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间科举考试名单(清朝时期科举的)
科举考试说起来是考生自主报名,谁都有资格。事实上,参加考试的学生受到诸多限制。科举考试看起来如同现在的学校考试,其实是学校考试和任官考试的复合考试。所以,一开始便有如同现在一些单位录用的政审程序。
身份限定禁止女性考试。科举考试上千年,没有一个女性参考。事实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女性不能报考,但社会已经形成了禁止女性报考的道德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有的文学作品有女性替考的故事,其实按照科举的搜身制度,入考场前甚至脱光衣服搜身,女性是万万没有机会进入考场的。
禁止身份不清白的人报考。所谓的身份不清白,不仅仅是犯法的人,而是朝廷规定的范围。倡、优、皂、吏这四部分人的群三代后可以报考。门子、长随、小马、驿递车夫、马快、步快、盐快、禁卒、弓兵、锣夫、吹手、剃头夫、修脚工、喜娘、轿夫,浙江之丐户、九姓渔父(朝廷限制只能在水上不能上岸的人群),山陕乐户(明朱棣把支持建文帝的官员家族定为贱户),广东胥户,旗民家奴等都属于“身家不清”,他们的子孙无报考资格。
保结措施
因缺乏有效的手段,为保证报考者报考材料的真实性,科举报考采用保结措施。
1、邻里保结。亲友、族人、邻居和里长保结。
2、考生互结。一般是五人同时参加考试的考生组成。
3、廪生保结。清代一开始采取廪生认保,由童生在本具享受官府津贴的生员---廪生中自行选择一位为其担保者,主要担保考生的冒籍、守丧、身家不清,代考等舞弊行为,如发现违规行为,保结廪生会被取消秀才资格,与舞弊者一同治罪。乾隆年间,加上了派保,由府州县学的官员指定廪生担任保结者。
廪生具结亲供单
图中的亲供单文字并不多,但涉及的人很多。认保的廪生有名字,派保的廪生没有名字,四邻共结4人的名字,还有五童互结的名字。相当于10人为一个考生提供保证。还有考生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人的名字。考生的年龄、身材、相貌。主要来保证考生没有替考、冒籍、作弊等行为。
确定面貌古代没有科技手段来确认报考者的材料,如考生相貌只能靠文字来描述,如身份证明材料上写“中形,黄白色,少有髭”,“长,梨黑色,少有髭”,“面白、面黑、面黄”,“有须、无须、微须”等。
没有照片,考场工作人员根据这样的描述,其实很难分辨出考生的相貌。据《履园丛话》记载,胡希吕任学政,拘泥于朱注,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微,无也”这一句话,认定写“微须”的都是无须。导致有胡须的考生全部拒之门外。有一个考生属于“微须”,在入场的时候,被拦了下来,认为他是有胡须,与身份证明材料上不相符。与之争论,胡希吕骂他不读朱熹的著作。这位考生反驳道:如果你说“微”是“无”的意思,那么“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孔子是没有穿衣服去宋国吗?如果孔子不穿衣服在宋国招摇过市,这成何体统。
因身份证明是靠文字来判断,于是有年纪大的考生就会剃掉胡子说小自己的年龄。有的地方也没有特别的法规,于是看起来年龄很大,但没有胡子,考场负责人还是放考生参加只有14岁以下童子相对简单的未冠考试。
清朝科举的“政审”初期执行的较为严格,后期慢慢松弛。按规定,参与保结的廪生要到考试现场去确认是否考生本人,但入场考生拥挤的情况下,确认考生其实很难做到一个不差,也正是因此,乡试替考的层出不穷,更不要说院试、府试等童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