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要反垄断(什么是垄断)

反垄断这事,最早是美国人提出来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为什么我们都要反垄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为什么我们都要反垄断(什么是垄断)

为什么我们都要反垄断

反垄断这事,最早是美国人提出来的。

一般来说,自由经济没有垄断这个概念。自由竞争嘛,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跟个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自由生长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大的多吃点,小的少吃点,虾米喝点汤,最终总能达到平衡。

可是实际上这个逻辑有点问题,自然界没有组织,也就没有联合。个体再怎么长大也有个生理极限,老虎说是森林之王,其实也就管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到死也占用不了多少资源。可是人类社会是有组织的,而且组织又有扩张性,扩张还没有尽头。最后的结果就是最大的组织连锅的端走了,寡头们为了躺着吃饭到天荒地老,还要把别人的锅也砸了,其它人为了那点嗟来之食还得努力干活,养着寡头们花天酒地。

大家注意一点,这里的“组织”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跨国公司,如果是跨国公司,这种扩张迟早会和国家利益背道而驰,矛盾激化的时候,双方的斗争就以反垄断的形式出现了。

那您要问了,难道就没有爱国资本家?我不敢说百分百没有,但大多数最后都会是商业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特别是全球化时代,资本可以在国家之家随意流动,那肯定是哪儿利润高往哪儿流动。这个跟道德无关,跟资本逐利的天性有关。按马克思的话说,有300%的利润,资本家就能把命豁出去,命都不要了,叛个国就更没有心理压力了。像马云他们发展下去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呢,所以必须得管。

总的来说,从世界范围内反垄断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粗暴,主要方法就是“拆”字诀,看谁块头太大就挥舞大刀肢解。

典型案例就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也就是洛克菲勒的公司。

20世纪初标准石油垄断了美国大部分的石油炼油市场,产供销一条龙,行业里说一不二,各种肆意妄为,更可怕的是公司还在不断扩张。事实上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虹吸效应,兼并小公司就跟玩似的,靠市场的手段完全没有办法约束。就跟滚雪球一样,从山顶一路向下,越滚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谁也不知道滚到山脚是个什么样子。

美国人先知先觉,很早就出台了《反托拉斯法案》,准备收拾标准石油。不过国家出手干预市场,那就撼动了自由经济的基石,所以民间一直有不同的声音,而且标准石油在国会里有很多代理人,这些人兢兢业业的捣乱,所以法案一直执行不下去。这么吵吵嚷嚷很多年,终于到了1911年,标准石油已经垄断了美国95%的石油炼油市场,国家一看不管是真不行了,赶紧发动媒体一起造势,把标准石油描述成无恶不作的,全民动员一起围殴,终于强制把标准石油公司拆分成34家小企业,后来这些拆出来的碎片各自生长,变成了现在耳熟能详的美孚、雪佛龙、壳牌、英国石油公司等。

多说一句,不少人以为托拉斯是个人,其实不是。这个词本意是信托的意思,是一种公司的组织形式。当时标准石油公司兼并的炼油厂太多,这些炼厂分布在美国各州,法律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公司玩法都不太一样,不好管理,所以在各个公司之上成了一个股票托管委员会,也就是托拉斯,统一各公司的经营权,大伙共同进退,比如统一提价,统一分销,产量也由托拉斯统一安排。至于各公司的内部运作维持不变,股东也只管分红,不能参与企业经营,这也是最早的同股不同权了。后来托拉斯这种组织结构被别的行业拿来用,逐渐成为一种垄断的主要组织形式。

拆分标准石油让联邦贸易委员会声威大震,又是招人又是扩编,准备把反垄断事业进行到底。没过多久又盯上了电信巨头AT&T。

这个AT&T国内基本不怎么提,不过在美国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巅峰时期垄断了美国所有的电报电话业务。类似于我们国家移动、电信、联通合体变成一家公司,大概就是那么个规模,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家说了算,那个电话费能高到什么程度。

美国国家当然不能看着让你躺着挣钱,所以对这个AT&T各种敲打,没事就上门查账,隔三差五就发整改通知。AT&T老板不堪其扰,为了不被拆分,忍痛把晶体管的专利给公布了。

晶体管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了吧。手机、电脑、路由器都离不开芯片,而芯片的核心部件就是晶体管。如果没有晶体管,信息革命根本就不会发生。AT&T研究出晶体管后一直当宝贝一样守着,准备吃这个红利到天荒地老,不过面对国家手拿反垄断法这把屠刀已经站到门口了,也只能是选择屈服。

公布晶体管技术让AT&T多活了二十年,不过最终也没躲过那一刀。1980年联邦贸易委员卷土重来,这次直奔主题,挥舞大刀把AT&T分成七份,曾经一手遮天的电信帝国轰然倒下。

多说一句AT&T的拆分直接导致了贝尔实验室的衰落。

贝尔实验室大家可能都听说国,它最开始就是AT&T下属的研发机构,在科技界是牛逼哄哄的存在。有多牛呢?巅峰时期养着1万多名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前前后后出了15个诺贝尔奖得主。前面说的晶体管、还有UNIX,C语言,这些奠定IT行业基础的技术,都是从贝尔实验室走出来的。而且除了电信、计算机这些应用技术外,基础理论研究也没拉下,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都有涉及,奠定了信息科技的大半壁江山。

不过研发就是吞金兽,特别是基础研究,这玩意就是无底洞。因为没法迅速见效益,本来应该是国家主导的,脑子稍微正常点的公司都不会碰这玩意。不过AT&T不太正常,应为他有高额的垄断红利,正好用这些躺着赚来的钱养着贝尔实验室。

拆分以后,贝尔实验室划给其中一个儿子朗讯,后来朗讯和阿尔卡特合并,贝尔也跟着过去,再后来又去了诺基亚,后面这几个东家都是越混越挫,贝尔自然一路走下坡路,一直到现在基本没什么存在感。

话说回来,AT&T拿着垄断的利润去搞研发,已经是很良心了,比现在某巴巴搞金融创新赚块钱,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据说阿里也有达摩院,不过一直不知道他们在鼓捣什么,反正没见过里面出来什么绝世高手,达摩院也就剩了一块招牌,弄成了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两次拆分,标准石油代表能源行业,AT&T代表电信行业,美国的反垄断搞的风生水起,而且效果都还不错,每次拆分都促成了一批创业潮,让市场焕发出新的活力。

大家也可以对照一下我国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和电信、移动、联通三驾马车的布局,要知道这种布局也是国家刻意为之,很难说当年操刀的操盘手没有受这两个案例的影响。事实上,这种资源性行业,如果再产生垄断,那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所以哪个国家对这个事都不能忍。

先后干掉两个巨头,联邦贸易委员会领悟了“拆”字诀的精髓,磨刀霍霍随时准备把下一个大家伙大卸八块。不过从此以后大家却只听见磨刀声,再没见到刀落下来。美国自1890年通过反托拉斯法案,一直截至到2021年,拆分的大公司也就这两个,再无后来者。

因为阶级斗争有了新动向,全球化加剧和高科技公司的崛起让反垄断进入第二阶段。

其实垄断的标准本身很难界定,并不是占有绝对市场就是垄断,包括反垄断的手段一直没有统一标准,美国也是一直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为什么反垄断的案子一般拖得时间比较长,因为没什么好的参照物,一般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边干一边不断的完善法律。

垄断最大的毛病是不当得利和压制创新。怎么理解这个事呢?打个比方,老王是村里的布鞋厂商,一双鞋卖10块钱,成本8快钱老王挣2块,日子过得平淡又幸福。可是忽然村里另外两家布鞋长老板跟小姨子跑了,老王乘机扩大规模,垄断了村里的布鞋市场。

销量上去,老王挣得多了,大家也基本无感,因为布鞋还是10块钱一双,到此为止事情还比较正常。

可是老王很快心态起了变化,既然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那我涨涨价行不行呢?很快布鞋从10快涨成了20,村里人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还得继续买老王的鞋,没办法总不能光着脚出门吧。以前老王卖10块挣2快,算是正常收入,现在卖20挣12,这多出来的10块钱就是不当得利,是靠垄断得来的。

再说遏制创新。话说村头老李家研发了一款皮鞋,款式新颖结实耐造,眼看就要大卖。老王财大气粗当然不容许竞争者出现,出1万块钱买下了老李的鞋厂。然后,他把生产皮鞋的工艺图压倒箱子底下,皮鞋厂改成了布鞋厂。村里涛声依旧,老李的皮鞋厂就跟没存在过似的。

这里就有个问题,既然皮鞋厂都有了,老王为什么不升级换代呢?

成本啊乖乖。老王家里所有的生产线都是布鞋的,家里的工人也只会纳步鞋底,换生产线培训工人都是成本。既然卖布鞋也能躺着挣钱,那何必去升级呢。要知道资本家只考虑成本和利润,鞋穿的舒服不舒服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有小伙伴要问了,如果老李有创业情怀,不卖皮鞋厂怎么办?也简单,雇两个流氓就把老李的鞋厂烧了,反正老王财大气粗,收拾个小厂子有的是办法。

所以只要垄断存在,村里的人就只能一直穿布鞋。在垄断环境里,资本家有百分二百的动力去维持现状,创新基本不可能发生。

既然垄断的毛病是不当得利和压制创新,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行了,为什么非要拆分呢。理解这个,后面美国国家针对垄断企业的操作就比较好理解了。

1996年,波音和麦道这两个美国最大飞机制造商合并,当时波音的市场份额占60%,麦道占15%,合并以后的市场份额超过75%,所以当时有人拿出《反垄断法》反对。不过民用航空器是波音、麦道,空客三足鼎立,美国人认为,波麦合并虽然就美国国内你是垄断了,但从全球视角看,有空客这个竞争对手,你就没法胡来。比如波音要是乱提价,空客分分钟打进来挤掉你的市场。既然没法获取不当得利,这个合并就是人畜无害,不违反垄断法。

而且美国当时还有自己的小九九,波麦合并对,步调一致对外,扩大美国航空公司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个合并对美国百利无一害,所以麻溜同意了。

不过空客对这事极其不爽,就跟祥林嫂似的到处唠叨,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对手越来越强大。考虑到大家都是资本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波音从别的地方让渡了些好处,空客这才不逼逼了。

事实上,因为全球化的存在,各国后来对垄断企业的拆分都慎之又慎。因为拆分固然能增加国内竞争,但也伤害了跨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比如我国中车集团2000年拆分为南车北车,国内市场倒是健康了,不过走出过门后问题就来了,往往一个单子南车北车都去投标,互相压价,最后反倒便宜了外国人。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后,2014年又把两个公司合并了,让他们合体后去海外开疆拓土。

咱们再说说压制创新,这个事在高科技企业特别常见,因为这类企业往往依靠或者技术垄断,拆分的作用不大,只要掌握核心技术,很快就会产生新的垄断集团。所以对付这类企业,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让他共享技术。辟邪剑谱拿出来大家一起研究,才会推动武学不断进步,如果掌握在一个门派手里,那就是一家独大,其它门派只能跟着当马仔,江湖形成一个超稳定状态,没有竞争也就没有进步了。

所以对高科技企业,一般只要把技术共享,国家就会放你一马。比如前面说到的AT&T,国家早就盯上他了,整天提着刀在他们家门口转悠,1960年迫于压力,AT&T开放了晶体管专利,这才续了20年的命。

晶体管专利公开为无数有理想的精神小伙提供了创业机会,其中一个抓住机会,迅速成长为计算机行业的扛把子,也就是后来的IBM。

当时的计算机以大型机为主,用户主要是企业和国家,普通吃瓜群众基本接触不到这么高深的玩意。销售的策略就是整机销售,也就是软件硬件一下打包卖,IBM依靠这个套路基本上垄断了大部分大型机市场。

后来个人计算机(PC)崛起,IBM借助先发优势,牢牢把控住PC市场,按照大型机那套理论经营PC业务。

我们现在用PC机,基本上是个大杂烩,电脑品牌是联想的,操作系统是微软,软件由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软件厂商提供,而且单就电脑来说,品牌虽然是联想的,但是内部cpu、主板、硬盘都来自不同厂商,一台电脑可以随意组合,养活了很多企业。

不过回到当时,你几乎没有选择,PC机从软件到硬件都是打包销售,IBM一条龙服务,别的厂商根本就没有进入的机会。

问题是个人电脑方兴未艾,面对未来这么大一个市场让IBM独占,国家当然不能答应。联邦贸易委员会又出动了,又是处罚又是检查,把IBM折腾的七荤八素,目的也很明确,你得干点啥,否则就砍刀伺候。

为了自救,IBM不得已宣布软件硬件分开销售,同时公布了个人电脑的硬件技术标准。这一手相当于开了大门,开放了部件的生产权,一堆公司纷拥而上,各自瞄准自己擅长的领域,野蛮生产。其中INTEL拿下了CPU,微软搞定了操作系统,后来都成长为IT行业的巨无霸。

事实上,这次技术公开不光是造就了几个巨无霸公司,对PC市场影响也很大。我们现在去中关村攒机可以DIY,主板、显卡、硬盘、显示器自由组合,就跟搭积木一样,这都得益于当时的IBM的那次技术分享。包括现在的联想、DELL品牌机,本质上还是攒机,只不过整机贴上品牌,核心东西跟你DIY本质上是一回事,这一类机器统称为IBM兼容机,是现在PC市场的主流。

依靠解除技术壁垒,IBM成功躲过了被拆分的命运,而且因为系统完全开放,一堆初创公司围绕在IBM周围疯狂成长,成功干翻了同时代其它PC竞争对手,比如苹果什么的。IBM兼容机几乎成了PC机的代名词。

咱们多说一嘴苹果,我们现在知道苹果的主业是手机,其实在七八十年代,苹果发家靠的是PC机,当年的苹果PC地位就类似于前几年的IPHONE手机,基本是无敌的存在。我印象里90年代初我们上计算机课用的还是苹果的PC。只不过因为系统太封闭,后继乏力,基本消失在大批厂商簇拥的IBM兼容机洪流中,苹果也一蹶不振。后来依靠IPHNE手机重新崛起,基本相当于乔老爷子二次创业了。

对于IBM来说,开放技术标准相当于放开了PC业务,后来在PC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基本都出现了巨无霸,所以IBM果断的在2005年把PC业务彻底卖给联想,退出了PC业务的争夺,专心干回老本行,也就是大型机,目前全世界的大型机市场这块还是牢牢把握在IBM手里。

简单科普一下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分为四类,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机。。大、中、小型一般是做服务器,或者是人工智能这种专业应用,咱们统称为大型机,要求计算量大,精度高,门槛也高,开机就是一堆代码,没接受专业训练基本没法玩;微机就是咱们一般用的PC机,包括个人用电脑和PC服务器,一般成本低,可以快速搭建而且上手很快。现在基本上所有可靠性、高运算量的行业主流服务器还是IBM大型机,最典型的就是银行,我们国家银行数据服务器基本上用的都是IBM的大型机,这块对国家安全也是隐患,所以从去年开始已经在积极探索服务器国产化的方案,不过前路漫漫,任重道远,要战胜IBM上百年的积累,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时仍需努力。

说回当年,对IBM业务的拆分对国家来说,除了收获了一堆初创公司,还让整个行业在软件和硬件全方位获得进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IBM虽然老实了,这些新兴的初创公司又闹出了新的动静。就跟AT&T开放晶体管技术养大IBM一样,IBM开放技术标准又把微软养成巨无霸。

多说一句,大家可以仔细体会一下这里面的传承关系,反垄断AT&T造就了IBM,反垄断IBM造就了微软,反垄断微软造就了谷歌,现在正在反垄断谷歌,不知道谁是下一个受益者,这个咱们后面再说。

早期微软就是IBM的小弟,受雇给IBM打工开发DOS操作系统。不过这种在黑色屏幕上敲击代码的操作方式冷冰冰的对用户太不友好。据说有一次盖茨被邀请参观苹果公司(为什么哪儿都有苹果的影子?),乔布斯这个大嘴巴把图形操作的一套理念给盖茨一顿灌输,盖茨笑而不语,转头回去就开发了windows操作系统。

Windows的诞生基本上相当于计算机软件行业的的一次工业革命,从此以后操作电脑就从冰冷的代码交互,变为鼠标拖拽,你不懂代码也能通过拖拽、单机双击这种简单动作完成对电脑的操作,不用熟悉键盘行26个字母的布局就能完成复杂操作,大幅降低了电脑操作难度,为PC机走入千家万户奠定基础。从此以后鼠标就成了计算机的标准配件。微软也依靠这次革命,从IBM的小弟一跃变为和前任老大平起平坐的新生力量。

据说为这事乔布斯没少找盖茨理论,说你这是偷了我的创意。盖茨回怼说你不也是从别人那儿偷的嘛,大家半斤八两,大哥就别笑二哥了。

那您要问了,既然都掌握了图形化的理念,以乔布斯的能力,为什么苹果没干过微软呢?

这个就跟咱们前面说的技术共享有关了,苹果延续了一贯思路,软件硬件捆绑销售,按乔布斯的话说,他没法容忍这么优美的软件运行在杂七杂八的兼容机上,所以苹果的软件只能苹果自己用,在遍地兼容机的情况下,这种高冷范自然干不过微软亲民的气质。苹果的这个经营理念一直延续到现在,从电脑到手机都是自己内部玩。在别厂商拼命开放标准,扩大兼容范围的大环境下,苹果坚持封闭运行,自成体系,连个充电头都弄的跟别人不一样,特立独行的气质拿捏的死死的。也正是这个原因,苹果电脑也成了资深IT人士装逼的利器,

不过微软在PC操作系统获得垄断地位后,一直不思进取。也好理解挣钱太容易了。软件这东西,跟制造业不太一样,主要成本就在研发费用,量产以后不需要原材料料和设备,点几下鼠标拷贝粘贴就生成一份副本,刻张光盘就能卖钱,妥妥的一本万利,这种躺着挣钱的模式让微软失去了进取心。

没过多久互联网兴起,微软也为自己的迟钝付出代价。

如果说操作系统是PC机的基础软件,那么浏览器就是互联网的入口,就是你访问网页首先打开的那个软件,这玩意其实就是个网络协议的解析器,负责把远方服务器上传过来的一堆代码解析成你能看到的网站样子。

我们现在可用的浏览器很多,像IE,360,火狐什么的。不过回到90年代,互联网刚刚兴起,网络上还没那么多好玩的,网民也就是那么一小撮人,当时浏览器的扛把子是网景公司生产的叫netscape的一款产品。

微软当时两耳不闻窗外事,正在深耕windows,隔三差五就升级,几乎一年出一个版本。等感觉到互联网的来势汹汹,准备下手的时候已经晚了。微软的大佬们关起门开了会,意识到必须尽快入场。仓促之间都没来的及开发,紧急从别的公司买一个浏览器产品,改头换包装成微软的产品,也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IE浏览器。

为了把网景打垮,盖茨决定来个釜底抽薪,把IE浏览器和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也就是只要你安装操作系统就自带IE浏览器。这一招非常厉害,既然装机完成就能上网,很少有用户再去安装另外一款浏览器。通过这种方式,微软开始一点一点蚕食网景的市场。

不过这是个不好的苗头,因为操作系统是所有软件的基础,如果微软把所有应用软件都和操作系统绑定,那基本上别的软件厂商根本没法玩了。如果操作系统是一座房子,那应用软件就是房子里的家具。微软的做法就相当于卖房子的同时打包销售房子里的家具,你说这让其它家具厂商还怎么活。

所以联邦贸易委员会迅速找上门来,新账旧账一起算,要求把微软拆分,具体方案是把办公软件、播放器、浏览器从微软拆分出来。美国国家的意思,微软你专心盖房子就行了,家具的事你就别掺和了,给别人也留口汤。

您可能要问了,都给微软开发有什么问题呢?用谁的软件不是用啊,一个厂商之间的软件还能实现无缝集成。

一家搞一条龙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创新动力。跟传统行业不同,IT行业技术更新很快,而且对IT技术的应用拥有无限可能,,这么个环境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创新的最好环境,如果所有生产链条都有一家公司垄断,那会进入一个超稳定的状态,没有外部刺激,整个行业暮气沉沉。高科技行业如果没了创新,几年就会被甩的连别人尾灯都看不到,所以国家必须要干预。

微软反垄断折腾了好几年,比尔盖茨都给弄辞职了,前后经过几次诉讼,微软算是勉强没被肢解。不过也被折腾怕了,把自己关在家里好几年不敢出来浪。这才给了后来的谷歌,脸书后来居上的机会。特别是谷歌,一般认为如果微软当年拿出捆绑销售的杀手锏,基本就没谷歌什么事了。不过微软刚被收拾过,不敢造次,这才让谷歌在搜索领域跑到了前面。

多说一句,现在谷歌也开始玩起了微软的套路,只不过阵地从PC机转到手机。谷歌不是掌控安卓操作系统嘛,现在的安卓就是当年的的windows,现在谷歌旗下的各个APP相当于当年的IE、OFFICE。不过有微软的前车之鉴,谷歌都是暗戳戳的搞事情,从来不提“禁止”、“断绝”这些字眼。

不过这些微软玩剩下的东西,联邦贸易委员一眼就看穿了,接下来就是轻车熟路,收集证据,起诉,然后就是漫长的诉讼期,到现在这事还没完呢。

对IBM和微软的反垄断算是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反垄断是反对垄断市场,主要手段是拆;那么第二阶段反垄断主要是反对压制创新,主要手段就是逼迫垄断高科技企业放弃技术垄断,公开标准,让更多的初创公司参与进来,盘活整个行业。另外全球化的出现,也让国家在拆分企业的时候慎之又慎,毕竟你还指望这些公司上海外开疆拓土,都拆成碎片,到国际上会被那些巨无霸同行虐成渣。

不过随着社交媒体和电商的出现,反垄断进入了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的特点就是平台垄断和数据垄断

先说平台,平台的垄断来源于对准入权、规则、仲裁的权力垄断。比如说淘宝,如果把淘宝比作一个大商场,那么能不能进商场摆摊、摊位的朝向高度、你和买家产生纠纷怎么处理,权力都在阿里巴巴手里。传统商场其实这几个权力都在国家手里,也就是工商局手里,有营业执照就可以开店,交易规则比较简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果产生纠纷有消费者协会和工商局,商家卖了东西还得给国家交税,整个过程离不开国家的监管,阳光透明。

淘宝就不一样了,买家卖家全程都在和平台打交道,所有的交易都在平台发生,不需要营业执照,没有实体店,交易往来通过淘宝掌控的支付平台,中间基本没有国家的干预。淘宝的大门一关,基本上就是个法外之地,每天淘宝天量的交易,对国家来说就是两眼一抹黑。至少在淘宝这个平台上,阿里巴巴可以呼风唤雨,所谓的“二选一”“直通车”,底气也都来源于此,不听我的就不带你玩,不解释。

这次国家针对阿里的反垄断罚款,罚的就是这块。

这个是购物平台,更高级的就是社交平台,比如推特脸书什么的。每个人都有个唯一ID,就跟身份证似的,无形中在又构建了一个小社会,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平台就是国家,软件规则就是法律,可以对你生杀予夺,完全游离于国家之外。

您可能觉得毕竟是虚拟社会,大不了我不用了,恢复原始生活你总管不了我吧?如果能和平台完全脱钩当然没问题了,问题是这东西已经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你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上面评论、点赞、交友,每天早上起床就想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点赞,翻翻关注的博主有没有出新的视频,偷换人生之类的八卦有没有最新进展,昨天认识的帅哥网友有没有给自己留言,凡此种种,你的一部分社会关系、狐朋狗友什么的都已经挪到平台上,而且这种转移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如果后续把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功能加上,平台完全能够衍生出很多新玩法。最后会像电影头号玩家那样,形成另外一个平行社会,人们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虚拟社会,平台就类似头号玩家里的技术高手,成为虚拟世界的皇帝,而且这种权力会延伸至现实社会,像头号玩家那样,游戏里的战争转移到线下,国家只能边上看着干着急,找不到下手的地方。

这个不是我瞎说,扎尔伯格说过:“在很多方面,Facebook更像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传统的公司。我们有这个庞大的社区,相比其他科技公司,我们更是在实际制定政策。”

你细品,有没有毛骨悚然的感觉。

我们再聊聊数据垄断,比起平台垄断,高科技公司利用天量数据谋利才是个现实问题。

首先咱们说一点,有些数据本来不应该掌握在平台手里,比如说交易数据。这玩意是征税的依据,如果大家都通过银行转账完成交易,资金往来都是透明的,交易双方账号是公号还是私号一查就知道,想逃税基本不可能。

可是交易发生在平台上就麻烦了,比如你在淘宝买东西,钱从你的支付宝账户转到对方的支付宝账户,这笔交易外人根本看不到。国家能看到的是每天都有大量资金在银行和支付宝之间进进出出,资金在支付宝内部的流转就是两眼一抹黑了,问题是交易恰恰就是在支付宝内部发生,而这部分数据只有阿里巴巴才掌握。

这么个背景下,想征税只能依靠平台的配合。问题成百上千亿规模的交易发生在国家监管之外,征税完全依赖于一家公司的数据库,你说国家虚不虚?

多说一句,不只是我国,越是移动支付发达的国家问题越严重,移动支付就是双刃剑,一方面降低了交易成本,另外一方面也造成了平台垄断交易数据,削弱了国家控制力。国家想干点什么事,还得好言好语跟巨头们商量,还得指望这些资本大鳄都有契约精神,不在数据上作假。

所以长期看,交易的数据还得回归透明,至少得让国家可见,这也是反垄断其中的一个方向。

国家得不到数据,巨头们当然不会让让这些数据躺着睡大觉。比如大数据杀熟,把这些交易数据拿出来建立模型分析,根据购买行为分析你的脾气秉性,如果你神经大条就给你定个高价,如果是精细人,日常会各种攻略各种比价,那就老老实实给你透底价;或者通过你的搜索行为,摸清你一段时间内的购买方向,完成精准推送,再从厂商那里收取广告费等等。这些其实是另外一种方式的不当得利。而且这些如果不是内部人员暴露,国家无论如何是监管不到。

问题是这些数据只有平台才掌握,所有操作都隐藏在平台内部,外人无从得知,也就是这些数据的红利被平台垄断。

这个是交易数据的滥用,一般只是商业用途。

咱们再聊聊社交平台数据的滥用。不少人觉得社交平台数据没什么利用价值,其实只要有基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发展的各种各样的玩法。举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英国有一家叫剑桥分析的公司被爆出在2016年利用大数据帮助特朗普竞选。方法也不复杂,就是在社交网络上获取用户信息,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基本上能够把你的性别、年龄、喜好、文化程度什么的分析个八九不离十,准确率比算卦要高那么一点点。然后再根据你的喜好给你推送消息,潜移默化给你洗脑。比如你是虔诚的新教徒,那平台就会给你多推送川总请神降神的视频;你讨厌移民,那就给你推送川总监督修建边境墙的新闻。反正你跟川总有一点共同喜好吧,抓住这个共同点不断狂轰滥炸,无形中让你增加对川总的好感。这个本质上还是改变用户心理,用在商业是很好的营销手段,但要在政治中也玩就很可怕了。

那您要问了,这个跟垄断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剑桥分析说数据是从facebook拿的,这下就把facebook推到风口浪尖,一方面大家觉得facebook你这数据保密性也太差了,我们隐私数据随便就泄露给别人。另外一方面,大伙也担心这些数据分析分析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facebook你是不是也拿我们数据干什么坏事了。

这事到最后也没个结论,facebook到底没说清楚这些数据是怎么泄露的,最后给联邦贸易委员会交了50亿美元罚款完事。

倒是那个剑桥分析公司后来被挖出来一堆黑材料,说是深度参与了各国的政治选举,包括但不限于英国脱欧公投,乌克兰颜色革命、意大利选举。据说还开始在中国起步开展业务,不过主要是在商业领域。

通过一些行为分析用户特点,进而预测未来行为,这个类似于侦探根据现场脚印、作案手法、烟头什么的对犯罪分子的侧写,老外对待这些事还是很有钻研精神。有个叫科辛斯基的心理学家,搞过这方面的研究,他先通过问卷调查一些用户的信息,然后和这些人在facebook上的点赞行为联系起来分析,不断的修正算法,最后得出一套模型,可以根据点赞行为,预测用户的肤色、性取向、政治倾向、智力、宗教信仰等信息,点赞数量越多预测越准确。这种依靠大样本统计提取理论有点类似于高级侦探对罪犯的侧写,这玩意肯定不能做到100%准确,但有80%的准确率,已经可以做很多事了。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按理说知道我们的喜好,不是可以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吗?

事实上还真不是,分析你的原因就是为了投你所好,不管是为了让你买东西还是为了让你投川总,或者只是简单的想让你多访问他们家网站,所以推送给你的信息肯定是你喜欢的,可是我们获取信息应该是多样的,如果你长期接受一种声音,倒是跟你的认知匹配,也会让你感觉很愉悦,可是长此以往你的思维会固化,越来越不想接受新东西,也就没法成长。说白了,定向信息推送相当于另外一种愚民政策。

就跟抖音似的,看的时候一时爽,放下手机你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本质上那些能让你愉悦的东西,只会消磨时间,对你的成长一点帮助没有。

数据垄断和平台垄断,这是目前反垄断面临的新问题,信息化程度越高问题越严重。而且数据垄断长期看危害最大,也最不好处理。目前也有人提出些思路,比如强迫这些科技公司公开数据接口,或者把数据是国有化,不过两种操作手法都有问题,数据公开有安全性问题,国有化可操作性不大,毕竟数据是这些科技公司的运行基础,没了数据这些平台也玩不下去。

总的来说,反垄断斗争根据科技进步一直不断进化,国家也在摸着石头过河,长期目标就是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的土壤,保证社会始终充满活力。

不过美国这两年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科技巨头深度渗透国家部门,也就是传说中的政商旋转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75%雇员的和商界有关,谷歌就大量雇佣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退休雇员。你说这些人拿着谷歌们的钱,他能对这些巨头下死手吗?所以我们看美国的反垄断诉讼一般都会拖很长时间,而且最后一般都是罚款了事,没有伤筋动骨的大手笔,其中固然有反垄断诉讼相对复杂的原因,但是国家里利益相关人员的袒护也是很重要一个原因。

我国就好多了,早早就禁止官员经商,政商勾结的口子先给堵死了。而且社会主义国家,大国家模式下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力比西方国家强得多,对付巨头们少了很多顾虑。此外国家要兼顾公平,不可能让少数人吃掉大部分资源。这个前提下,无论是什么样的巨头,最好还是规规矩矩,多点社会担当和责任。打着高科技的旗号跑马圈地,四处伸手,最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