但是千万别直接让人家去通读《二十四史》原文。《二十四史》的价值很高,是史学宝库,但是最好的不一定就是适合他人的。
我当初最早喜欢上历史就是因为,小学四年级看得一套《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两册,还是拼音版的。我记忆中,这应该是我看得最早的一本历史书,引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以至于高中学的是文科,后来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了历史专业。
看的历史书也逐步深入,到了研究生的时候,主要就是看学术专著、专业论文、史书原文、原始史料了。我上研究生的时候,研究方向是秦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是必读的,《三国志》也看过一些。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古书,还有很多的碑刻、考古挖掘出的竹简等。后面这些都是非常枯燥无聊的,给大家感受一下,全是这种。所以它是有这样一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过程的。
如果当初我刚接触历史的时候,哪怕是在大学期间,你要是上来就直接让我通读《二十四史》原文,那估计就没我了,我肯定看不下去,觉得太难了,我不配,我不学了。
所以一些人给普通人直接推荐通读《二十四史》原文,我就不明白到底是为啥?有的可能是为了凸显自己的高品位,你看我推荐的书多好,显得好像我自己品位也好、学识渊博。虽然他自己很有可能都没看过,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给别人推荐。
但是我觉得这是对他人不负责任的做法,对于大多数人,你推荐阅读原文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反而还会使他们丧失兴趣。
还有些人可能是觉得阅读原文,能够不受他人的思想干扰、免于他人对史书的裁剪,有利于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立的认识。
但是我们需要考虑到接受程度,这里我们不去探讨阅读原典以及阅读所谓的二手知识孰好孰坏,我们搁置争议。我们只从最实际的情况出发,那就是: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把每个领域、每个学科,都通过阅读原始资料、专业资料研究透吗?不可能的。我们是一定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的,这个成果也许是学术著作,也许是通俗著作,但不必要一定要是原典。
尤其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的需求是很简单的。之前我和朋友聊过这个话题,我说不要瞧不起通俗作品,觉得没有深度。我说我们自己是专门研究历史的,能看史书原文、看学术著作、看原始史料等等。但是我们对不了解的领域,比如物理学、经济学,而且我们只是想初步了解一下这些学科的一些知识,难道我们会去看这些学科的学术专著、看论文、做实验吗?不是吧,我们也看不懂啊,我们肯定是希望能够有好的通俗作品,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当然这里也得说下,如果你想在历史研究领域取得成就,希望能在学界有一席之地。那确实是要下功夫的,不是看一些通俗历史作品就能搞定的,包括网上的很多历史科普视频,只看这些是没用的。你必须要时刻关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研究动态,你需要看论文、看学术著作,读原始史料、史籍原文,这时候就要读到《二十四史》了,甚至要实地考察等。
有些人读了一些历史故事,甚至只是看了一些历史剧、纪录片,就觉得自己懂历史了、喜欢历史了、可以专业研究历史了。等你真正去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你就知道,学术界研究的历史和大部分人以为的、喜欢的历史,完全是两码事。这个话题后续我们可以展开聊聊。
那什么人要阅读《二十四史》原文呢?做学术研究的人、重度历史爱好者,有特殊研究需要的人等,我建议是要读的。都通读那不现实,但是对于涉及自己研究范围的、研究朝代的,通读对应的整个断代史的原文,还是有必要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要是有兴趣,也可以选择性地读一些篇章,感受一下这套大部头的经典之作。
最后呢,告诉大家一个我过去系统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和方法。先读一套介绍整个中国历史的通俗性通史著作(一般也就是两本书的体量),对整个中国历史的朝代更迭、时间线、重大历史人物与事件,形成一个整体性、架构性的认知和了解。
然后再去阅读每个朝代的通俗性历史著作,每个朝代基本上也是两本书的体量,这样对每个朝代的了解就会更细致、更深入。都读完后,然后再对每个朝代其中一些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找到相关的专题性著作,再去阅读,这样你的了解就会更进一步。
这样一步步形成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系统地了解,相当于是造房子,先打地基、再弄基础架构,然后再去完善基础设施,最后再装修。
希望这个方法可以帮到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