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葬礼进行曲曲式分析(贝多芬英雄之葬礼进行曲)
一部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不朽杰作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美学分析(二)
向阳光
贝多芬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拓展了它们的领域。《英雄交响曲》是标志贝多芬创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不朽名曲。
贝多芬
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今天和大家一起来继续研究、审美与探讨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
沉痛的哀悼(“葬礼进行曲”)
这个乐章为极慢板,c小调,3/4拍子,是一个庄重、哀伤而充满美感的乐章,又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处理。连接第一乐章,英雄牺牲了。贝多芬自己称之为“葬礼进行曲”,是他独创的。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的感受是:“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椁”在缓缓前行。
该乐章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其结构图式如下:
A(a b a b a) B(c d c) A'(a b a) 尾声。
第一部分(A)建立在小调上,沉郁缓慢而庄重,充满悲剧的气氛,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犹如一首英雄的挽歌,表达了深切的悲痛情绪。这个乐章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乐章,经常单独演出。
乐曲一开始,便是葬礼进行曲的感觉,宛如死亡临近的压迫,沉郁却又激亢的情感几乎让人屏息以待。英雄死了,音乐速度变得缓慢,并由激跃转化为沉思与悲哀。先由小提琴组配着低音鼓点在低音区柔弱低沉地奏出c小调的基本主题a(低微的音响),这个a主题的出现,好似朴素抒情诗般的旋律,像浮雕一样构筑成一幅庄严肃穆的葬礼行列。同时,从一个个附点音符,也可以感觉到抬棺椁的队伍缓慢前行,仿佛在推动这铅一般沉重的脚步。
1=bE 2/4
人们虽在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仍无法忍受这内心深处的哀痛:英雄,为我们而死去的英雄……为了更深刻地宣泄出对英雄的沉痛哀悼,贝多芬又“史无前例”地特意让低音提琴“唱”出了一段深沉感人的哀歌。
然后,a主题又由双簧管以凄美的音色再次吹出,旋律里充满了对英雄离去的不舍。紧接着由b主题陈述,音乐里充满了安慰,但后半段的大提琴的低吟声,又让人觉得英雄的离去很无奈。没过多久,又回到了a主题。随后,乐曲便在a主题和b主题中来回变换。只是b主题变换了乐器,由双簧管吹奏,显得十分温暖。接着是a主题的再现,仍然由双簧管吹出,调性有了轻微改变,忧伤的情绪有了减轻。经一小段音乐的过渡后,便来到了下一部分。
第二部分(B)即中间部分,调性转入C大调,色彩明亮许多,与A部分的阴暗郁闷形成了鲜明对比,音乐又呈现出热烈、鼓号声声、杀气腾腾的气氛——人们对英雄的怀念和赞颂。这个部分好像是人们在悲痛之中,又开始回忆英雄生前的战斗业绩,追忆英雄往日的音容和风采,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伤悼的情绪,我们似乎又听到了军号和战士的呐喊声,似乎又看到了战场上拼杀和刀光剑影。这是对英雄业绩的缅怀,对英雄功绩的赞颂。英雄虽死,但他获得了永恒的荣誉,他所殉身的事业胜利了。缅怀英雄业绩,人们更为悲哀,音调时断时续,送葬的人们已泣不成声了。这个主题旋律,好似一首英雄的赞美诗,脱尽了悲悼压抑的情绪。
1=C 3/4
乐曲开始的c主题,又由双簧管明亮吹出,达至高潮。进入d段,难得一见的有活力的旋律。回到c主题,这次全奏更加激烈,更加亢奋激昂,更加的怀念英雄的事迹。此时,重又回到了A'。
第三部分(A')第一部分(A)的变化再现,又转回至小调上,不仅仅回复到哀伤的气氛之中,而且,一步一步地发展到更为强烈,还增加了一个扩展插部,引入了新的主题。进入新的扩展插部,篇幅也就扩展到将近整个乐章的一半,构成了全乐章的高潮。弦乐组奏出新的主题,随后是新主题的赋格段,旋律随后变得更加的急促、悲恸。圆号更是让人听得撕心裂肺般的感觉,木管乐器好像在追忆着什么,在不断的搜寻着。双簧管吹出A段的a主题,不久b主题也再现了,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安慰的气氛,更多的只是叹息。又回到了a主题段,极其悲凉。这部分的规模特别宏大,旋律紧张,其中的赋格段极具表现力。随着所有音区音响的逐渐增强,贝多芬创造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它不只是体现了对英雄逝去的哀思,更宣扬了英雄勇敢进击的意志;它也不再是一般的挽歌,已经成为了一首庄严的史诗。
(注:赋格,以对位手法创作的音乐,即不同的声部依次重复同一个主题。赋格在通常是建立在一个主题上,以不同的声部、不同的调子、偶尔也用不同的速度或上下颠倒或从后往前地进行演奏。然而,赋格的概念远不如卡农那么严格,因而允许有更多的情感或艺术的表现。赋格的识别标志是它的开始方式:单独的一个声部唱出它的主题,唱完后,第二个声部或移高五度或降低四度进入。与此同时,第一个声部继续唱“对应主题”,也叫第二主题,用来在节奏、和声、及旋律方面与主题形成对比。每个声部依次唱出主题,常常是另一个声部伴唱对应主题,其它的声部所起的作用随作曲家的想象而定。当所有的声部都“到齐”了,就不再有什么规则了。当然,还是有一些标准的手法,但它没有严格到只能够按照某个公式去创作赋格。)
尾声部分,进入乐章的结尾,当A部分的主题音乐出现时,乐队的声响渐渐低微下去,乐曲也就在弱奏中慢慢淡出,a主题最后一次出场,但节奏变慢,就像一个人已经哭得泣不成声,心中的悲恸已经不能再多了。其音调隐约可闻,时断时续,好像是送葬的人们在同英雄最后泣别,之后,送葬的队伍渐渐远去,人们沉浸在英雄与人民永别的悲凉气氛之中。
如同众所周知的《英雄交响曲》与拿破仑的关系那样,当1821年拿破仑死去时,贝多芬说:我17年前,已经为这个必将来临的悲剧写过音乐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