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一生四大喜四大悲(王维一生礼佛44岁大彻大悟)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17岁时的作品,彼时王维游历于洛阳与长安之间,可见王维在诗词上的天赋。
实际上,王维在唐玄宗开元三年,也就是他15岁的时候,便已经名动京师,是公卿贵族间的宠儿。
然而让他出名的,还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音乐和画工。他的山水画被尊为“南宗鼻祖”。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田园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并称“王孟”,苏东坡评价孟浩然:“韵高才短”,评价王维的却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摩诘居士,是王维的字号,因他母亲虔诚礼佛,从他少年开始就带发修行,所以王维一生吃素,从几岁就开始苦修,后自己也遁入佛门,与人为善,参天地万物。
这也是他的诗作,始终略压孟浩然一头的主要原因,孟浩然的诗抱怨颇多,王维的诗则很有“灵”气。
比如《鸟鸣涧》四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亦或者《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甚至一首简单的《画》,也写得极为传神: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然而大道至简,王维真正把人生融入诗词与佛法中的诗,是他44岁后隐居“辋川别业”时所作。虽然只有短短8句,却把浮生之事写得清清楚楚。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这首《酌酒与裴迪》为王维与唐朝著名诗人裴迪论道时所作,彼时王维已经打算退隐山林,“辋川别业”也已建成,奈何李隆基不允,只好过着半官、半儒、半隐的生活。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王维内心也是很矛盾的,直到天宝九载,公元750年春,王维的母亲病逝,王维才真正的大彻大悟。
并创作了名画《辋川图》和诗作《辋川集》,真真正正变成了“诗佛”。
我们来看这首《酌酒与裴迪》的释意:
给你倒酒的朋友,未必就是真心待你,你只能自我宽心,聊以自慰。那些笑脸相迎的人,可能背后藏刀。
并且人在落魄困顿之际,只能靠自己努力,别去求那些富贵之人,他们不但不帮你,反而会耻笑你无能。
世事名利,皆是浮云一场,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过分计较红尘杂事,最后只能害自己浪费光阴。
与其把精力花在与人争斗上,不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保养好身体。
这就是王维在不惑之年后的顿悟,此时他屏局辋川,已经淡泊官场,只想做个闲云野鹤。他也在用这8句诗警示世人: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拥有得多,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做人要争,也是与时间争,与命运争,不与人争。
时间就是生命,身体就是本钱,放眼历史的浩瀚星河,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好好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禅悟。
所以这也很好解释了,李白和王维是同一年生人,且都混在长安,但是王维和李白从没见过面的原因。
李白和孟浩然是至交好友,王维和孟浩然是忘年交,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的理论,在王维身上不管用。
倒不是王维清高,用现代话来说:不要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李白志在求官,王维志在修禅,道不同不相为谋。
王维的诗,空灵简洁,不华丽却韵味无穷,在诗词上的成就之所以被低估,完全是因为他的性格寡淡,不理是非。
张九龄落难时,王昌龄愤笔直言,大骂李林甫弄权,王维没有吱声。
因为,王昌龄、李白、孟浩然、高适那拨人,都是走江湖的,仗剑天涯行侠仗义是他们的追求的“热血青年”。
所以他们身上的“轶事”比较多,也就比较红。
王维不是,王维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写诗、画画、抚琴,安安静静地礼佛,几乎从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争执。
王维的妻子在他31岁的时候就病逝了,此后王维一直没有续弦,鳏居到老,可见他修禅的决心。
这样一个恬适静逸之人,你怎么能要求他去江湖上“打打杀杀”,所以他也是唐朝“一流”诗人里,少数能安享晚年,一生都风平浪静的人。
李白晚年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王昌龄之死一直是个谜,孟浩然被王昌龄一顿酒陪走了,杜甫晚年差点被饿死。
王维能全身而退,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