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说一个人要博学审问慎思 夫子说以貌取人

每日论语:读故事,学论语(雍也篇6-14总第133章)

经典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后为夫子弟子。

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与子夏(卜商)以文学著称。“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人称“南方夫子”。

孔夫子说一个人要博学审问慎思 夫子说以貌取人(1)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夫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经典故事

(一)言偃弦歌教民

据《论语》《礼记》等书记载:

言偃在孔子处学习十分勤奋,遇到疑难问题常向孔子请教;孔子也视言偃为他所满意的及门弟子之一,曾向言偃描绘过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的美境。

孔夫子说一个人要博学审问慎思 夫子说以貌取人(2)

一次,言偃陪孔子参加腊祭(十二月时猎禽兽岁终祭先祖的一种活动),祭祀仪式结束后,两人走到宗庙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孔子仰天长叹。

言偃觉得十分奇怪,就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

孔子说:“我没有赶上大道实行的时代和三代(夏、商、周)英明人主当政的时代,可心里总是很向往啊!”

接着他又滔滔不绝地向言偃描述了"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的景象。这在言偃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言偃在鲁国当武城宰相时,遵照师训,以礼乐教化人民,使武城大治。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了处处有弦歌之声,于是微笑着对迎接他的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意为治理这个地方还用得着小题大做,以礼乐来教育吗。

孔夫子说一个人要博学审问慎思 夫子说以貌取人(3)

言偃恭敬地回答说:“以前老师曾教导我,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从指挥,教育总是有用的啊!(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孔子听了,对随同他一起来的学生说:“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话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罢了。(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如此看来,言偃对孔子的思想,不仅能深刻理解,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

接着,孔子又问言偃道:“你在这里得到什么人才没有?”

言偃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不走歪门邪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言下之意是此人行为端正,不对上司拍马奉承,是可以重用的一个人才。

从中可以看出,言偃很能识别人才,当了官以后,不是专喜听恭维话的。

夫子称赞道“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偃也因此被人称为“南方夫子”。


(二)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

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夫子说一个人要博学审问慎思 夫子说以貌取人(4)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长相丑陋。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而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但仍认为他没多大才能。

澹台灭明从师学习以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注:孔子的弟子子游任武城宰时,澹台灭明曾在他手下做过小官。子游觉得他为人正派、做事规矩,因此,对他颇为赏识,并建议孔子将其收入师门。)

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终老于此)。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三)行不由径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不走邪路,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

后来,“行不由径”成为汉语成语,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后世,人们常将“行不由径”与“功不唐捐”合用。


(四)重义轻财

据《括地志》记载:

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珠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珠。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

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珠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夫子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但行不由径者,必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