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

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1)

华夏书信文化源远流长,书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甲骨刻字,竹木简书,沾墨挥毫,精美的信纸畅销,明信片更是穿越重重时光,帮助人们留存珍贵的记忆。

书信作为历史上最早的信息传播媒介,承载了世间种种不受无情岁月所侵蚀的坚固情感。

在传媒日新月异的时代,书信之美不曾被科技遮盖,而是通过更多途径焕发新生。《见字如面》、《朗读者》等电视节目,博物馆中的书信实物藏品等,用时代崭新的传播手段,重新尝试点燃书信的温度,传承书信文化之美。

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2)

图片摄于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

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3)

| 生命之美信中永存

于当时情境下,写信人书信之时深重如山的情感,收信人启信之时欲理还乱的心绪,无不体现了书信文化的珍贵之处。

书信记录下了历史大幕上演过的每一帧,武将为家为国舍身疆场的义无反顾,文人乐山乐水、畅游南北的潇洒,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小爱、难舍难分,忠孝难两全的艰难抉择,可望而不可得的万般无奈……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生通信无数,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情书与家书。他们的书信中记录了一对伉俪于冲突摇摆的建国历程之中的相依相守,展现了夫妻情深之美,与对建筑事业的毕生坚守。数十年斯人已逝,书信是最好的载体,以便今人瞻仰两位前辈的为人品格与为学风范,致敬新中国城市的建筑奠基人。

书信向后人展示了历史环境下的社会风貌与人物情感,记录下了每一个微小又曾经存在过的生命。唯有遗忘才会让生命消逝,多少生命以文字的形式,永远活在了书信之中。

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4)

图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5)

历史上最著名的书信之一《报任安书》,是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在信中向挚友讲述了自己的忍辱偷生的缘由及万般苦楚。

《报任安书》正充分体现了生命之美于书信之中永存。信中不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千古名句,不知激励了多少人于至苦至难之中都没有放弃寻找生命的意义。生有所为,死得其所,在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与追求和为著书现身的精神面前,他身体的残缺与生活的苦楚那样不值一提。生而为人的生命之美被这样一封至情至切的书信诠释,并留存至今

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6)

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7)

| 温度之美代代传承

书信一直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能够将历史与情感封存于字里行间,传承带有温度的情感。

同时,书信自带适宜的温度。以书信寄托情感热烈却不过火,文字将炽热的情感稍事降温,化作平静的一字一句,传达着适宜的温度之美。

烽火岁月的一封家书;珍贵几何。漂洋过海的一封情书,温柔几何。书写书信之人已经离开,但是他们的情感却被书信永远封存,那些带有温度的情感被书信保留了下来。

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的《渡江来信》,是渡江大军西集团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政治部秘书袁志超写给八弟的一封家书。这封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书信,让我们还能透过心中的文字,触摸到革命先辈铮铮报国的热烈余温

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8)

图为国家博物馆藏品《渡江来信》

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9)

| 艺术之美跃然纸上

书信的形式具有艺术之美,无论是信封、信纸、格式、形制、书信规范等。

书法家在写信时书写的字迹更能体现出不掺杂任何创作杂念的真实水准,因而书信自古就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从《汉书》所载的东汉书法家陈遵“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中可见一斑。

如今书信作为历史传承的媒介,也成为了很多博物馆中珍贵实物藏品。博物馆、其他社会及个人组织收藏和保护手写书信,是保护以书信为主要代表的以文字为媒介的信息传播载体的重要方式。自2005年抢救民间家书的项目启动后,三万余封家书被征集于一处,其中80多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可见手写书信作为记录和传播历史的媒介在现在依然重要的地位。

在历史动荡与社会巨变中,无数人与物皆化作灰烬与尘埃。唯有书信中的一笔一画,一心一意,一生一世,以宝贵的文化遗产的形式依然留存,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生命之美、温度之美与艺术之美

书信里的艺术特点(见字如面一起来看书信文化的美)(10)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 稿 | 张入森

编 辑|幸维榕

责 编 | 胡庭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