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比打骂更有效的是这几招 不打不骂不成才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都说小孩的脸像七八月的天,说变就变,可是这句话放在一些父母身上,也是如此。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笃定“这是自己家的孩子”,孩子调皮捣蛋闯祸的时候,则脸一拉说“我怎么生出了你这样的孩子,一点儿也不像我,一点儿也不省心”,而与之相伴的,还有“猪肉炖粉条”式的棍棒教育。
“他不听话你就打他,肯定有效果。”当一个中国家长对美国家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美国家长简直吃惊到想要报警。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根本上在于美国人把打骂孩子归为暴力犯罪,而在国内,不谈虐待儿童,大多数家长都将打骂看成一种教育方式。
身边有一个女性朋友的例子,她家庭富裕,望女成凤。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前内退,专心做起了陪读家长。朋友在生活上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在学习上却常伴随着打骂教育。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没等孩子想起来公式,她一个大巴掌就过去了,给孩子打得直懵。
而且,打她的时候亲戚的两个孩子都在旁边。两个小孩儿回家偷偷和父母说,虽然姐姐穿的好,吃的好,但我们并不羡慕她,因为她经常挨打。
你看,在很多父母眼中,打骂孩子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在他们看来,这不是惩罚,而是敦促孩子进步的教育方式,与糖衣炮弹比起来,家长更习惯以虎妈狼爸的形象树立威信,而非温柔相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这三点
效果好,立竿见影: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从心理依赖性上来讲,小孩子还不具备反抗家长打骂的能力,特别是对小孩儿来说,只能对父母的打骂逆来顺受。委屈也好,不服也罢,但从行动上来看,他们多半会立刻屈从于强势的父母,而迅速地改掉自身毛病,或者停止犯错行为。屡试不爽,效果又好,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我家孩子不打就不行”,其实,是你把他塑造成了这样。
不费脑,简单直接:面对状况百出的孩子,家长可能也试图尝试过其他方法来解决,但往往费时费力还没有明显的效果。既然“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传承了千年,已经成了育儿利器,那何妨拿来一用呢?打是亲,骂是爱,要眼下的成果而不计后果。
没耐心,粗暴对待:父母对孩子教育最大的偏差之一,就是容不得“延时”,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看个抖音短视频都仅有15秒,对孩子的小事长篇大论半天,很多家长都没有这个耐心,提高嗓门或者动动手就能震慑住孩子,打骂成常态。
“打骂式”教育的背后,是对娃的不负责,实则危机重重。
看过《恐怖蜡像馆》的人都对其中的变态三兄弟印象深刻,确切地说是感到毛骨悚然。杀人为乐,并将尸体做成蜡像,营造自己臆想中的美好世界。因为这部影片,很多人对蜡像馆都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但其实影片中杀人狂魔自小接受的错位教育,才更让人心惊。
电影中小包和文森是一对连体双胞胎,当外科医生的爸爸违规做了分离手术,造成小包有脸无脑,文森毁容但做蜡像方面极有天赋。
同样是蜡像高手的母亲更偏爱文森,而对小包从小拳脚相加,恶语相向,还把他锁在儿童餐桌椅上,像训练宠物一样喂食。不健全的家庭教育,滋生了儿子不健全的人格。
小包长大后暴躁易怒,发展成变态人格,而文森在失去母亲后内心遭受重大打击,对小包言听计从,杀人成性。影片最后,出现了他们另外一个兄弟,开着车,堆着笑,车里沾满了动物结痂的鲜血和皮毛,让人不寒而栗……
按照影片的逻辑,从父亲违规做手术开始,双胞胎兄弟其实就带有“原罪”的标签,到母亲对孩子的厌弃和暴力,则将原罪升级,在双胞胎自有的逻辑里,只有通过杀人塑像,才能补偿自己内心的缺失,才能重新获得母亲的认可和拥抱。
影片自然是极端例子,但却揭开了“打骂式教育”影响下的冰山一角,打骂是教育吗?还是毁灭?虽然现实远没有这么糟,但如此教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仍不容忽视。
长期打骂式教育对孩子会有哪些严重影响
影响儿童身体健康:这一点可能让很多父母没有想到,他们大部分都只是对孩子小惩大诫,或者动手打屁股等不易受伤的部位,甚至都不认为这是身体惩罚,怎么能影响孩子健康呢?
2012年发表在美国《循环》杂志的一项包含66798位女性的研究文章发现,排除了种族、年龄、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病史等因素后,童年期中度的体罚提高成年后心血管病发病率1.02倍,重度的提高至1.46倍。
阻碍儿童智力发育:美国《世界日报》曾发表过一项针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的研究。这项研究花费了4年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差距高达28分。以此标本,可见儿童年龄越大,父母对孩子打骂教育的恶劣影响越大。
危害儿童心理健康:这一点涵盖较广,近些年来也逐渐引起了家长的注意。比如打骂孩子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易造成儿童脆弱、自卑、敏感、多疑的性格。
他可能会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爸妈是不爱我的,常常自我否定,长大后也缺乏自信,做事情畏首畏尾,对结果特别看重,又缺乏承担结果的勇气,要么半途而废,要么不敢承担领导责任,成为服从型人格。
再如,打骂没有出孝子,而是助长了孩子的叛逆心理。在一些父母眼中,打骂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焉知在孩子心中,这不是一种泄愤的工具呢?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会厌恶甚至憎恨父母的这种行为,将父母和自己变成敌对的双方,只要父母要求的,不管对错,孩子都反对,最后就形成了叛逆心理。
再有就是家长的“暴力行为”,无形中养成了孩子的暴力倾向。非暴力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长期暴力影响下,孩子误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也是他面对世界的强大准则,谁拳头硬谁就说的算,而忽视了错误本身。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为人处事和婚姻生活中,暴力倾向都比那些在平和宁静家庭成长的孩子要大很多。一些因不服从父母打骂管教而弑亲的新闻,也是这么造成的。
父母都是为孩子好,别再打骂式教育下忘了初心。看看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经历,或许能对当下的教育有所启示。郑渊洁小时候并不是三好学生班干部,相反因为淘气他还被学校开除了,一般父母遇到这事肯定是气炸了,难免有动手打人的冲动,但郑渊洁的父亲却用鼓励式教育,引导他自学成才。
郑渊洁和父亲在《朗读者》朗读自己的童话《父与子》里面有句话很打动人:“做父亲的对待孩子只能干一件事:爱。”
面对熊孩子,不少家长大打出手,并讽刺那些不主张体罚的人为白莲花圣母。其实,那些打骂孩子的父母,也并不是不爱孩子,他们只是不懂更好的教育。倾听、替代、给予正确疏导,学会引导式、鼓励式教育,只要有耐心,有决心,有太多方式能替代棍棒教育。须知,让孩子首先接纳父母的方式,才能接纳父母的教育。
我是糖果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